肾脏内科医师面临的挑战,罕见、病因不明免疫病导致的肾病

文摘   健康   2025-01-09 18:06   北京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沉积病(monoclonal immunoglobulin deposition disease,MIDD)是由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轻链和(或)重链沉积于组织内造成多脏器损伤的一组疾病,可分为轻链沉积病(light-chain deposition disease,LCDD)、重链沉积病(heavy-chain deposition disease,HCDD)或混合性轻链、重链沉积病(light-and heavy-chain deposition disease,LHCDD)。肾脏是此病最易受累的器官之一,其主要的临床表现包括肾功能减退、蛋白尿和肾病综合征等。近年来,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沉积肾病这一概念越发得到重视,本文对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沉积肾病患者的临床、病理、检验及治疗特点进行总结,以此为临床诊断与治疗该病提供参考[1]


一、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MIDD是一种系统性疾病,免疫球蛋白轻链和(或)重链沉积在不同的组织或器官可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有些内脏的MIDD可能完全没有症状,仅在尸检时发现[2,3]

(一)肾脏表现




多数患者以肾脏受累为首发症状,表现不同程度的蛋白尿及肾衰竭,部分病例(23%~53%)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可伴有镜下血尿及高血压,且肾功能损害进行性加重。有的病例肾小管间质病变较重,可引起急性肾功能不全。约半数患者表现为慢性间质性肾炎,尿液酸化、浓缩功能障碍,尿钠、钾排泄增加;累及近端小管可出现肾性糖尿、尿碳酸氢盐丢失增加;肾小管性蛋白尿;可伴肉眼或镜下血尿;高血压不常见。

(二)肾外表现




LCDD和淀粉样变性相似,肾外表现较为常见,如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脏增大和心律失常等)或肝脏累及(胆汁淤积性黄疸、门脉高压、肝功能不全,少见肝功能衰竭)高达80%,20%的病例合并有神经系统受损,可累及中枢及周围神经,临床表现吉兰-巴雷综合征或末梢神经感觉消退、自主功能丧失等;皮肤受累可表现红肿、瘙痒、皮肤色素沉积等。35%的LCDD患者有肾外疾病的症状,以心脏(21%)和肝脏(19%)累及最为常见,由于冠状动脉血管床轻链沉积引起限制性心肌病和心肌梗死。其他包括脑梗死和出血、末梢神经病变和多发性神经炎、肺、胃肠道、脾、内分泌腺(包括胰腺、甲状腺及肾上腺)、淋巴结、肌肉、眼、关节、乳腺、垂体等受累。

HCDD的肾外表现相对少见,包括心脏、滑液、皮肤、横纹肌、胰腺、甲状腺和肝脏等。

总之,MIDD的肾内、外表现取决于轻链蛋白沉积所累及的器官及其严重程度,轻链蛋白的沉积量越多,相应器官的功能受损越明显,严重者常由于肾功能或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三)血液学及其他表现




血、尿中可见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轻链的升高,血清电泳可见M单株峰,免疫固定电泳法94%病例血清或尿内检出单克隆蛋白;轻链沉积病多伴有低Y球蛋白血症。AL型淀粉样变性与轻链沉积病均与免疫球蛋白轻链及其片段有关,AL型淀粉样变性中轻链主要为λ型,而轻链沉积病中轻链80%为κ型,20%为λ型。骨髓穿刺和活检除合并多发性骨髓瘤示骨髓浆细胞>15%外,浆细胞多<10%,也有部分病例(15%~30%)无浆细胞异常增生或血中免疫球蛋白检查异常的证据。血液检查可见程度轻重不一的贫血,晚期常见严重贫血,白细胞计数可以正常、增多或减少,血小板计数大多减低。

由于骨质广泛破坏,可出现高钙血症。血磷主要由肾脏排出,故肾功能正常时血磷正常,但晚期尤其是肾衰竭的患者血磷可显著升高。由于骨髓瘤主要是骨质破坏,而无新骨形成,血清碱性磷酸酶大多正常或轻度增高,此与骨转移癌有显著区别。慢性肾衰竭时可出现肾功能异常,BUN>10.71 mmol/L,血清Cr>176.8 μmol/L。

二、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以上临床表现以及具有典型MIDD肾活检组织病理特点可以确诊本病,但应与原发性淀粉样变、糖尿病肾病等相鉴别。需要注意的是,LCDD必须符合下列条件才能确定诊断[4,5]

1、正常的免疫球蛋白不变或下降。

2、血清或尿经电泳后出现单克隆轻链条带。

3、伴有临床多发性骨髓瘤症状。

4、肾脏LCDD的病理:典型的光镜组织学改变为系膜结节状肾小球硬化,肾小管基底膜增厚、皱缩及分层,其外侧可见均质粉染的蛋白物质沉积,刚果红染色阴性。部分病例表现肾小球病变轻微,以肾小管间质病变为主,可伴有管型肾病。免疫荧光检查具有诊断意义,可见单种轻链蛋白沿肾小管基底膜、肾小球基底膜及小血管壁呈线形沉积,在结节状硬化的肾小球系膜区呈团块状沉积。电镜可见肾小管基底膜外侧、肾小球基底膜内侧、结节状系膜区及小血管壁的颗粒状物质分布。其他器官LCDD的病理:光镜组织学并无显著的特征性病理改变,免疫荧光可见单种轻链蛋白沿基底膜和小血管壁呈线形沉积;电镜在基底膜及小血管壁的外侧观察到点状、颗粒状的电子致密沉积物。

LCDD应与原发性淀粉样变性相鉴别。①LCDD沉积轻链中约80%为κ链而后者沉积轻链中约75%为λ轻链。②典型LCDD中轻链片段是免疫球蛋白的恒定区,其典型的单克隆轻链免疫荧光呈强阳性;而后者沉积的轻链片段是免疫球蛋白的可变区,其抗κ和λ轻链抗体免疫荧光只呈现弱阳性。③LCDD的轻链沉积呈颗粒状而非纤维样或片层结构,不能结合刚果红和硫黄素;而淀粉样变性的轻链沉积在电镜下呈纤维样或β片层结构,能与刚果红结合,在偏光显微镜下呈现绿色双折光与硫黄素结合产生黄绿色荧光。④LCDD常并发于多发性骨髓瘤或其他疾病,如淋巴瘤或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导致单克隆轻链过度产生。

LCDD肾脏病理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1、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光镜表现为系膜区重度增生,呈结节分叶状;免疫荧光检查示IgG及C3的明显沉积,而轻链蛋白为阴性;电镜观察到肾小球内皮下及系膜区明确的块状电子致密物沉积。

2、结节性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光镜表现与LCDD的系膜结节状病变十分相似,但常有多年的糖尿病病史;免疫荧光检查示IgG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线形沉积,轻链蛋白阴性;电镜检查见GBM均质性增厚。

3、电子致密物沉积病:电镜可见GBM致密层的条带状电子致密物均匀沉积,与LCDD的GBM内侧的颗粒状沉积物易于混淆,尤其是晚期LCDD病例,其颗粒物质可延续至GBM致密层;免疫荧光检查见补体C3高强度沉积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轻链蛋白检查则为阴性。

其他器官LCDD的鉴别诊断,主要与淀粉样变性病进行鉴别。电镜可见淀粉样纤维结构,刚果红染色阳性。另外,在病理检查发现基底膜及小血管壁的病变时,应考虑到LCDD的可能,可进行轻链蛋白的免疫荧光及电镜检查,以避免其漏诊。

三、治疗方案


治疗措施应针对减少免疫球蛋白轻链的产生,方法类似多发性骨髓瘤或AL型淀粉样变或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的治疗。化疗为主要治疗方法,但目前尚无大型对照研究评价化疗对MIDD患者生存率、肾脏功能等方面的作用。有学者认为化疗可使多发性骨髓瘤得到控制,降低血、尿中的轻链蛋白水平,减轻蛋白尿。但化疗并不能很好地防止患者发展为终末期肾病,特别是发病初已有肾功能受损的患者,即使早期给予积极的治疗,预后仍很差,其中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好转率仅12%。

一般采用美法仑(melphalan)与泼尼松(prednisone)联合治疗的MP化疗方案,可减缓肾衰竭的进程,尤其对肾损害早期病例,能够稳定或促进肾功能的改善。MP治疗的5年总生存率和肾生存率分别为70%和37%。在就诊时血清肌酐增高对治疗有不利影响,就诊时血清肌酐<353.6 μmol/L的患者化疗后60%以上的患者肾功能改善和稳定,而血清肌酐>353.6 μmol/L的患者80%进展为终末期肾病。因此,早期确立MIDD诊断和治疗可改善肾脏病的病程。近来有报道长期化疗后,肾小球系膜结节和κ轻链沉积部分消失。

目前尚无较大型的关于治疗药物及效果的临床研究,大部分研究结果均肯定了硼替佐米的疗效。如在I型冷球蛋白血症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中,若M蛋白来源于浆细胞克隆,应选用治疗骨髓瘤的药物(硼替佐米、环磷酰胺、沙利度胺等),若M蛋白来源于B细胞克隆,应选用含利妥昔单抗的方案,若患者病情较重,除化疗外还可予以血浆置换治疗;在免疫触须样肾小球肾炎的治疗中,推荐选用包含环磷酰胺和(或)苯达莫司汀以及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方案;轻链近端小管病患者的治疗药物可选用硼替佐米、环磷酰胺、沙利度胺、苯达莫司汀等,若无缓解,可考虑进一步行高剂量美法仑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关于伴有MIg的C3肾小球病的一项研究发现,硼替佐米等化疗方案可改善患者血液学及肾脏预后,应在疾病的早期及时对单克隆细胞进行治疗;在一项关于PGNMID的研究中提出,若患者M蛋白为非IgM型,推荐选用硼替佐米+地塞米松+地塞米松方案作为初始治疗,而患者若为IgM型M蛋白,则选用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地塞米松方案治疗[6-9]

出现肾衰竭时可进行肾脏替代治疗,包括腹膜透析及血液透析。前者对轻链的清除可能更多一些,但两者存活率无明显差异。极少部分MIDD患者接受肾脏移植,但常常复发,因此MIDD中肾脏移植应慎重,同时必须采取措施有效控制轻链产生。辅助治疗措施包括纠正高钙血症及碱化尿液,防止本周蛋白尿形成管型。


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可查看)
[1] Tuchman SA, et al. Hematol Oncol Clin North Am. 2020; 34(6): 997-1008.

[2] Lin J , Markowitz G S , et al. Springer Netherlands, 2003.

[3] Nephrol Dial Transplant. 2008; 23(12): 3888-3894.

[4] Leung N, et al. Nat Rev Nephrol. 2019; 15(1): 45-59.

[5] Leung N, et al. N Engl J Med. 2021;384(20):1931-1941.

[6] Amaador K, et al. Neth J Med. 2019;77(7):243-254.

[7] Karam S, et al. Crit Rev Oncol Hematol. 2023;183:103926.

[8] Kaur J, et al. Clin Lymphoma Myeloma Leuk. 2023; 23(5): e195-e212.

[9] Cao Q, et al. Panminerva Med. 2020; 62(1): 38-53. 




“肾医线”读者专属微信群建好了,快快加入吧。扫描“肾医线”小助手二维码(微信号:nephro-online),回复“肾医线读者”,ta会尽快拉您入群滴


(来源:《肾医线》编辑部)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版权声明


版权属《肾医线》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肾医线
肾医线nephrology on-line,与您一道探寻肾病领域新进展!关注国内外会议同步报道、中外专家访谈对话,追踪最新研究成果、热点话题争鸣思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