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专题
发展与政经:中国农地政策影响新探
专题编辑:龚腾达
导读
自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以来,我国农地政策与时俱进,经历了多轮改革。近年来,国内外经济学者使用多组数据从多个角度研究了我国农地政策影响。作为此次专题的首篇推文,这期介绍的研究从资源错配的角度深入探究了我国早期农地政策对农业生产力乃至整体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原文信息:
Tasso Adamopoulos, Loren Brandt, Jessica Leight, and Diego Restuccia. 2022. Misallocation, selection, and productivity: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with panel data from China. Econometrica 90(3): 1261-1282.
经济发展研究中一个焦点是各国在农业生产力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尤其巨大。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不完善的经济体制或政策可能是导致其农业生产力相对低下的重要因素。不完善的经济体制或政策在农业领域尤为常见,可能会通过降低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拖累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自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制(Household Responsibility System)实施以来,我国的农地政策经历了诸多演变。特别的,在2003年农村土地承包法(Rural Land Contracting Law)颁布之前,农户并不享有土地流转权益的法律保障。加之其他不利因素,农地流转在这期间十分有限。作者认为,这可能会导致土地和其他相关生产要素(如农业机械和设备等资本)在农户间的错配(misallocation),进而阻碍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和非农部门之间的有效流动。
为了验证上述假说,作者使用了我国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1993-2002年间的家庭调查面板数据。该数据记录了全国各地区农户年度农业投入和产出以及非农劳动力供给和收入等详细情况。
首先,作者基于农业投入和产出以及有关价格数据估算出了农户层面不随时间变化的农业生产力(如全要素生产力,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结果显示,农户耕地面积大小与其生产力高低统计上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生产力较高的农户并未耕种更多的土地。作者还发现,农业机械、工具和牲畜等资本在农户之间也存在严重错配。实际上,生产力较高的农户资本投入反而较少。
接着,作者通过对比发现,与我国不同的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生产力较高的农户普遍耕种更多的土地。作者认为,这可能与我国当时的土地流转受到制度限制有关。作者为此提供了一些间接证据。特别的,作者研究发现,在我国土地租赁面积占比较多的地区(如浙江省),生产力较高的农户确实耕种了更多的土地。
如果土地和资本等生产要素能够完全地根据农户的生产力高低进行分配,那么我国当时的农业生产力能提高多少呢?作者计算得出,即便只是在村内对现有农业生产要素进行有效分配,我国当时的农业总产出也能因此提升约1/4。作者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理论上本可以避免的产出损失中有近六成可能源于当时尚不完善的土地政策,如频繁重新分配土地等。
最后,作者使用两部门一般均衡模型(two-sector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探究了上述农业生产要素的错配对我国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和非农部门之间分配的影响。与以往模型不同,该模型中的劳动者们不仅拥有差异化的农业和非农生产力禀赋,而且面临不同程度的农业生产要素错配。与以往模型一致,各劳动者自主地选择去农业或非农部门就业以最大化收入。
基于上述提到的家庭调查面板数据,作者拟合了该两部门一般均衡模型。拟合结果显示,如果去除与农业生产力相关的土地和资本等资源错配,那么我国农业劳动力占比将从当时的46%下降至16%。与此同时,我国农业劳动生产力也能提升2/3之多。不过,如果没有劳动力在农业和非农部门间的重新分配,那么均衡条件下我国农业劳动生产力只能提高约10%。这说明,跨部门的就业选择能够显著地放大农业生产要素的错配所带来的农业生产力损失。
专题责编/推文作者
版权由“农经好文章”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