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专业学会作为科技工作者参与学术活动、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组织形态,在建设科技强国的征程上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专业学会与学科存在着紧密关联,而学科之间存在固有差异。本研究以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学科类型的专业学会差异化发展的相关特征,解析不同学科类型专业学会的内在属性。
关键词: 专业学会,学科,中国科协,科学共同体,学术交流
中图分类号: N26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524/j.cnki.10-1009/g3.2023.01.113
专业学会作为科技工作者参与学术活动、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组织形态,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进一步明确了科技创新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专业学会在科技强国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师昌绪先生提出,“看一个国家是否真正的强国,要看三个方面:经济体量、国防力量、科学文化,而代表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科学地位,则有两个标志,学会与期刊。”[1]
专业学会的组织建设、活动状况和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着科技界参与自主创新的质量和水平。以专业学会为主的中国科技社团在改革开放40年来,呈现出持续增长的发展势头,内部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数量规模稳步扩大,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逐渐提高,已经成为科技发展、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专业学会与学科存在着紧密关联,但是学科之间存在固有差异,专业学会与学科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专业学会如何促进学科的良性发展?
一
问题的提出
在人类不断深化对自然和社会认识的过程中,学科不仅仅是现代社会中人类知识的组成单元,同时也逐渐成为人类认知活动的组织模式和实践模式,决定了知识生产的社会形态特征,推动和促进了科学技术和各种学术形态的蓬勃发展。为此,学科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学术的分类,表示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二是指学科规训,即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的由思考方式到行为规范的科学训练[2]。也正是源于学科知识的不同,科学共同体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社会特征,不同学科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发展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学术部落。
学术部落之所以能够形成,是因为相关领域的科学共同体在同一块知识领地开展工作,相同的学科知识是形成部落的关键基础。因此,托尼·比彻(Tony Becher)和保罗·特罗勒尔(Tony Becher)从知识的严密程度(硬科学/软科学)、应用程度(纯科学/应用科学)两个维度出发,将学科知识的关键区分要素集中于学术领域和研究群体的认知特征与社会特征,提出了包含四个领域的知识分类框架,即纯硬科学、纯软科学、应用硬科学和应用软科学。如,纯硬科学以数学和物理学为代表,知识发展具有累积性和线性特征,知识结构类似树型,注重普遍性和客观性,不受个人价值倾向的影响,有清晰的正误标准,对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能够达成共识,成果的表现形式为某种发现或理论。由于学科在知识本质上的差异,在不同的学科领地上所栖居的学术部落必然会有许多不同的文化传统、价值信仰及行为方式。例如许多数学家和物理学家都受过极为相似的学科训练,有着高度相同的思维方式、话语模式和可接受性标准,对“自然的统一性有着准宗教的信仰”。在这样高度趋同的学科社群内,学科文化浓郁聚集,学术环境紧张而强烈。同样,不同类型学科的学术交流活动、学术生涯发展以及学科组织模式等方面都有所差异[3]。例如,应用学科一般比纯学科更加依赖于非正式的交流方式。加斯顿(Gaston J)[4]研究指出,在竞争激烈的英国高能物理学范围里,热衷实验的人更倾向口头交流,而理论家们更倾向书面交流;沙朗·让·特威克(Traweek Sharon Jean)[5]研究指出,美国和日本同行里的实践型研究者尤其对“非正式闲谈”有普遍的偏好,较少注意相关学术期刊。
近代科学的孕育、起源和发展都与科技社团密切相关。从历史上看,专业学会的出现伴随着学科分化以及学科体系的建立,是18世纪、19世纪科学组织不断分化重构的结果。一方面,专业学会是推动学科建立和学科发展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学科发展是专业学会的思想内核,在绝大多数章程中专业学会都把学科发展作为组织发展的核心目标。因此,专业学会的发展深深打上了学科的烙印,体现了学科特点,优秀的专业学会与一流学科的发展往往同步。换句话说,当前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学会,提升组织的治理效能,就要根据不同学科领域进行差异化发展。但是,对专业学会与学科的关系问题关注,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层面都极为不够。从近年来的文献来看,仅在《中国科协全国学会发展报告(2020)》[6]中有所涉及。该报告基于重点数据和典型案例,阐述了基础类、工程技术类、农科类、医科类学会的发展状况。为此,本研究以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为研究对象,从实践层面探讨不同学科类型专业学会差异化发展的相关特征,把握不同学科类型专业学会的内在属性。
开展不同学科类型专业学会差异化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一定的理论意义。在微观层面,根据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科技自立自强的要求,研究能够进一步引导学会合理定位,强化品牌建设,适应当前科研范式变革和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形成各自的办会理念、风格和特色,开展相关的社会化服务,将特色与品牌相结合,提升品牌影响力。在宏观层面,探讨不同学科类型科技社团差异化发展的相关规律性特征及内在的问题,更好地把握学科发展的学术属性和社会属性。
二
数据及方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件资料,我们发现中国科协开始对专业学会进行学科分类最早可追溯到1961年[7]。1961年4月10-23日,中国科协全国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自然科学专门学会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几点意见(草案)》,该草案指出,“学会是科学技术人员、工农革新专家和专业行政领导干部自愿参加的群众性学术组织,是中国科协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将全国性学会分为理、工、农、医四组……”。2003年中国科协印发《关于开展全国性学会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选择在学科领域、民主办会、为会员服务等方面有突出工作成效的43家全国学会作为改革试点单位,组织开展第一轮学会改革试点工作。2004年8月间,中国科协分别组织开展了理科、工科、农科、医科、交叉学科等不同学科类型的学会经验交流研讨会。至此,中国科协在学会分类管理、年检统计和学科发展报告研究时,基本依袭理科、工科、农科、医科、交叉学科五个学科门类开展。当前,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共211个①,其中,理科学会46个,工科学会78个,农科学会16个,医科学会28个,交叉学科学会43个。
当前,我国自然科学相关的学科分类体系主要包括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制订的《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以下简称《国家标准》)、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制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制订的科学基金申请代码和优先领域、国家图书馆制订的《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国工程院制订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学部专业划分标准(试行)》等,满足不同部门的特定目标。下文主要以国家标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为标杆,展开专业学会学科分类特点的讨论。
国家标准设立了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五大学科门类。《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设立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十四个学科门类。从学科门类来看,专业学会学科分类与国家标准、教育部的分类大体可以对应。具体来看,呈现如下几个特点:
(1)理科学会、工科学会、农科学会、医科学会大体覆盖了国家标准、教育部相应学科门类,但个别的划分标准并不完全一致。就交叉学科而言,国家标准中没有相应的学科门类,而教育部2020年新设立的交叉学科门类,其中的交叉学科是指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交叉、融合、渗透而出现的新兴学科[8],交叉学科学会包含的学科类型更为复杂,指向性相对不强。
(2)理科学会、工科学会、农科学会、医科学会涉及的学科颗粒度不均匀,既有国家标准、教育部相应学科门类的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也有二级学科,甚至是学科领域。
(3)专业学会成立的时间各不相同。先有学会,再在相应学科分类中寻找位置,这与国家标准、教育部相应学科分类设立的顺序相反。
从实践来看,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发展状态参差不齐,个别学会甚至处于休眠状态。为了更好地反映由于学科类型不同而引起的学会发展差异性,我们从中遴选出部分活跃学会作为研究样本。2012年,中国科协为了进一步提高学会的示范性和全国影响力,组织实施学会能力提升专项。2018年中国科协启动第三期学会能力提升专项“世界一流学会建设项目”,遴选50个全国学会进行3年连续支持。这些学会兼顾学科分类,学术活动活跃、发展比较均衡,能从整体上代表全国学会发展水平,代表各学科类别学会发展状况。50个学会指标差异的峰度和偏度都要远小于全体学会,指标数据符合正态分布。因此,本研究选取入选“世界一流学会建设项目”的50个学会作为研究样本。50个学会情况如下:
(1)理科学会10个,占理科学会总量的21.74%。具体包括中国力学学会、中国化学会、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理学会、中国海洋学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中国生态学学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2)工科学会24个,占工科学会总量的30.77%。具体包括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中国水利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电子学会、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航海学会、中国公路学会、中国航空学会、中国宇航学会、中国兵工学会、中国金属学会、中国化工学会、中国核学会、中国煤炭学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国大坝工程学会。
(3)农科学会4个,占农科学会总量的25%。具体包括中国农学会、中国林学会、中国水产学会、中国茶叶学会。
(4)医科学会9个,占医科学会总量32.14%。具体包括中华医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药学会、中华护理学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中国抗癌协会、中国免疫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口腔医学会。
(5)交叉学科学会3个,占交叉学科学会总量的7.14%。具体包括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本研究的指标选取主要考虑两个维度,一是国家管理的维度,二是自我发展的维度。就前者而言,根据民政部《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中国科协对所属全国学会进行年度检查工作(以下简称“年检”),年检是国家对学会上一年度工作的全面检查,因此年检数据可以反映上一年度学会的运行情况,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整体视角。就后者而言,学会的活动反映了学会的运行情况,2018年中国科协对所属全国学会进行了第一次全面评估,评估也体现了学会的运行情况,这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基于学会活动的视角。两个维度都刻画了学会运行情况,在指标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对于年检数据而言,本研究首先去除年检字段中0值超过半数的字段,同时对相近数量字段进行相关性分析。对于相关性高的,选择一项作为代表性数据。最终选取了18项指标对50个活跃学会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这些具体指标包括:单位会员数量、个人会员数量、负责人数、理事数、常务理事数、秘书长任职方式、专职工作人员数、分支机构数、举办培训/职称评审/认证等次数、是否扶贫、主办(联合主办)国际会议、国际会议参加人次、参加国际组织数量、会费收入、提供服务收入、收入合计、业务活动成本、费用合计等。
对于评估数据而言,本研究类似于以上处理方法,选取21项代表学会年度活动情况的指标对50个活跃学会的活动情况进行分析。选取的学会年度活动指标包括:年度主办学术会议情况总次数、年度主办学术会议情况参与总人次、年度主办学术会议情况交流论文总数、年度主办学术会议情况形成咨询建议数、新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人数、青年人才托举自筹经费人数、是否参与建立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学会联合体/产业技术联盟/企业科技联合体并实质性开展工作、是否成立科技咨询/成果转化等方面的部门或分支机构、是否开展水平评价情况(含职称评审/资格认证)、是否组建研究咨询专家委员会/机构或部门、研制和发布团体标准数量、开展创新驱动助力工程/院士专家工作站/海外引智/创新技能大赛/双创服务/科技信息服务/技术攻关等(次数)、开展继续教育培训人次、建立科学道德和科技伦理专门工作机构、学会直接办刊数量、是否设科普工作部门、科普工作部门专职工作人员数、年度科普经费总投入、客户端、微博、微信访问数等21项指标。
主要数据来源包括:(1)2019年中国科协学会对所属全国学会进行年度检查工作相关数据;(2)2018年中国科协全国学会总体评估数据;(3)2018年、2019年、2020年世界一流学会建设项目总结报告。
本研究的目的是对上述指标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从而进一步分析讨论基于学科分类的专业学会的差异化特点。本研究使用SPSS23软件工具,主要开展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是通过对数据变异的分析来推断两个或多个样本均数所代表的总体均数是否有差别的一种统计推断方法。
单因素方差分析基本步骤包括:
(1)提出原假设:H0——无差异;H1——有显著差异。
(2)选择检验统计量:方差分析采用的检验统计量是F统计量,即F值检验。
(3)计算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和概率p值:该步骤的目的就是计算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和相应的概率p值。
(4)给定显著性水平,此处选择P=0.05,并做出判断,可得到关于控制变量是否对观测变量造成显著影响的结论。
三
计算结果
基于2019年年检数据,本研究计算出不同学科类型的50个活跃学会的整体状况(详见表1)。
表 1 不同学科类型的
50个活跃学会的整体状况
基于2019年年检数据的检验结果发现,在20项指标中,只有三项指标,即个人会员数量、分支机构数、举办培训/职称评审/认证/鉴定等活动有显著性差异(详见表3—表5),其余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详见表2)。
表 2 50个活跃学会整体指标差异分析结果
表 3 不同学科类型的50个活跃学会的个人会员情况 (单位:万人)
表 4 不同学科类型的50个
活跃学会的分支机构情况
表 5 不同学科类型的50个活跃学会举办培训/职称评审/认证/鉴定等活动次数情况
具体来看,三项指标在均值、中位数、标准差方面都有明显不同。医科学会的三项指标平均最大,工科学会其次(在举办培训/职称评审/认证/鉴定等活动次数方面,理科学会位居第二),交叉学科学会最小。
基于2018年评估数据,通过对不同学科类型学会年度活动指标差异显著性分析得出,只有年度主办学术会议参与总人次、交流论文总数、学会直接办刊数量呈显著性差异,其他均为不显著(详见表6)。
表 6 50个活跃学会年度
活动指标差异分析结果
三项有显著性差异的指标具体情况见表7-表9。
表7 不同学科类型的50个活跃学会年度主办学术会议参与总人次情况(单位:万人次)
表8 不同学科类型的50个活跃学会年度交流论文总数情况
表9 不同学科类型的50个活跃学会办刊情况
从年度主办学术会议参与总人次来看,医科学会平均数最大、工科其次,农科最小。年度主办学术会议次数并无显著性差异,但是在参与总人次方面,呈现显著差异,学术会议的规模差异较大。从交流论文总数来看,医科学会平均数最大、理科其次,交叉科最小,医科总体最多,占到总体的60%以上,交叉最少,同时医科类学会的变异系数最大,说明学科内部分化比较大。从学会直接办刊数量来看,医科学会平均数最大、理科其次,交叉科最小,医科类学会的变异系数最大,说明学科内部分化比较大。
整体上呈显著性差异的指标,两两学科类型对比不一定呈现显著性差异。反之,整体上无显著性差异的指标,在具体两个学科类型之间可能呈现显著性差异。不同学科类型专业学会两两之间的指标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在选取的39项指标(18项依托2019年检数据的整体性指标,21项依托2018评估数据的活动性指标)中,共12项指标具有两两学科对比的差异,有39个两两对比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的结果(详见表10)。
表 10 不同学科类型专业学会两两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的指标情况
指标编号:1-单位会员数量;2-个人会员数量;3-分支机构数;4-举办培训/职称评审/认证等次数;5-参加国际组织数量;6-会费收入;7-提供服务收入;8-业务活动成本;9-年度主办学术会议情况参与总人次;10-年度主办学术会议情况交流论文总数;11-开展继续教育培训人次;12-学会直接办刊数量。
不同学科类型学会的两两对比情况显示,医科学会、交叉学科学会和其他学科类型学会呈现显著性差异的指标较多,工科学会在单位会员数量指标数体现了其学科特点,理科学会和农科学会的指标从检验结果看没有显著性差异。
四
专业学会的学科差异讨论
(1)医科学会
医科学会在个人会员数量、开展继续教育培训人次、年度主办学术会议情况参与总人次、交流论文总数、业务活动成本等指标方面与其他学科类型学会均呈现显著性差异。
在样本的9个医科学会中,除中华医学会的个人会员人数高达67.8万外,有5个学会个人会员超过10万人。在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中,会员人数最多的前10个学会,医科类学会占6个。医科学会庞大的个人会员数量,是其区别于其他学科类型学会的显著特征。
从学科分类角度看,样本中的9个医科学会涵盖了医学科学中除“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的所有一级学科。中华医学会涵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2个一级学科,依托89个专科分会、478个专业学组开展工作。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中的28个医科学会,共有个人会员数194.6万人。截止2019年底,我国医师队伍总人数为386.7万人,医科学会的会员人数已超过医师队伍总数的一半以上。根据卫健委、人社部颁发的《继续医学教育规定(试行)》(2009)要求,继续教育学分是医生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是卫生人员聘任、职称晋升、执业再注册的必备条件。结合医科学会章程中关于继续医学教育、专科医师培训、考核等字段的强调,可以看出,依托医科学会的继续教育、在职培训等活动已成为医科类从业人员职业道路中的重要选择;年度主办学术会议情况参与总人次、交流论文总数、业务活动成本指标和个人会员数量相关程度高。因此,这三个指标也和其他学科类型的学会有显著性差异。
(2)交叉学科学会
交叉学科学会和其他学科类型学会在个人会员数量、分支机构数量、学会主办期刊数量等指标方面呈现显著性差异。交叉学科学会是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联盟过程中出现的交叉学科的要求而组建的,活跃学会中的三个交叉学科学会的个人会员平均人数1.1万人,而全部50个活跃学会个人会员平均人数为6.4万人。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学会个人会员平均人数为2.7万人,所有交叉学科学会个人会员平均人数仅为0.8万人。
由此可见,交叉学科学会个人会员规模较小。交叉学科与传统学科有较大差异,在国家制度层面上确立交叉学科也是新生事物,与其他学科类型学会相比,交叉学科学会发展情况和活跃程度也有一定的差距。
(3)工科学会
工科学会的单位会员数量指标和其他学科类型学会呈现显著性差异。全部活跃学会单位会员平均数量为385.5个,其中24个工科学会的单位会员平均数量达到540.3个。单位会员数量最多的工科学会是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达到2478个。有5个工科学会的单位会员数量超过1500个。工科学会的单位会员和其对口产业密切相关,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工科学会和产业单位的密切程度。
相对而言,工科学会在会员、经费相关的指标上表现较为突出,仅次于医科学会,这也说明工科学会很好地突出了工程技术的特点,强调知识的目的性和实用性,并且在市场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4)农科学会和理科学会
农科学会在会费收入指标方面和工科学会呈现显著性差异。2018年评估数据显示,农科学会会费平均收入只有工科学会平均收入的1/6。
农科学会和理科学会在数据上没有显著差异。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农科学会、理科学会的挂靠单位趋同,都是国家部委和事业单位。管理和组织方式的趋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指标数据的无差异性。此外,中国科协学会学科体系的划分标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等不完全一致也是重要原因。
尽管如此,农科学会、理科学会仍然表现出一些差别。一是出于历史原因,农科学会面向行业,大多与国家相关的行政管理密切相关,4个活跃的农科学会有3个是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直属事业单位,而理科学会与基础理论研究密切相关,一般涉及多个行业/产业。活跃的理科学会大多挂靠在中科院相关研究所,属于研究所支撑部门,但中国科学院没有相关行政管理职责。二是相关数据也体现了一些学科特点,比如理科学会举办的研讨会/论坛活动及参与人数、主办(联合主办)国际会议等指标表现较为突出,学会平均学生会员最多,这些都反映了理科应有的学科属性和学科内涵。
尽管不同的学科的形成有其特有的轨迹,但对于一个学科的出现起到关键性作用,可以称之为“判别依据”,主要包括知识层面、组织和体制层面两个方面[2]。
从知识层面来看,学科是为了解决某些共性问题而产生的,并随着排他性研究对象的出现,以及独特理论视角和说明模式的确立而逐渐形成。这种独特理论视角的逐渐成熟,也会推动实践经验意义上的“问题”凝聚成理论取向的“学科”,相关研究人员可借此形成一种关于学科知识的共识。从组织和体制层面来看,影响学科确立的因素主要包括那些能够帮助学科成为一个独立学科的组织环境条件以及制度支持。某一研究领域经过长期的发展,最终成为相对成熟的学科形态,其中一个重要的判别标准是出现基于互相评议和相互认同、初具规模、同时又能够保持稳定的学科共同体。在这样一个学术共同体形成过程中,环境条件、重要人物的推动以及组织和体制建设都可以成为其中的主要变量,它们共同塑造了一个成熟学科所需的组织制度条件[2]。
从某种意义来说,学科共同体的活动形塑了专业学会。专业学会为同行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场所,同时也促进了学科的发展。因此,专业学会的各项工作,始终要紧密围绕学科建设来开展,这就注定了学会的主业是学术交流、学术期刊出版、宣传普及学科知识等。专业性和学科是专业学会的本质特征[9]。但从专业学会的学科差异分析可以看出,当前专业学会学科差异与学科属性、社会角色定位、历史沿革以及相关行政管理都有关系,较多地反映了建制的社会性,专业学会的发展更多地依赖资源获取方式,表现出与学科的疏远。比如医科学会开展的活动成为医科从业人员职业道路中的重要选择,农科学会的发展与我国农业相关的行政管理模式密切相关。为此,专业学会的创新发展需要强化专业学会的学科属性,摆脱社会资源依赖、打造具有学科特色的品牌活动才是学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五
结 语
2021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2021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卓越科技论文总体产出持续增长,国际顶尖期刊论文数量排名世界第2,上升了两位。按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统计,中国在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工程技术等4个学科排在世界第1位,农业科学、生物与生物化学、环境与生态学等10个学科排在世界第2位[10],反映出中国学科建设的巨大进步。专业学会承担着科学共同体内部管理、学术交流等职责,其发展理应与学科的发展同步,而研究表明,现实上专业学会的发展更多由历史、行政管理等社会性因素塑造,这也反映出中国学科发展存在软环境不足的状况。只有强化专业学会的学科属性,有效发挥专业学会在科学共同体建设中的规范作用,才能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征程中,达成专业学会与学科协同发展的局面。
① 本研究主体工作在2021年完成,当时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共210个。2022年新增1个交叉学科学会。除非特殊说明,本研究所指的即为中国科协所属210个全国学会。
参考文献
[1] | 洪蔚. 科技期刊: 科技强国“代言人”. 科学时报(中国科学报), 2010-12-24(A1). |
[2] | 王孜丹, 赵超, 张理茜等. 优化自然科学基金学科布局的改革逻辑与路径选择.中国科学基金, 2019(5): 440-445. |
[3] | 托尼·比彻, 保罗·特罗勒尔. 学术部落及其领地: 知识探索与学科文化. 唐跃勤, 蒲茂华, 陈洪捷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4] | Gaston J. Communication and the Reward System of Science.Sociological Review, 1972, 18(S1): 25-41. |
[5] | Traweek S J. Uptime, Downtime, Spacetime, and Power: an Ethnography of the Particle Physics Community i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 1982. |
[6] | 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主编. 中国科协全国学会发展报告(2020).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21: 181–254. |
[7] | 《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4: 68–72. |
[8] | 王孜丹, 杜鹏, 马新勇. 从交叉学科到学科交叉: 美国案例及启示.科学通报, 2021(9): 965-973. |
[9] | 杜鹏. 21世纪的中国学会基本状况、发展态势及未来挑战.今日科苑, 2016(11): 15-17. |
[10] | 刘垠. 2021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发布. 科技日报, 2021-12-28(01). |
作者简介:
杜鹏,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科学技术与社会、学科政策;
洪云,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技社团研究;
张玮琳,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处长。研究方向为科技社团管理;
李国飞,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科研助理。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
通信作者:
杜鹏,邮箱地址:dupeng@casis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