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岳鑫鑫《科研写作研究所》:文献述评与理论贡献的两个联系和三个区别

2024-10-25 11:31   上海  

论文文献述评和理论贡献两部分,都需要基于学术研究现状进行评价性写作。因此,二者不可避免地会建立起某种联系;但从字面上看,二者是不同的概念,包含的内容自然也存在不同。这种情况下,很多作者常常混淆二者的区别和联系,采用同一种思路或完全不同的思路展开两者的写作,导致论文前后不连贯,递进逻辑不强。因此,结合C刊论文,我们总结了论文文献述评和理论贡献的两个联系和三个区别,供大家写作时参考。

一、文献述评与理论贡献的两个联系

(一)引用的文献存在联系

文献述评和理论贡献在论文中是互补的,文献述评是对现有研究的回应,而理论贡献则是对这些回应的进一步发展,两者共同构成了论文的学术框架。因此在结尾写作理论贡献时,不可避免地会引用前文文献综述中出现过的文献。比如《威胁还是挑战:人工智能使用对员工创新绩效的双刃剑效应》这篇论文,作者在文献述评和理论贡献的写作中,都引用了文献5、8、9、14等作为观点支撑。

(二)评价的角度存在联系

在论文中,文献述评和理论贡献需要在逻辑上保持连贯。通过文献述评,研究者能够识别研究领域中的空白、争议和未解决的问题,这些都是理论贡献的潜在起点。因此文献述评中提出的问题和批评与理论贡献中提出的新理论或模型相呼应。比如《“组队减碳”还是“个人减碳”?不同目标进展情境下减碳活动参与身份对消费者低碳目标追求动机的提升效应》这篇论文,作者在文献述评时从“比较两种参与身份的提升效应”“了解提升效用的边界以及内在机制动态变化”角度展开的,并依然从这三个角度展开理论贡献的写作。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贡献的区别

(一)文献述评涉及大量广泛文献,理论贡献涉及少量关键文献

为了分析多个研究的共同点和差异,以及它们对研究领域的整体贡献,文献述评通常会涉及广泛的文献。比如《数字平台生态系统治理——理论逻辑、行动框架与模式划分》这篇论文,作者在文献述评时,提到“当前关于数字平台生态系统治理的模式划分相对单一,主要从平台所有者对生态系统的主导程度出发对治理模式进行区分”等,对多个“治理模式”研究文献的共同点以及它们在研究领域的整体贡献进行分析。

而理论贡献则更深入地专注于特定的理论问题,可能只涉及少量关键文献,深入分析和整合这些文献中的理论要素。依旧以上述论文为例,在写理论贡献时,作者提到“尽管部分研究关注到了平台治理模式的差异,但却多采用二分法对治理模式进行区分,如专有治理与集体治理、封闭主导治理与开放自由治理,这种方式可能无法提供足够详细的信息以捕捉实际生态系统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等,深入分析和整合这些文献中关于“治理模式分类”的理论要素。

通过上面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文献述评和理论贡献虽然同样是从“治理模式区分”角度展开写作,但文献述评从更广泛的角度(主要从平台所有者对生态系统的主导程度出发)总结提炼了已有研究的共性,而理论贡献仅涉及少量关键文献的观点(如专有治理与集体治理、封闭主导治理与开放自由治理)。

(二)文献述评侧重于批判性分析,理论贡献侧重于建设性发展

文献述评侧重于批判性分析,对现有文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观点等方面的局限性进行评估和分析。比如《反讽对评论有用性的机制研究:以酒店在线评论为情境》这篇论文,在文献述评时,作者对张继东等(2022)这篇文献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批评,即“张继东等(2022)将研究进一步聚焦于旅游领域,运用深度学习模型识别旅游和酒店评论,发现旅游评论中含有大量文字、图片和表情符号多模态反讽表达。然而仅从计算机领域挖掘反讽评论并不能验证使用反讽语言对评论有用性的完整效应,在线评论中反讽表达是否会产生不同的效用,如何产生作用以及在不同情境中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仍不得而知”。

而理论贡献侧重于建设性发展,提出新的理论见解、模型或对现有理论的扩展。它旨在通过新的理论框架来解释现象或解决问题。依旧以上述论文为例,在写理论贡献时,作者依然引用了张继东等(2022)这篇文献,但更侧重于说明在该篇文献的基础上,论文做了哪些扩展,如“本研究继续沿用并拓展了张继东等(2022)在计算机领域对反讽评论的分类方法,探讨了不同语境下反讽评论的效用依然成立”。

通过上面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文献述评和理论贡献虽然都引用了同一篇文献展开写作,但文献述评更侧重对该文献的批判性分析,而理论贡献更侧重说明论文对该文献的建设性发展。

(三)文献述评框架结构更灵活,理论贡献框架结构更严谨

文献述评的框架结构可能更为灵活,它可以根据需要对文献进行分类和讨论,按照主题、问题(内容)或方法来组织,以展示研究领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比如《战略变革情境中的组织多层级悖论网构建——基于经典扎根理论的研究》这篇论文,在文献述评时,作者从主题(已有研究尚未将战略变革情境明确纳为研究主题)、方法(缺少科学方法系统识别战略变革情境中的悖论)、问题(各悖论类型之间的联系有待进一步揭示)(尚未厘清组织众多悖论类型以及悖论类别之间形成的系统性结构)三个维度的四方面内容设置框架结构。

而理论贡献的框架结构通常更为严谨,需要按照逻辑顺序,围绕研究问题和观点逐步展开,以确保理论的连贯性和一致性。依旧以上述论文为例,在写理论贡献时,作者则是围绕“多层级悖论网构建”这一问题及其观点,介绍了论文的四个理论贡献,即“构建了能够系统描述战略变革情境的要素及关系网模型”“将原本分散的悖论类型整合成具有系统性特征的网络”“识别出四个新的悖论类型以及一种新的悖论类别”“识别出五种悖论类型间的关系”。

通过上面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文献述评和理论贡献的框架结构虽然都是四个方面,但文献述评的框架结构更灵活,比如四个方面之间可以灵活切换;但理论贡献的框架结构则是递进的,更具严谨性。

三、小结

以上我们总结了论文文献述评和理论贡献的两个联系和三个区别。相比联系,我们更需关注二者在写作中的区别,包括在写作文献述评时,建议囊括大量广泛文献,而在写作理论贡献时,应关注少量关键的文献;文献述评应侧重于批判性分析,而理论贡献要侧重于建设性发展;文献述评的框架结构可灵活设置,但理论贡献框架结构设置时应更严谨。除了以上三种区别,写作者也可以归纳文献述评和理论贡献存在的更多区别,从而帮助自己更好地写作两部分内容,让论文的创新性更突出。

作者:岳鑫鑫(科研写作研究所第一编辑部主任)


上海肝脏杂志社
及时发布肝脏疾病领域的新进展、新的研究成果及新技术,加强与读者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