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雄激素性秃发是女性常见的脱发类型,以渐进性毛囊微小化为临床特征。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女性雄激素性秃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临床实践时缺乏规范及循证医学证据。
本共识在参照国内外相关指南及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调研、问卷调查及专家会议相结合的方式制定完成,为临床合理应用中西医手段防治女性雄激素性秃发提供重要的临床参考。本共识属于阶段性的专家综合意见,随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出现,将会不断完善与更新。
女性雄激素性秃发又称女性型脱发(FAGA), 以往也称为女性脂溢性脱发, 它是一种常见的女性脱发疾病。 本病特点是头顶部和(或)颞侧为主的毛发进行性减少和变细,发际线一般不后移。
本病给女性患者形象、自信心和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目前女性型脱发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确切有效的药物有限,非药物治疗方法较为复杂,中西医结合在治疗女性型脱发方面显示出较好的临床疗效和优势。
本共识编制流程按照背景审查、起草框架与初稿、专家共识、征求意见等步骤进行。本共识适用于全国各级医院及基层开展女性型脱发中西医结合工作的诊疗医务人员阅读参考,为保证本共识的代表性及专业性,特邀请 19 名国内具有三级甲等医院临床工作经验、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毛发专家组成专家共识写作组,确定共识的撰写体例、大纲和具体内容,经过多轮会议讨论、修改,最终形成本共识。
2022 年 5 月开始进行文件检索,检索文件主要为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期刊论文,在整个撰写、修订过程中实时更新文献。 通过多次线上及线下会议征询相关中医、西医及中医结合专家的意见,形成了本共识拟解决的重要问题。 按照女性型脱发流行病学、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中西结合治疗等方面构建框架,完成初稿。
2022 年 12 月筹建共识编写专家组,针对初稿内容进行多次提出修订、补充意见。 2023 年 2 月将修订稿再次请相关专家进行讨论并深入交流, 参照分级、评估、制定及评价方法证据质量规定和《传统医学证据体的构成及证据分级的建议》,结合女性型脱发临床特点,制定了证据等级标准(表 1)。 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根据证据等级结合专家共识给出推荐意见,在缺乏高等级证据时,对国内中西医结合的常用疗法,充分考虑中西医结合的现状和经验,最终达成共识,总结成稿。
1 流行病学
有研究显示,不同人种女性型脱发的患病率不同,白种人的患病率较高,黑种人和黄种人较低。 本病患者可在青春期后的任何年龄发病,尤以绝经期后多见。
目前本病已逐渐年轻化。高加索人种 30~40 岁女性的患病率为 3%~12%,50 岁绝经期女性患病率为 14%~28%,70 岁时可达到 50%; 亚洲女性型脱发患病率有类似的年龄相关趋势,但总体患病率比高加索人种低。
根据最新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女性女性型脱发患病率为 6%,其中 18~29 岁占 1.3%,30~39 岁占 2.3%,40~49 岁占 5.4%,50~59 岁占 7.5%,60~69 岁占10.3%,≥70 岁占 11.8%。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女性型脱发具体发病机制复杂,病因仍未完全明确,遗传、 激素水平和环境等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2.1 遗传因素
约 40%~54%的女性型脱发患者有家族史,尤其是临床症状出现较早者(<40 岁)。同卵双生者患有女性型脱发的概率较异卵双生高 2 倍,女性型脱发可能属于不完全外显率的多基因遗传病,在表现形式上也不尽相同。
有研究发现,X 染色体上雄激素受体基因及外异蛋白 A2受体基因与早发型女性型脱发相关,与男性雄激素性秃发(MAGA)有相同的易感位点。 雌激素受体 2 基因直接影响女性型脱发的易感性,且具有年龄相关性,迟发型患者的雌激素受体 2 表达率较早发型患者高。
2.2 性激素因素
目前研究表明,雄激素代谢产物及受体敏感性在男性雄激素性秃发的发病中起主要作用,而其在女性型脱发发病中发挥的作用尚未完全明确。
有研究表明,仅 38.5%的女性型脱发患者血清中雄激素水平升高。 且缺乏雄激素受体的患者也确诊了女性型脱发,这提示可能涉及一种雄激素非依赖性机制。
另外,妊娠期间生长期毛囊比例增加,而女性绝经后女性型脱发患病率提高,提示雌激素可能对女性头发生长有保护作用。
2.3 微炎症
女性型脱发患者的毛囊微型化过程中,可能伴有漏斗部周围轻度至中度淋巴细胞炎性浸润,即微炎症。 而紫外线、环境污染物、皮肤和毛囊微生物(丙酸杆菌属、葡萄球菌属、马拉色菌属)等因素则参与了微炎症的过程。
2.4 代谢因素
ARIAS-SANTIAGO 等发现早秃(<35 岁)、高血糖症、 糖尿病和低水平性激素结合球蛋白之间存在相关性,性激素结合球蛋白可能是雄激素性秃发患者胰岛素抵抗、 高血糖症或糖尿病的一个独立预测因素。
有研究发现女性型脱发患者更容易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和代谢综合征。
另一项研究发现,代谢综合征患者中女性型脱发患病率较高,而男性则未出现此现象,说明女性型脱发和男性雄激素性秃发毛囊萎缩的刺激因素不同。
此外,睾酮或二氢睾酮水平、心理应激、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多婚史、缺少运动等因素均可能与女性型脱发发病有关。
在中医学中,女性型脱发属于“蛀发癣”及“发蛀脱发”范畴,中医认为“发为血之余”及“发为肾之外候”,肝藏血,肾藏精,肝肾同源,即精血同源,发的生长全赖于精和血,肝肾精血为毛发生长之必需物质。
归纳女性型脱发病机多为虚实夹杂或本虚标实,实者则多为湿、瘀、郁,或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等,易致脾失健运,湿热内生,上蒸巅顶,侵蚀发根,而致头发油腻及脱落;或瘀血阻碍头部血络;或肝郁气滞而头发不荣,发失所养而掉落,多发生于本病早期。虚者主要是气血或肝肾不足,发无所养而枯萎、脱落,多出现于本病后期。
3 临床表现
女性型脱发临床表现为以头顶部为主的毛发稀疏,毛干变细、变短、无光泽和头皮显露,严重时可累及颞部。
女性型脱发在临床中有 3 种典型模式,3 种分级方法:
①头顶毛发弥漫性稀疏, 前额发际线保留(Ludwig 模式),此型最为常见;
②前额中部发际线后退,头顶发缝增宽,呈“圣诞树”样外观(Olsen 模式);
③双侧额颞部后退, 出现顶部稀疏, 与 MAGA 相似(Hamilton 模式)。
中医认为女性型脱发主要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湿、瘀、郁、虚为其主要病理机制。 辨证当分虚实,早期以湿热蕴结实证多见,中期多以肝郁、血瘀为主,后期则以气血不足、肝肾亏虚等虚证为主。
①湿热蕴结证:脱发初起,头皮瘙痒,鳞屑黏腻,伴头面油腻,身重疲乏,腹满食少,大便黏腻,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②肝郁脾虚证:脱发稀疏,头皮油腻,伴情志抑郁,夜难安眠,纳少便溏;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或濡弱。
③气血不足证:脱发日久,少气懒言,失眠多梦,或有自汗,头晕目眩,面色淡白或黄白无华;舌质淡嫩,苔薄白,脉细弱。
④肝肾亏虚证:脱发日久,花白稀疏,伴头晕耳鸣,失眠多梦,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夜尿频多,经少或闭经;舌淡苔少,脉沉细。
女性型脱发临床还可见血热风燥、血虚风燥、脾肾阳虚、心肾不交、气滞血瘀等证型,或其他兼夹证。
4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拉发试验、毛发镜检查、组织病理检查可参考男性雄激素性秃发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大多数女性型脱发患者无雄激素过多症,若合并多毛症、月经不规律、痤疮、高泌乳素血症、黑棘皮症,应考虑高雄激素状态可能。
游离雄激素指数[FAI=(总睾酮×100)/性激素结合球蛋白]和血清泌乳素作为筛选试验用于临床评估雄激素水平,FAI≥5 提示多囊卵巢综合征可能。
血清硫酸脱氢表雄酮和 17-羟孕酮升高,则提示可能存在分泌雄激素的肿瘤或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需要注意的是,雄激素水平的检测应该在卵泡期,如果患者口服避孕药,应该至少停药 2 个月后进行检测。
另外,对于月经稀少者,卵巢和肾上腺超声可以初步排除多囊卵巢、分泌雄激素的肿瘤以及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根据上述结果,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检查,甚至可能需要涉及妇科、内分泌和皮肤科的多学科综合评估。
5 诊断和鉴别诊断
女性型脱发患者头顶、颞侧,甚至全头毛发弥漫性稀疏和变细,呈缓慢进行性加重。 一般根据患者病史、症状和特殊的脱发模式为主要诊断依据, 结合发病年龄、持续时间和脱发进行情况,以及拉发试验、毛发镜检查、实验室检查排除其他病因引起的脱发。
针对疑难复杂的脱发类型可联合内分泌科、妇科、病理科进行多学科协同诊治。 临床上女性型脱发需要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5.1 休止期脱发
本病主要表现为全头弥漫性脱发,患者洗头或梳头时有大量脱发,且拉发试验阳性,脱落的头发为直径较为一致的休止期杵状发。
本病可由产后、发热、手术创伤、感染、药物、内分泌疾病、重度贫血及营养不足等因素诱发,并多于诱因发生后 2~3 个月发病。
休止期脱发毛发镜下可见大量新生终毛,变细终毛直径差异<10%。
急性休止期脱发多于发病 2~3 个月脱发明显,6~12 个月后头发完全再生; 而慢性休止期脱发可持续 6 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5.2 弥漫性或隐匿性斑秃及匐行性斑秃
弥漫性或隐匿性斑秃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组织病理特征为毛囊周围和毛囊内的辅助性 T 细胞(Th)1 浸润。
弥漫性或隐匿性斑秃缺乏典型斑秃斑块状毛发脱落的临床特征,表现为广泛分布的头皮毛发稀疏;拉发试验通常为阳性;毛发镜显示弥漫性黄点征、黑点征和营养不良的毛发;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匐行性斑秃表现为整体发际线上移,容易与女性型脱发混淆。
本病病程缓慢,常累及鬓发,可伴有眉毛、睫毛或体毛减少或缺失;拉发试验阴性;毛发镜下可见黄点征和黑点征,毛发直径无明显差异性。
5.3 前额纤维性秃发
前额纤维性秃发是原发性淋巴细胞性瘢痕性秃发的一种独特形式,被认为是毛发扁平苔藓的一种临床亚型。
本病典型表现是前额或额颞部的带状瘢痕性秃发,可以伴眉毛受累,局部头皮轻度萎缩,孤发征明显,秃发区部分毛根周围可见角化性丘疹。毛发镜检查显示额颞发际处秃发区无毛囊口,白色斑,秃发区边缘外毛囊周围红斑、毛囊角化过度、部分毛根可见管状鳞屑。
本病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典型的毛囊漏斗部和峡部周围苔藓样淋巴细胞浸润, 以及同心圆排列的纤维化,累及毳毛毛囊和终毛毛囊。
5.4 模式性分布的纤维性秃发
本病是一种局限于头顶雄激素敏感区域的进行性瘢痕性秃发,即雄激素性依赖区域的头皮内存在苔藓样毛囊炎症。
本病毛发镜特征是毛囊周围的红斑和角化,毛囊周围白色晕,毛囊开口消失,大白点取代毛囊开口,以及毛囊直径异质性。
本病皮损组织病理表现为毛囊微小化、毛囊周围板层状纤维化及苔藓样炎性浸润。
6 中西医治疗
女性型脱发是一种进展缓慢的疾病, 临床治疗目的主要是延缓或阻止秃发的进展, 促进毛发生长。 采用早期、长期、规范、联合和个体化的西医、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阻止疾病进展,恢复毛发生长,减轻头皮脂溢性皮炎和毛囊炎等共病症状,从而改善患者形象,重建其自信心,提高生活质量。
6.1 一般治疗
所有女性型脱发患者均应接受一般治疗干预。一般治疗需要持之以恒,长期保持合理饮食的习惯、正确的头皮护理、 良好的情绪管理、 保持作息规律对于预防女性型脱发,减轻或延缓病情,增强和保持持久疗效,降低复发率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6.2 西药治疗
根据国内外雄激素性秃发诊疗指南和国内已有循证医学支持的证据,治疗 女性型脱发的主要药物有米诺地尔、螺内酯、醋酸环丙孕酮、酮康唑洗剂和二硫化硒洗剂等。
6.2.1 米诺地尔
外用米诺地尔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治疗女性型脱发的一线药物,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一种具有血管扩张作用的钾通道开放剂,能诱导毛囊周围的血管生成;能通过增强 β-连环蛋白(β-catenin)活性和刺激毛囊细胞增殖和分化,延长毛囊的生长期。
临床上米诺地尔使用的浓度分别为 5%和 2%, 剂型包括溶液、 酊剂、 擦剂和泡沫剂。针对女性型脱发患者,2 种浓度的米诺地尔均可以使用。推荐用法为 5%米诺地尔每日 1 次,每次 1 mL;或 2%米诺地尔每日 2 次,每次 1 mL;用于干燥头皮,至少停留>4 h,持续使用≥6 个月。
有研究显示,每日 1 次使用 5%米诺地尔治疗女性型脱发不仅疗效优于每日 2 次使用 2%米诺地尔,且减少使用次数的同时可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米诺地尔的不良反应包括接触性皮炎和面部毛发增多等,停药或减量后可消退。一过性毛发脱落增加通常出现于继续用药的 2~6 周后,是药物使用的正常反应,无需停药。如出现局部反复瘙痒和皮肤发红等刺激或过敏症状,可尝试更换使用不含丙二醇的米诺地尔泡沫剂或米诺地尔溶液与哈西奈德溶液临时混合使用,从而减少刺激或过敏症状,提高患者依从性。
此外,口服或舌下含服低剂量米诺地尔(0.25~2.50 mg/d)对女性型脱发有一定疗效,联合其他疗法(如螺内酯、外用5%米诺地尔)临床改善率更高。但国内外均未将脱发纳入口服米诺地尔的适应症,因此其临床应用较少。
6.2.2 螺内酯
螺内酯是一种保钾利尿剂,结构上与醛固酮相似,其作用机制较复杂,通过竞争性阻断雄激素受体、抑制卵巢雄激素的产生,起到雄激素拮抗剂的作用。
目前,螺内酯是应用较为广泛的治疗女性型脱发的抗雄激素药物。 推荐用法为口服 40~200 mg/d,其疗效与剂量呈正相关。本药可从小剂量(40 mg/d)开始使用,若疗效不佳,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再逐渐增加剂量,剂量≤200 mg/d,疗程≥6 个月。
螺内酯耐受性良好,其不良反应包括头痛、性欲下降、月经不规律、直立性低血压、乳房压痛、多尿和高钾血症,如果患者长时间或大剂量服用螺内酯,需注意定期复查血压和血钾。
对于伴有直立性低血压及已出现高钾血症的女性型脱发患者,可联合使用复方甘草酸苷,以减少螺内酯相关的不良反应。
此外备孕、妊娠及哺乳期间妇女禁用本药。外用螺内酯的剂型有 1%凝胶和 5%溶液,每日 2 次外用均显示出疗效,其不仅减少了口服螺内酯的不良反应,男女均适用,且与米诺地尔联合使用可提高疗效。
6.2.3 醋酸环丙孕酮
本药通过阻断雄激素受体,抑制促黄体生成素和卵泡刺激素的释放来降低睾酮水平从而发挥作用。醋酸环丙孕酮已在欧洲和加拿大被批准用于治疗多毛症、痤疮和女性型脱发。
目前各种研究中使用醋酸环丙孕酮的治疗剂量各不相同。本药可单独使用, 或与乙炔雌二醇以口服避孕药形式联合应用。一般推荐口服炔雌醇环丙孕酮 6 个月后,更换屈螺酮炔雌醇Ⅰ、Ⅱ或螺内酯。
本药不良反应包括月经异常、体重增加、性欲下降、乳房压痛、抑郁及恶心等。长时间口服含雌激素的避孕药(如达英-35)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风险会增加,应予以定期复查。肝功能异常者需谨慎使用本药,备孕、妊娠及哺乳期间妇女禁用。
6.2.4 酮康唑洗剂和二硫化硒洗剂
2%酮康唑洗剂是一种用于治疗脂溢性皮炎的抗真菌药物。酮康唑具有抗炎、去屑、抑制马拉色菌和减少皮肤中双氢睾酮分泌的作用,在治疗 女性型脱发时,联合其他治疗手段能够增强其疗效,也被推荐用于治疗合并脂溢性皮炎或银屑病的女性型脱发患者。
此外,二硫化硒洗剂具有抑制马拉色菌、去屑止痒、减少皮脂分泌和改善头皮环境作用,对女性型脱发患者有辅助生发的作用。 二硫化硒洗剂同时也是氧化剂,有一定的脱色作用,染发的患者不推荐使用。
6.3 中医药治疗
6.3.1 辨证论治
女性型脱发初起以湿热蕴结或血热风燥为主,当清热除湿和凉血生发;中期多以肝郁脾虚或气滞血瘀为主,当疏肝健脾和活血生发;后期以气血不足和肝肾亏虚为主,当益气养血和滋肾生发。
①湿热蕴结证:治宜清热除湿,凉血生发,方用萆薢渗湿汤加减;中成药可选择丹参酮胶囊、当归苦参丸、龙胆泻肝丸和四妙丸;其中丹参酮胶囊可抗菌消炎,具有雌激素样活性。
②肝郁脾虚证:治宜疏肝解郁,健脾生发,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中成药可选择加味逍遥丸和九味肝泰胶囊等。
③气血不足证:治宜补益气血,健脾生发,方用人参归脾汤加减;中成药可选择归脾丸和八珍丸等。
④肝肾亏虚证:治宜补益肝肾,填精生发,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阴虚者可见五心烦热、咽干眼干、潮热盗汗,选择左归丸、六味地黄丸和七宝美髯口服液;阳虚者可见畏寒肢冷、四肢不温、宫寒不孕,选择右归丸、金匮肾气丸和活力苏口服液等。 若内服中药含何首乌或制首乌根茎成分,注意嘱患者定期复查肝、肾功能,防止药物性肝损伤。
6.3.2 中医外治
①中药外洗:可选脂溢洗方, 出自《朱仁康临床经验集》,方用苍耳子和王不留行各 30 g,苦参 15 g,白矾 9 g 以收敛止痒,每日一二次,隔 3 日 1次。
②中药外涂:外用中药多以祛风胜湿和活血化瘀的酊剂为主,如花椒、丹参、苦参、侧柏叶、川芎、当归、补骨脂和甘草等中药,制备酊剂或搽剂后取适量局部外涂;也可以外用复方斯亚旦生发酊。
③梅花针:叩刺脱发区、生发穴(风池与风府连线中点)、大椎穴,叩刺强度以轻叩为主, 以叩刺部位皮肤微发红为度, 每次10 min,隔日 1 次。
④毫针:主穴取百会、四神聪、头维、生发穴和翳风;根据证型特点或患者体质强弱,采用补法、泻法或平补平泻法;每次留针 20 min,或加用适量电流刺激,每日 1 次或隔日 1 次。
⑤揿针:主穴取百会、头维、三阴交、足三里、通天、上星和足窍阴,根据季节不同可留置 1~7 d,每次间隔 2 d。
⑥推拿按摩:双手指腹与头皮垂直,由前发际线至后发际线,沿着经络走行方向轻轻叩击, 从正中开始,并逐渐向两侧移动,叩击按摩整个头皮,每次 5 min,早晚各 1 次,可在外用药物之后进行按摩, 也可用木梳或牛角梳反复梳理头发和头皮。
6.4 物理治疗
头皮微针是治疗雄激素性秃发的一种微创技术。有研究显示,头皮微针联合 5%米诺地尔治疗轻、中度女性型脱发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独外用米诺地尔或联合口服螺内酯,一般每个月 2~4 次微针治疗,至少持续 6个月,治疗过程中患者耐受性良好,可能会出现治疗部位疼痛或不适、出血、感染等不良反应。
低能量激光(LLLT)是 2011 年获 FDA 批准用于治疗女性型脱发的非手术疗法。 单用 LLLT 治疗女性型脱发,治疗 24 周后患者毛发密度明显增加,且对>40 岁中老年女性型脱发患者的疗效更佳;与 5%米诺地尔联合使用可减少油脂分泌,显著提高疗效。 LLLT 推荐用法为隔日照射 1 次,每次 15~30 min,至少治疗>3 个月。
6.5 毛发移植术
雄激素性秃发是毛发移植术主要的适应症,女性接受毛发移植术占比逐渐增高,长发植发及发际线移植成为热点。
长发植发的优势避免了剃发导致的尴尬期。在提取过程中,长发毛囊和短发毛囊相比,毛囊单位的横断率无差异,而长发毛囊单位提取技术(FUE)毛囊单位中部分毛发横断率明显升高,且比剃发 FUE 速度慢, 手术医生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更强的手眼协调能力完成操作。
女性发际线形状有 M 形、矩形、圆形、三角形及不规则形 5 种,患者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和医生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发际线形状。
6.6 头皮文饰(SMP)
头皮文饰是将一种微小颗粒色素着色于头皮,以降低头发和皮肤之间的对比度,头皮着色后观感如头发毛囊一样,对秃发区起修饰作用。目前已经应用于女性秃发和植发术后的患者,尤其是对于发际线植发术后密度不足的区域可通过头皮文饰弥补。 文饰色料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严禁使用工业色料,色料每人一份,用后即弃,避免感染风险。
6.7 中西医结合
推荐临床医生根据不同证型内服中药或中医外治法联合外用米诺地尔治疗 女性型脱发, 如宣肺生发汤联合 5%米诺地尔治疗气血不足型女性型脱发;益肾生发汤联合 5%米诺地尔治疗肝肾亏虚型女性型脱发;丹参酮胶囊联合 5%米诺地尔治疗湿热蕴结型女性型脱发;梅花针联合 5%米诺地尔治疗女性型脱发等治疗方案。
上述疗法体现了联合治疗的优势和特色。女性型脱发发病机制复杂,需要早发现、早干预及早治疗,联合治疗优于单一方案,运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策略,可以实现病因病机结合、局部整体结合、病证结合,有效阻止疾病进展,加速毛发再生。 采用辨体、辨病、辨证手段,动态调整干预措施,可改善患者整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头皮健康状态,改善毛囊微环境,促进毛发生长。
女性型脱发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治疗顺利情况下 3 个月止脱,6 个月生发,至少需要12 个月才能看到明显效果,随后还要根据毛发生长情况和个人需求,适时调整维持疗效的方案。 临床医生对患者进行耐心宣教,定期随访,持续综合管理才可能维持稳定的疗效。
执笔人:王磊(中日友好医院)、杨顶权(中日友好医院)。
参与共识起草专家(以姓氏笔画为序):王培光(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巧(江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刘爱民(河南省中医院)、闫小宁(陕西省中医院)、李吉(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李斌(上海市皮肤病医院)、杨淑霞(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杨勤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宋秀祖(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张丰川(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张建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范卫新(江苏省人民医院)、罗颖(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金春琳(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周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周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崔勇(中日友好医院)、陶茂灿(浙江省中医院)、路永红(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