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是“多囊”?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青春期及育龄期妇女最常见的生殖轴内分泌紊乱性疾病,在育龄女性中发病率约为6%~10%,在不排卵而导致不孕的患者中甚至占到30%~60%,是导致生育期女性月经紊乱和不孕最常见的原因。
那么,除了月经紊乱和不孕,“多囊”还有哪些危害呢?已有研究显示,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患子宫内膜癌风险较正常女性增加3倍,患2型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风险是正常人的3-6倍,并且会增加孕早期自然流产率,妊娠期合并症发病率。
我们探索疾病治愈的方法,除了对症治疗,最根本的手段是截断源头,然而很可惜,“多囊”的病因至今尚不明确,多年的探索认为,其可能与雄激素过多、神经内分泌系统失调、代谢性紊乱(如胰岛素抵抗)、遗传因素等密切相关。
医学者们还给“多囊”进行了分类,主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 原发性PCOS:又可分为经典性,表现为排卵停止综合征、多囊卵巢或黄体酮分泌过度.约80%为功能性卵巢源性高雄激素性血症;非经典性,表现为各种综合性体征,如卵巢的形状,黄体酮生成激素过多症状,功能性卵巢源性高雄激素性血症或原发性功能性肾源性高雄激素性血症。
·继发性PCOS:表现为高促性腺激素血症,肾上腺性男性化疾病,卵巢皮质激素酶阻断,原发性靶器官胰岛素依赖综合征。
我们如何诊断“多囊”?
俗话说“疾病治疗,诊断先行”,掌握“多囊”的临床诊断标准,对临床医生而言至关重要。目前,国际上先后提出了多个诊断共识,比如,1990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提出的NIH标准,2003年欧洲生殖和胚胎医学会(ESHRE)和美国生殖医学会(ASMR)提出的鹿特丹标准、2006年美国雄激素学会提出的AES标准。随着数据的积累,2018年ESHRE/ASMR发布了PCOS的评估和管理的国际循证医学指南,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发布实践简报更新了PCOS的诊治管理建议,同年中国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内分泌学组也结合循证医学证据和国内人群特点制定了中国PCOS诊疗指南。
在2023年最新的《2023多囊卵巢综合征评估和管理国际循证指南》中,再次重新修订了鹿特丹标准,成人PCOS符合下述其中2条且排除其他病因即可诊断:①高雄激素的临床表现或高雄激素血症;②排卵功能障碍;③超声检查PCOM或AMH水平升高。如存在月经周期不规律和高雄激素症,则无须进一步超声或 AMH水平检测。与此相关的具体建议还包括在月经初潮 8 年内的女性不建议使用超声评估PCOM和检测AMH水平。
那么,针对我们的本土患者,主要采取什么诊断标准呢?目前依然遵循的是中国PCOS诊治指南2018版。
·成人诊断标准:①月经异常如稀发排卵或无排卵;②高雄激素血症的临床表现和/或高雄激素血症;③PCOM。符合上述其中2条,排除其他引起排卵障碍的疾病(包括甲状腺功能异常、卵巢早衰、下丘脑-垂体闭经、高催乳素血症等),以及引起高雄激素血症的疾病(包括Cushing综合征、非经典型肾上腺生殖器综合征、分泌雄激素的内分泌肿瘤等),即可诊断。如果患者已出现高雄激素血症和稀发排卵或无排卵,超声检查不是一项必需检查项目。
·青春期诊断标准:对于青春期女性,PCOM在月经初潮8年内的女性中较为常见,此期不建议根据超声检查出PCOM来诊断PCOS。诊断青春期PCOS的必要条件是高雄激素血症和/或高雄激素血症相关临床表现和月经不规律以及排卵障碍。排除其他导致排卵障碍及雄激素过多的疾病。
为什么可以从面相上猜测是否得了“多囊”?
这就不得不梳理一下“多囊”的临床症状了!
“多囊”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的有月经稀发、肥胖、多毛、痤疮等等。下面我们具体说说!
1、高雄激素性痤疮
大约25%~35%“多囊”患者伴有痤疮,而83%女性严重痤疮患者是“多囊”。伴有高雄激素表现的痤疮多见于青春期后痤疮,皮损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和结节,好发于面部中下1/3处,常伴有明显皮脂溢出和月经前期加重,对常规治疗抵抗。
2、多毛症
上唇、下颌、胸背部(包括乳晕)、下腹部(包括脐周及脐中线)、大腿内侧可见较粗的体毛,阴毛呈男性型分布。
3、脱发
常表现雄激素源性脱发,头发从前额两侧开始变纤细而稀疏,逐渐向头顶延伸,但前额发际线不后移。
4、皮脂溢出
“多囊”女性皮脂分泌增加,就会导致头面部油脂过多、毛孔粗大、鼻唇沟两侧皮肤稍发红、油腻,头皮鳞屑多、头皮痒等表现,同时胸、背部皮脂分泌也会增多。
5、女性皮肤男性化
“多囊”患者血浆中雄激素水平很高,雌激素水平相对较低。因此皮肤结构接近男性皮肤:皮肤油腻、毛孔粗大、皮肤粗糙、多毛。
6、乳房平小
“多囊”患者体内雄激素水平高,雌激素水平低,所以乳腺不能充分发育,乳房平小。在高泌乳素的刺激下,还可能发生溢乳现象。
7、肥胖和良性黑棘皮病
30%~60%的“多囊”患者为肥胖型,以腹型肥胖为主。在我国,有34.1%~43.3%的“多囊”患者合并肥胖。
黑棘皮病是高胰岛素血症在皮肤的表现,是高代谢风险的临床标志之一,也是“多囊”较为常见的皮肤临床表现。多发生于颈部、腋窝、腹股沟以及乳房下方,皮肤表现为绒毛状角化过度及灰棕色色素沉着。
8、妇科异常
主要为月经异常,如月经不规律、月经量稀少,伴痛经,月经量越来越少,最后闭经。卵巢排卵减少,最后排卵停止导致不孕症。在不孕症妇女中75%为“多囊”患者。阴蒂明显增大,>35nm²,而且性欲亢进。
临床上通常怎么治疗“多囊”呢?
对于“多囊”,临床医生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应根据患者的治疗诉求和生育状况、症状及严重程度、病因等情况实行个体化治疗。对于临床症状或体征已得到缓解的患者,仍应关注远期风险,比如代谢、心血管疾病、生殖系肿瘤及情绪心理障碍等远期风险,建议开展多学科合作,制定系统的长期管理规划。
我国是一个博纳古今的国家,医学也是如此!中、西在很多疾病的治疗上常常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在2023年,《多囊卵巢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中对于“多囊”的中医、西医治疗给出了许多指导意见。
总之,“多囊”确实会有一些面部特征,但其对患者最多的影响还是月经改变和不孕。经过历代医学者们对该病的不断探索,我们对“多囊”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有了很深的认识,其诊疗指南和规范也在不断完善,但在病因、病机、疾病治愈等方面,还有很多未知、未解之谜,需要人类继续深挖、探索!
参考文献
[1] 虞瑞尧.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皮肤表现及治疗[J].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3, 32(6):2.DOI:10.3969/j.issn.1000-4963.2003.06.043.
[2] 张明敏,宋玙璠,刘卓等.多囊卵巢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J/OL].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14[2023-10-19].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2787.R.20230904.1306.010.html.
[3] 李蓉.多囊卵巢综合征诊治路径专家共识[J].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2023, 43(4):337-345..
[4] 曾婵娟,邹颖. 《2023多囊卵巢综合征评估和管理国际循证指南》更新要点解读[J]. 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2023, 43(11):1114-1119.
排版 | 双玖
审核 | 温洁
联系妇产医典
直播合作/市场合作/会议合作
联系人:姚经理:18612911031
yaodi@chaonei.com
转载合作/原创合作/投稿
联系人:妇产医典小秘书
微信号:fuchanyidian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