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印:​姥爷、姥姥二三事

民生   情感   2024-08-26 00:02   河南  
点击上方蓝字乡土中原关注我们吧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姥爷、姥姥二三事




作者 | 李宗顺讲述   李宗印整理

原创 | 乡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姥爷姥姥二位可亲可敬的老人,已离我们五六十年了。他们积德行善,救助贫苦,施舍钱粮,在当地村邻中传为佳话。人们称姥爷姥姥是大善人、活菩萨,很是敬重。
近年来村里在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中,把他们作为“积德行善之家,获得福报多多”的典型,进行弘扬宣传,启迪后人。这更引起我和弟兄们对二位老人的缅怀与追思。

姥爷王殿卿,社旗县朱集镇连庄人。6岁丧父,跟随慈母艰难度日。因家境贫寒无力读书,便严尊母训,以朱子治家格言为本,立志改变贫穷面貌。从幼年到成年,母子总是黎明既起,勤劳耕作,省吃俭用,逐渐置买田地,成为村中殷实庄户。

姥姥刘聚莲,出身于官宦后代,书香门第。曾祖父刘汝舟满清时出仕山西省曲沃黎城知县,父亲刘富堂,南阳府万兴东药行总领事,自幼受女德严教,知书达礼,贤良孝顺,属大家闺秀。

每到初冬他们总买树解板,在毗河上搭成便桥让人通行。姥姥在灵稷庙前舍茶,供路人解渴增暖,直到新中国建国时止。

他们是地地道道面朝黄土背朝天,土里刨食的普通农民,不曾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但却做出很多善事,看似平凡,却也动人。

他们夫妇倾尽全力化解兄弟怨恨,冒险救助中共青年干部,两则感动人心的典型事例,使我们惊心动魄,至今记忆犹新。

倾尽全力化解兄弟怨恨

姥爷是三槐王氏后代,祖上从王老庄迁到连庄定居后,分为老五门,姥爷是第五门殿字辈排行老六。因办事公正,被推选为族长,管理族中事务。

族中有长门殿字辈排行老八,我们叫八姥爷,有四门排行第九的九姥爷。他们堂兄弟两个性格不和,遇事常有摩擦,时久积怨成仇。九姥爷生性爆燥,便对八姥爷产生报复灭门的想法。

大约是民国三十一年(1942)的严冬,那日晚天黑如墨,狂风大作,还有雪花飘落。约三更时,打更人急忙向姥爷说:“东院九爷家两个带枪人在大园子内喝酒,怕是打黑枪的吧。”姥爷知道他们之间有嫌隙过节,很可能有此后果。情况非常紧急,他让姥姥穿宅越院,冒寒风速到庄西北八姥爷家报信,快速躲避。

姥爷不顾安危,抱上一小坛约5斤散白酒,去到九姥爷大院子门口。大门紧锁,姥爷先报名说:“九弟,我是你六哥,你开门,有事给你说。”不管怎么呼叫,门总不开。
姥爷说:“九弟,你再不开门哥给你跪下了!”在姥爷数次央求下,九姥爷知事已败漏,便开了门。姥爷进屋把酒放下说:“天寒地冻,弟兄们喝两口取取暖。这是我弟兄之间的事,看我的面子放他一命,就是积福”。
他一再劝解九姥爷,在天将明时九姥爷才向姥爷表示,放弃此念。后经姥爷多次周旋,他们的怨结得以化解。

四年后八姥爷患病去世,弥留时一再向姥爷说感谢话。其长子叫王兆祥,排行十三,我们称十三舅,在1960年的大饥饿时,他当全村司务长。
那时是集体食堂,全国大饥饿,说的是每日供应三大两,实际加上糠菜也填不饱肚子。人们在饥饿线上苦苦挣扎着,有的地方树皮、草根都吃光了,群众大部分病倒,很多人饿死。
当他看到邻近村庄饿死多人的惨境,想到我姥爷姥姥二位老人骨瘦如柴、卧床不起,危在旦夕,实在心疼,决心冒大风险也要想法救助二位大恩人。他知恩有报,总在夜黑人静之时带上几斤面粉送到我姥爷家,成为救命之粮。这使年迈的二老度过最难的苦日子。慢慢康复,活了下来。

九姥爷会自制卤汤,新中国后的那些年,每逢年关总卤上三两只鸡送给我姥爷。他是瓜匠,每年总把上好甜瓜、西瓜送给我姥爷品尝。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九姥爷患病,我姥爷去探望他时,他改变以往六哥称呼,叫起亲哥来了。并说:“看起来这次真的不行了,但也感到满意,若不是你解劝,按我粗暴脾气打死了人,解放时早被枪毙了,还能活到今天吗?”这完全是感恩的肺腑之言。

冒险救助中共青年干部

那是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泌阳境内属于大动荡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你走我来,反复多次,老百姓称是拉锯战争阶段。
1947年从河北来了一批中共青年干部,在官庄街成立了泌西县爱国人民政府,并成立了官庄一区,连庄村属一区管辖。这时的中共泌西县工作队,还是半隐蔽活动。
区政府派出小张和小袁两位青年干部,负责连庄这一片的宣传发动工作,人们称他们是工作员。小张名叫张诚实,是河北省柏乡县人。小袁在这里时间较短,不知他的名字。
张诚实就住在姥爷西院进步青年王兰堂(我舅表兄)家。我舅王定一泌阳师范毕业,思想进步,对张诚实的宣传发动工作很支持,经常交谈。张诚实常在姥爷家吃饭,姥姥很怜爱他,帮他做衣物和棉鞋,视他如子。

那年冬天特别冷,连降暴雪。春节过后仍冰雪封门,寒风刺骨。这时张诚实患上了重病,烧起来不省人事,冷起来浑身颤抖。这种病老百姓叫放老犍,就是疟疾。虽经村医治疗不见好转,那时缺医少药,不敢张扬,总是在夜间行动。
为防不测,兰堂哥把他安排在房后大柴禾园中一间存放柴草的房子内,铺上很多麦秸草盖上被子并将乱树枝编的门堵好。大约是正月初七、八的前半晌,天阴沉沉的飘着小雪,我听到狗叫不停,忙到院外看时见,俩背枪的乡丁直接向兰堂哥院走去。
不长时间,大妗子(兰堂母亲)就出来了,喊我说:“顺,快去叫你姥爷,乡丁围着你兰堂哥了,非要带人不可”。我听后很害怕,忙去西院叫回姥爷。
大妗子说了情况后,姥爷感到事情严重,沉思片刻后说:“事情很难办,唯一的办法是拿钱把乡丁哄走。”这时姥姥很慷慨地拿出准备待客的两块银元说:“没水不刹火,哪急先顾哪吧,救人要紧啊”。

这时姥爷拍了身上的土,拿着两块银元去到西院,与乡丁寒宣后说:“我是兰堂的六爷,本族长有事向我说”。乡丁忙说:“今逢牛乡长之命来查找河北来人情况。”
姥爷说:“牛乡长是我外甥,前几天确实来了几十人的队伍,还有骑马的在坑南岸讲了一阵子话后,人全部走了,我保证河北的人不在这里。你可以向乡长报告说六舅担保了。”
随后拿出两块银元小声说:“小意思,天这么冷回去走路上买点酒暖暖身子。”乡丁也来了个顺水推舟说:“有情况要马上给乡长报告啊。”姥爷为防不测把他们送出庄才回来。

回到家中姥爷长叹一声说:“总算小张躲过了一劫,咱庄免了一场灾难啊。”
这时兰堂哥母子都在屋内,他接着说:“今天是小张有福啊,这两块钢洋花的太值了,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钱花在正处了,人家小张从河北来到咱这里是对咱们相信,咱必须尽一切去保护人家的生命安全,咱不救他谁去救啊,总不能把一位活蹦乱跳的小青年被人家拉走抢毙了,良心何在呢!救人也是积德呀!如果抓走了,共产党来了说咱们没有尽到责任,会不依的。国民党来了说咱窝藏共匪,也要追究责任,谁能去说得清楚啊?现在最关紧的是今天后半晌就套车去李辉庄,请名医李仲昆先生来治病。”
请来医生后抓了三副中药,服后很快把老犍截着了,不久张诚实就离开了连庄。

1958年泌阳县为庆祝建国十周年举行庆祝大会。兰堂哥已任王毛庄大队长,参加大会。时任陈庄区委书记的张诚实与兰堂哥见了面,交谈中张书记问及姥爷情况。
兰堂哥说:“六爷很好,他外孙宗顺已提升为城郊区政法科的干部了。”张诚实提出要见我。第二天兰堂哥带我见了张书记,他鼓励我要努力学习好好工作。
1972年张书记调任县委组织部长,我在县水利局作政工人事工作,经常与他见面,他总是说想见我姥爷。1973年春我把姥爷接到城内小住时,张部长带厚礼来我家看望了姥爷。
他见了我姥爷,一直称“六姥”,并说:“你真是大好人,有德人必长寿,祝你永远健康!“临走时对我说,你姥爷很简朴,那次在家吃年饭,你定一舅陪我吃白馍,他都吃红薯面窝窝头啊。真是一个好老人家。”这虽是简单的回报,不能不使人感到好人办好事会有好报应。

回到连庄,姥爷也逢人说诚实当大官没架子还来看我!此事曾以《生死悠关,鱼水情深》为题,刊登在《泌阳县文史资料》第二十辑上。

1976年姥爷86岁寿诞。舅父设宴庆贺,内孙外孙及亲朋数十人前来祝贺。老人非常高兴,还饮了几杯酒,随后无疾而终。众人都说他积德好,没受一天病疼之苦,享了天年天寿。

王兰堂时任大队长,他在追悼会上说:“六爷的一生是勤奋劳作勤俭持家,施舍救助的一生,是王氏家族中的楷模,他也是施恩得报的典型,现在儿孙及外孙都很孝顺,无论多么艰苦他老人家从没受过罪,也是王氏宗族中老寿星,充分说明积德之人必获鸿福呀,在六爷身上体现的最明显。祝六爷西界长康长乐!”

李宗顺讲述   李宗印整理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李宗印,75岁,中共党员,泌阳县法院退休干部,驻马店市老新闻记者协会泌阳分会员、泌阳县文史资料研究员。

李宗印

讲述人:李宗顺,90岁,中共党员,1955年参加工作,退休干部。





往期精选


1、李宗印:涌泉报答慈母恩 -记李宝洛孝敬干娘的事迹

2、李宗印:嫂娘恩深-记社旗县朱集的一桩人间温情故事

3、朱集镇灵稷庙小学创始人王定一老师轶事(上)

4、朱集镇灵稷庙小学创始人王定一老师轶事 (下)

5、李宗印:慈母往事

6、父亲为我一生范

7、李宗印:大炼钢铁记忆点滴

8、李宗印:“娘心狠毒”的传说

9、李宗印:以德报怨省后人

10、李宗印:三次巧合事,因缘自和合

11、李宗印:美满姻缘棒打不开的传说

12、李宗印:母亲烙的粉面煎饼

13、李宗印:我们家族流传的黄鼠狼报恩的故事

14、李宗印:我的表舅



乡土文学《乡土中原》Hometown Central Plains发布

总编 | 赵华胜

总顾问 | 王学章  王书义  刘永科 郑长春

特约作者 | 晓辉  丽萍  尚钞  春雨  松克  春兰

   特约美编  |  穆青冬  

 (所有排名不分先后)

图片版权均归原创作者所有

长按二维码关注本号

◆ ◆ 

 原创授权 

欢迎赐稿

微信446396340



乡土中原
立足中原,聚焦中原风土,挖掘中原古镇及乡村历史文化,展示家乡美景,寻找童年记忆,寄托游子思乡情怀,弘扬家乡人的真善美,捕捉家乡建设新变化,支持家乡发展。中原人的文学平台,给您一个寄放乡愁的地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