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友: 从“逞能”一词见证宋代“南水北调”

民生   文化   2024-08-20 06:23   河南  
点击上方蓝字乡土中原关注我们吧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从“逞能”一词见证宋代“南水北调”




作者 | 陈国友

原创 | 乡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一次偶然的机会与负责南水北调的老乡领导闲聚,聊起曹杰清先生编写的《唐河方言》,其中提起一个唐河方言“逞能”,意思是没那本事,硬撑强,有点耍小聪明的意思。
老乡说,解释是似乎是对的,但其中还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其实“程能”是一个人名,确有此人,不过人家是宋朝人姓“程”名“能”,而非逞能。
这个程能还与宋代的“南水北调”有关。经查阅资料,《宋史》中对襄汉漕渠的开凿确有明确记载。
襄汉漕渠遗址

据南水北调采风团的考察及查阅《宋史》的《本纪第四》和《河渠志四》载: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正是宋王朝成立后的第十八年,宋太宗赵光义在人们对其“杀兄篡位”的猜测中即皇位仅两年,新成立的宋王朝还未能彻底结束五代十国的割据局势,北方的后汉、东南的吴越、漳泉地方割据政权仍存在,辽国也雄踞北方,社会生产恢复、国家统一都期望宋太宗有一番“新政”。

这年正月正是农闲,可“使民以时”之机,西京转运使程能向宋太宗建言实施“襄汉漕渠计划”。“襄”为古襄邑城(今睢县)的简称,“汉”指汉水。
赵匡胤定都汴京(今开封)后,为“广军储,实京邑”,解决军队吃粮问题,首先疏浚了汴河、蔡河等河流,把漕运视为经济命脉的宋代。
当时的汴河,是连接黄河、淮河和长江的主要内河航道,但只能解决长江下游的粮食和物资运输,而长江中上游和汉江、湘江一带的粮食物资,必须绕道江淮由运河转运京都,十分不便。
即在南阳白河的下向口(即今宛城区新店乡夏饷铺,在熊岗东南1公里)处建一石堰抬升白河水位,再开一条漕渠,引白河水北上,过今方城垭口,到达京师开封。
古人称水路运粮叫漕。程能的“襄汉漕渠”的计划是把宋朝西南部、南部的粮食经汉水运至襄州(今湖北襄阳)后北上白河,再由拟开挖的襄汉漕渠水运至开封(襄汉漕渠的名称由来应是白河入汉水处的襄州,而非过去说的南通汉水、北接襄邑〈今河南商丘睢县〉,这可由后文所述荆南漕渠名称可知),以解决京师的粮食供应问题。

程能的“襄汉漕渠”计划如果成功,不仅能提高南粮北运的效率、降低运输成本,而且又方便其他南北客货航运,对宋朝的的经济社会发展很有利。(襄汉漕渠位于今天方城县城向东南行3公里券桥乡西八里沟自然村,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
宋太宗马上批准实施,随征调漕渠沿线的“唐、邓、汝、颍、许、蔡、陈、郑的丁夫及诸州兵”,共数万人,派中央官员弓箭库使王文宝、六宅使李继隆、内作坊副使李神佑、刘承珪等人负责军需供给和统筹施工。
当时依靠庞大的人力,仅用一个多月时间,渠首下向口石堰建成,漕渠也从渠首挖了百余里到达今方城垭口,但垭口“地势高,水不能至”。这时,程能内心肯定很郁闷、惶恐,他请求增加人力,皇帝准奏,“然终不可通漕运”。
其实方城垭口是江淮分水岭,程能哪里知道以宋代当时的科技、器械水平是难以克服的,又加上所用民工都是征调的漕渠沿线的农民、兵丁,不像今天的专业施工队伍,施工能力不强。入夏后,白河上游伏牛山区山洪暴涨,白河石堰被冲毁,漕渠开挖就此停止。

公元988年,赵光义决定再次开凿襄汉漕渠,引白河水北上,但终因地势悬绝而最终搁浅。从此以后,这段由白河至八里沟的百余里襄汉漕渠便沉寂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最终致使襄汉漕渠废弃。
程能也因此被人诟病,时人有以其名字讥程能“逞能”?被误认为是耍小聪明。以后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说某人“能得不轻”、“逞能去吧!”程能也逐渐被逞能所代替,成了个贬义词。

反观远在两千多年的李冰父子是很幸运的。他们修建都江堰时,要凿穿玉垒山引水,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父子便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李氏父子之所以要修宝瓶口,是因为只有打通玉垒山,才能使岷江水畅通流向东边,从而减少西边的江水的流量,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分流到东部的江水也能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
这是治水的关键环节,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宝瓶口的开凿充分显示了古代人的智慧,可惜当时程能未能借鉴李冰父子修筑都江堰的经验,致使垭口引水工程功亏一篑。
然而程能尽管失败,其大胆地构思及设想远远超乎其失败的意义。再说宋初的西京转运使是负责今洛阳区域军队后勤供给的,程能作为西京转运使却提出了解决首都军队粮食供给的方案。他的梦想是开挖一条300公里长的从南阳通往开封的运河,其宏伟的构思足以说明他心系朝廷,又非平庸之辈。
这本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宏伟工程,但因技术原因,最后以劳民伤财收尾,想必程能的心里是何等的难过!
但“襄汉漕渠”毕竟是我国古代“南水北调工程”的最早尝试,也为今天的南水北调工程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借鉴。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的相关专家多次来这里考察,最终确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方城段的走向与宋代“襄汉漕渠”的走向基本一致,两者相距约100米。

为保护襄汉漕渠遗迹,1985年10月,方城县人民政府将襄汉漕渠沙山段、二龙山段、东八里沟段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的鸭河口水库二分干渠大赵至杜洼段、郁庄至二龙山段,正是利用了襄汉漕渠故道,浇灌着方城县域大片良田。

方城县古称裕州,位于南阳盆地东北缘,地处北亚热带与南暖温带、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南阳盆地与黄淮平原、伏牛山脉与桐柏山脉、华北地台与秦岭地槽分界线,县境东北部因伏牛山余脉和桐柏山余脉连接处山地突然沉陷,形成东北窄、西南宽的喇叭状地堑。
“五界一口”的特殊地理位置,使方城“南襟湘汉,北引河洛,东挟江淮,西胁武关”,自古以来就是中原要冲、通往全国的咽喉。
尤其是方城垭口,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20公里,两侧地面高程达200米以上,垭口处仅为146米,为地跨长江、淮河流域的南水北调引水工程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中线工程渠底高程为129米,渠水要穿过长江与淮河之间的方城,只需在方城垭口处开挖17米深的明渠,就可以从这里把滔滔长江流域之水引入北流达淮河流域,沿黄淮海平原北流入北京。

“渠线经过方城垭口,既不需要泵站提水,又不需要挖掘隧洞,既科学又经济。若不是方城垭口,再从其他地段经过江淮分水岭,将会增加更多工程量,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老乡兴奋地讲到,当年修筑南水北调工程,站在方城垭口东4公里的德云山上,一眼望去,风力发电厂随风转动的巨型风车、烟波浩淼的望花湖与方城垭口交相辉映,颇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历史长河流淌到了千年之后的今天,南水北调中线在南阳盆地段竟然惊人相似地吻合了程能设想的路径。目前全长1277公里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水北流,而当年使该漕渠工程搁浅的方城垭口,也在沉睡千年之后,苏醒过来,腾起了浪花。
程能也因为在千年之前就做了“南水北调”的尝试而被载入史册,庆幸的是程能的“襄汉漕渠”调水方案,在今天得以实现!
时至今日,人们一定会肯定程能当时的伟大的创意,也许会称他为“南水北调”的先驱,是可贵的探索者呢?程能如果地下有知,也该感到莫大欣慰吧。

作者简介


陈国友,河南省唐河县人,1982年参加工作,先后教过书,从政数十年,曾担任副镇长、副书记、局长、党委书记、党政部门负责人。2015年转岗后先后在昆山台湾致公党沃华资本集团任总裁办主任、中和农信唐河分支机构主任、燃气公司副总经理,企业人事行政中心主任。现居深圳。



往期精选


1、从唐邑人口外迁看清末“丁戊奇荒”的灾难

2、戎马倥偬的舅父  作者陈克俭

3、陈国友 :岳父说家史-峥嵘岁月 (上)

4、陈国友:岳父说家史-峥嵘岁月(中)

5、陈国友:岳父说家史-峥嵘岁月(下)

6、陈国友:抗战记忆 ——高冢寺亲历日寇暴行




乡土文学《乡土中原》Hometown Central Plains发布

总编 | 赵华胜

总顾问 | 王学章  王书义 刘永科 郑长春

特约作者 | 晓辉  丽萍  尚钞  春雨  松克  春兰

   特约美编  |  穆青冬  

 (所有排名不分先后)

图片版权均归原创作者所有

长按二维码关注本号

◆ ◆ 

 原创授权 

欢迎赐稿

请加微信446396340


乡土中原
立足中原,聚焦中原风土,挖掘中原古镇及乡村历史文化,展示家乡美景,寻找童年记忆,寄托游子思乡情怀,弘扬家乡人的真善美,捕捉家乡建设新变化,支持家乡发展。中原人的文学平台,给您一个寄放乡愁的地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