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群:地名文化—唐河沿岸以湾为村名的村庄

民生   2024-09-06 00:02   河南  
点击上方蓝字乡土中原关注我们吧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地名文化—唐河沿岸以湾为村名的村庄




作者 | 李中群

原创 | 乡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唐河县是民国12年(1923年)3月,以流经县内的河流——唐河而冠为县名的。河道位于南阳盆地东部,两汉及南北朝时称为比(沘)水,唐、宋称为泌水,明代因流经古唐州地,始称唐河。
其源头为发源于方城县七峰山下黑龙潭的潘河,在赊店镇与赵河汇流后,称为唐河(也有学者认为,唐河源头应为发源于泌阳县城东北部白云山南麓的泌阳河,本文暂不作细述)。
继而南流,在源潭镇西北部小王岗村入县境,在苍台镇于湾村进入湖北省襄阳市境,汇白河、入汉水,流长江。全长230公里,县境河长103.2公里,被誉为唐河人民的母亲河。

干流两侧自北而南分布着九条支流,由于盆地东沿东高西低的地势原因,其左岸的毗河、泌阳河、三家河、清水河、蓼阳河、礓石河等多呈东西流向,属特殊的“倒流河”;而右岸的桐河、绵延河、涧河则呈南北流向,九条支流呈扇形分布于唐州大地,孕育着勤劳朴实的黎民百姓。
沿河土地肥沃,用水方便,兼有航运之利,自古以来先民们就形成了逐水而居的特点,而沿河定居的村落多以姓氏+湾而定名。全县称某湾的村落共有84个,其中沿唐河干流两侧就有37个,其他47个则分布在唐河支流和一些小河旁。本文特对沿唐河干流自上游而下的称作某湾的37个村落的位置和来历作以介绍。
源潭镇境唐河岸边的姬湾、马湾等
1.  姬湾   位于县城北14.5千米处,属源潭镇党耀庄行政村,东南距源潭街4千米,红山庙岗东坡。明代,姬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始住建村,村周3面环河,以姓和临河湾得村名,有唐河第一湾之称。清代,冯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姬姓逐渐无人,仍沿用原村名。2个村民小组,85户,387人,耕地480亩。村址平坦,聚落呈东西长方形,面积0.06平方千米。民居以排而建,村址地处岗坡,南北两面临唐河,东部为河道大套湾。村南为黄土岗,岗上植刺槐林800亩,古代建有红山庙。
2.  阚湾   位于县城东北15千米处,属源潭镇仝庄行政村,南距源潭街2千米。明代,阚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始住建村,因村落较早,习称老庄。后因河道变化,濒临唐河左岸河湾,故名阚湾。1975年8月唐河大洪水后,村东迁1千米今址,仍沿用原村名。1个村民小组,62户,247人,土地504亩。村址平坦,聚落呈方形,面积0.0,3平方千米。民居以排而建,多坐北朝南,独家小院,村西临X006公路。
3.  毛湾   位于县城东北14千米处,属源潭镇仝庄行政村,南距源潭街1.3千米。明代,毛姓在唐河左岸建村,故名。1975年8月大洪水后,村东迁1千米今址,仍沿用原村名。1个村民小组,60户,220人,耕地362亩。村址平坦,聚落呈方形,面积0.02平方千米。民居以排而建,多坐北朝南。村西临X006公路(源潭—太和)。
4.  褚湾   位于县城东北14千米处,属源潭镇仝庄行政村,南距源潭街1千米。明代,褚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始住建村,因村处唐河左岸河湾,故名。1975年8月大洪水后,村东迁1千米今址,仍沿用原村名。3个村民小组,77户,295人,耕地501亩。村址平坦,聚落呈南北长方形,面积0.03平方千米。民居以排而建,多坐北朝南,村西临X006公路。
5. 马湾   位于县城北10千米处,属源潭镇马湾行政村,东距源潭街2.5千米。明代在唐河右岸河套内建村,取名青龙镇,为河路码头。清初,因水患商户迁移河东岸,定名源潭。后青龙镇与村南小马庄合并筑寨,取村名马湾。1975年8月,唐河特大洪水后,全村西迁2千米岗上代店村北,仍称马湾。
聚落沿岗延伸,呈南北长方形,面积0.2平方千米。沿河平原多种植蔬菜,蒜苗、萝卜在方圆最为著名。狮子舞、武术队驰名全县。S530省道(刘岗—古城乡黄店)与唐河至崔庄公路(原唐方路)从村中交会。村北有汉代古冢,1981年,被唐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6.  老罗湾   位于县城北6千米,属城郊乡后洼行政村。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罗姓从江西吉安府吉水县迁此落户建村,村居唐河右岸河湾处,且建村较早,故名。1975年8月,唐河大洪水后,村西迁300米,分居两地,统称原名。7个村民小组,350户,1721人,耕地1594亩。村处平岗,聚落呈南北长方形,面积0.08平方千米。民居排状,居住集中。村西300米为寨茨岗新石器文化遗址,村东临唐河至崔庄公路(老唐方公路)。
7.   靖湾   位于县城北4千米,属城郊乡新陈庄行政村。明代,靖善、靖美兄弟迁此,村处唐河右岸河湾,故名。1975年8月,唐河大洪水后,村西迁1千米岗上,仍用原名。3个村民小组,197户,749人,耕地931亩。村址平坦,聚落呈东西长方形,面积0.04平方千米。民居排状,布局规整,居住集中。
8.  张湾   位于县城东北9千米,属东城街道北张湾社区,明末,张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始住建村,因村址在泌阳河与唐河交汇河湾处,故名。1975年8月唐河大洪水后,村南迁500米今址,仍沿用原名。11个村民小组,529户,2361人,耕地2432亩。村处平岗,聚落呈南北方形,面积0.16平方千米。民居排状,布局规整。村委会位于村北,有水泥路主干道南连328国道。沿河种有㭎柴。该村二簧戏(汉剧)被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9.  北吕湾   位于县城西南4千米处,属临港街道吕湾社区。明代,吕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始住建村,南北分建两个村庄,村近唐河右岸河湾,以姓氏加地形得名吕湾。此村偏北,称北吕湾。5个居民小组,322户,955人,耕地1022亩。村处唐河西岸,聚落呈圆形,面积0.12平方千米,民居排状,居住集中,村东临水泥路主干道。特产花生。
10.  南吕湾   位于县城西南4.5千米处,属临港街道吕湾社区。明代,吕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村近唐河右岸河湾,位南,故名。2个村民小组,176户,509人,耕地516亩。聚落呈方形,面积0.06平方千米。民居片状,居住分散,东部密集,西部松散。村东临龙山南路。特产花生。河滩种植芭茅、㭎柴。村东南有澧水大桥。
11.  南郭湾    位于县城西南8千米,属临港街道刘庄社区。清代,郭姓始住建村,村址位于唐河右岸河湾处,因北有郭湾,故名。1975年8月,唐河大洪水后,村西迁500米岗上,1个村民小组,63 户,256人,耕地398亩。聚落呈方形,面积0.035平方千米,民居排状,居住集中。北邻北郭湾,南临唐河。
12.  北郭湾    位于县城西南8千米,属临港街道刘庄社区。明代,郭姓、余姓、阴姓都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始住,村在唐河右岸河湾处,又因南有郭湾,所以取现名。1975年8月,唐河大洪水后,村西迁岗上,仍沿用原名。3个村民小组,143户,589人,耕地545亩。村处平岗,聚落呈方形,面积0.05平方千米。民居排状,居住集中。民国时期,著名园艺学家郭须静(1890—1933)即该村人。
临港街道境内的北吕湾、南吕湾、北郭湾、南郭湾
13.  靖湾   位于县城南11千米,属上屯镇靖湾行政村。清代,靖姓始住建村,村西临唐河湾,以姓氏得村名靖湾。3个村民小组,145户,622人,耕地905亩。村址平坦,聚落呈东西长方形,面积0.08平方千米。民居片状,居住分散。村庄有东西道路2条,有坑塘4个,面积10万平方米。村民习种蔬菜,甘蔗、白萝卜为特产。
14.  小甘河湾   位于县城西南17千米,属上屯镇小陈庄行政村。明末,甘姓始住建村,地处清水河与唐河交汇之河湾,村小人少,得村名小甘河湾。1个村民小组,66户,273人,耕地133亩。聚落呈方形,面积0.03平方千米。民居排状,居住集中。村东南临清水河河滩,盛产㭎柴。
15. 甘河湾   位于县城南17千米,属上屯镇甘河湾行政村,南与镇政府驻地相邻。明末,甘姓在唐河左岸河湾道处始住建村,得村名甘河湾。1975年8月,唐河大洪水后动迁1.5公里新建村,仍用原村名。6个村民小组,253 户;1049人,耕地 1293亩。村址地处平岗,聚落呈南北长方形,面积0.12平方千米。村庄道路呈十字形,有12条巷道相交。民居多为独家小院,二层楼房,房舍排列整齐,方格状分布。村东临G234国道。
16.  西房湾    位于县城西南18千米,属上屯镇房湾行政村,唐河右岸。相传,元初房姓一家人为避战乱,从长城以北迁到此处建村,以地处唐河右岸河湾得村名房湾。后来人口发展,形成两个村落,此村在西,称西房湾。4个村民小组,180户,800人,耕地900亩。村址平坦,聚落南北长方形,面积0.1平方千米,民居分散,民居多为独家小院,二层楼房。
17.  东房湾    位于县城西南18千米,属上屯镇房湾行政村。村名来历同西房湾,3个村民小组,220户,900人,耕地900亩。村址平坦,聚落呈方,面积0.1平方千米,民居片状,居住分散,多为独家小院,二层楼房。村东临唐河大堤。
上屯镇境内的房湾和郭滩镇境的田湾、上乔湾
18.  田湾   位于县城西南22千米,属郭滩镇罗滩行政村。清中前期,田姓始祖迁此始住建村,因村址地势低洼,故名田家洼。兰姓在东北唐河右岸拐弯处建兰湾村,后因唐河河道的变迁,匪盗多等原因,兰湾和田家洼迁移到现村址,两村合并为一村,各取一字得村名田湾。2个村民小组,133户,575人,耕地 502 亩。村处绵羊河入唐河的交汇处,聚落呈方形,面积0.05平方千米。民居片状,居住分散。地势低洼,为汛期防洪,河堤环绕村周。村民常种瓜菜。
19.  上乔湾    位于县城西南23千米,属郭滩镇罗滩行政村。据乔姓祖坟碑记载:始祖于清初从南京风阳府砀山县月儿湾迁此始住建村。唐河流经村东突然拐弯向南,故得其名乔湾,因与本乡乔湾重名,1986年7月更名为上乔湾。5个村民小组,330 户,1521人,耕地 1240 亩。村东紧临唐河右干堤,沿河有㭎柴林100余亩,聚落呈三角形,面积0.17平方千米。民居排状,居住集中。村中东西向3个大坑,总面积55亩。环村有寨河。

郭滩镇境内的后吕湾、前吕湾、南乔湾、柴湾和苍台镇北部的宋湾、陈排湾
20.  后吕湾   位于县城西南27千米,属郭滩镇后吕湾行政村。宋代,吕姓始祖吕资从洛阳迁居唐州城,后又转迁于此地始住建村,因地处唐河右岸河湾而取名吕湾。明末,人口发展村南建前吕湾村,原村改称后吕湾村。4个村民小组,194 户,847 人,耕地 885 亩。村处平原,聚落呈南北长方形,面积0.18平方千米。民居片状,居住集中。为防洪水,宅基高台。村北临防洪大堤。
21.  前吕湾   位于县城西南28千米,属郭滩镇前吕湾行政村。宋代,吕姓始祖吕资迁此始住建村,因村址在唐河右岸河湾处,故名吕湾(即现在的后吕湾)。明末,人口繁衍发展,于原村南分居另建村庄,故名前吕湾(简称前湾),沿用至今。7个村民小组,368 户,1651人,耕地 1267 亩。村处唐河沿岸,聚落呈梯形,面积0.2平方千米。民居呈片状,居住集中,建于高台之上。村东、村南均靠近河堤,村周围旧时有寨河,且坑塘树木较多,曾有“绿水寨”之美称。
22.  东张湾    位于县城西南28千米,属郭滩镇前吕湾行政村。明代张姓始住建村,村处唐河湾,故名张湾。因与本镇张湾重名,1986年7月更为现名。5个村民小组,236 户,1012人,耕地 820 亩。村处唐河沿岸,村西靠近河堤。聚落呈南北长方形,面积0.12平方千米。民居呈三片状,居住集中。以楼房居多,独家小院,多建于高台之上。村民有编草帽辫的传统手艺。
23.  下乔湾    位于县城西南32千米,属郭滩镇乔湾行政村。清乾隆年间,乔姓从山西洪洞县乔庄迁此,建村唐河左岸河湾处,故名乔湾。因与本镇乔湾重名,1986年7月,更名为下乔湾。传说,乔姓兄弟四人,将铜盆一分为四,各持一份外出定居,该村即为老三乔中所建。6个村民小组,356 户,1760 人,耕地 1795 亩。村东、北、西三面有古寨沟环绕,宽15米左右,常年积水。房舍均建筑于高台之上。聚落呈“凸”字形,面积0.2平方千米。民居片状分布,居住分散,现多为二层楼房。南北主干道纵贯村中。
24.   东杨湾   位于县城西南32千米,属郭滩镇乔湾行政村。清初,杨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落户,建村于唐河左岸河湾地,故名。因与本镇杨湾重名,1986年更为现名,沿用至今。1个村民小组,122 户,566 人,耕地 580 亩。村处唐河东岸,村西村南紧靠护村河堤。聚落呈三角形,面积0.04平方千米。房舍均建筑于高台之上,规划成排,布局整齐。现多为二层楼房。村委会设村东路旁。
25.  朱湾    位于县城西南33千米,属郭滩镇乔湾行政村。明初,柴姓在唐河左岸河湾处始住建村,名柴庄。后孔姓、朱姓迁入居住。清代,柴姓、孔姓相继无后,朱姓改村名为朱湾,沿用至今。1个村民小组,107 户,548 人,耕地 559 亩。村处唐河东岸,西紧靠河堤。聚落呈方形,民居片状分布,居住集中,高台宅基,现多为2层楼房。农户有制作木椅技术。
26.  柴湾   位于县城西南32千米,属郭滩镇柴湾行政村。明初,柴姓始祖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唐河右岸河湾处建村定居,故名。5个村民小组,281 户,1125 人,耕地 1165 亩。村址平坦,村东靠河堤,堤外紧临唐河。聚落呈南北长方形,面积0.07平方千米。民居多坐北朝南,现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二层楼房。村民有制作鞭炮、石蜡,捕鱼,烧制砖瓦、盆罐的传统手工艺。
27.  南张湾   位于县城西南32千米,属郭滩镇柴湾行政村。明初,张、刘、韩三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共建村庄,地处唐河右岸河湾,张姓人多,故取名张湾。民国时,黄姓居于张湾东北约0.5公里唐河沿岸建村,名黄庄,后因洪水冲垮河堤,村址并入张湾,因与本乡张湾重名,1986年更为现名。6个村民小组,312 户,1251 人,耕地 1203 亩。村靠唐河西岸,村周河堤环绕。聚落呈三角形,面积0.07平方千米。民居多坐北朝南、布局集中。村民有制作鞭炮、石蜡,捕鱼,烧制砖瓦、盆罐的传统手工艺。
28.   西杨湾    位于县城西南32.5千米,,属郭滩镇柴湾行政村。清初,杨姓始祖自湖北枣阳县万福店迁至龙潭大井杨村,清末又迁至此地。当时此地曹姓居住,名曹家湾。后曹姓无人,杨姓更村名为杨家湾,简称杨湾。又因与本乡杨湾重名,1986年7月更为现名,沿用至今。2个村民小组,153 户,613人,耕地 595 亩。地处唐河冲积平原,聚落呈方形,面积0.04平方千米,民居多坐北朝南、居住集中,现多为二层楼房。村东紧临右干堤,村民有制作鞭炮、土法造纸的传统技艺。
29.   李湾    位于县城西南33千米,属郭滩镇柴湾行政村。明初,李姓自湖北襄阳县迁住江家湾(即现李湾)与江姓为邻,后江姓后继无人。清时,李姓便改村名为李家湾,简称李湾,沿用至今。3个村民小组,176 户,705 人,耕地 668 亩。村址平坦,聚落呈东西长方形,面积0.05平方千米。民居片状分布,居住分散,独家小院,现多为二层楼房。村南100米有东西向唐河大堤。
30.  宋湾   位于县城西南37千米,属苍台镇宋湾行政村。明初,宋、李、张三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地处唐河左岸湾道处,宋姓人多,定村名宋湾。村三面环唐河大堤,聚落呈长椭圆形,面积0.2平方千米,民居排状,居住集中,道路规整。土特产花生、白萝卜、朱砂红桃。村北有唐河渡口,清康熙三年建有紫竹庵,其碑文载:“紫竹庵坐落古棘阳城西,唐河东岸”。
31.  后陈排湾 位于县城西南35千米,属苍台镇后陈排湾行政村。据陈姓祖碑记载:闻之历代相传,当思我始祖陈鼎,字兴,江南江宁府上元县潞泗沟人也,自明洪武二年迁于河南省南阳府唐县西南八十里高李叶洼村,定宅安居,因氏名村陈排湾。
位于唐河县苍台镇北部唐河左岸的陈排湾村
该村居于前陈排湾之北,故取名后陈排湾。村庄三面临河堤,聚落呈南北长方形,面积0.16平方千米。民居排状,居住集中。村西有一渡口,可通新野。有民间传统文艺项目旱船和业余曲剧团。
32.  前陈排湾    位于县城西南36千米,南距镇政府驻地5千米。据陈姓祖碑记载:闻之历代相传,当思我始祖陈鼎,字兴,江南江宁府上元县潞泗沟人也,自明洪武二年迁于河南省南阳府唐县西南八十里高李叶洼村,定宅安居,因氏名村陈排湾。陈鼎有三子,长子住北(现后湾),次子迁往唐县城附近,三子居此村。因在原陈排湾南边,取名前陈排湾。9个村民小组,442户,2267人,耕地2326亩。村处唐河左岸,三面河堤环绕。聚落呈南北长方形,面积0.1平方米。民居排状,相对集中,多为二层楼房。学校院内有古柏1株,相传有900余年的历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村西唐河上有一渡口,可通新野县境。村东临X010线。
33.  丁湾    位于县城西南37千米,属苍台镇丁湾行政村。明末,丁姓从丁岗迁至西3千米,唐河左岸河湾处,故名。9个村民小组,440户,2120人,耕地2358亩。村北、村西防洪堤环绕,聚落呈东西长方形,面积0.1平方千米。民居散状,布局分散。特产大葱,具有“丢在锅内,飘在水面,两头开花”之特点,驰名豫鄂两省。村西有国民党军抗日将领钟毅师长衣冠冢和殉难处石碑一通。
34.   朱李湾    位于县城西南45千米,属苍台镇朱李湾行政村。据传,清初村民害瘟疫病的甚多,唐河水道兄弟三人,驾船经过此地,弃船上岸为民治病,不日病愈。村民为感激在村东修庙一座,塑其像称“水福”三官,故村名定为老官庙。庙前有一古槐树,清末为“古槐”乡,俗称“古怪”乡。中华民国,朱、李二姓认为“古怪”二字不雅,又因地处河湾,改名朱李湾。8个村民小组,488户,2197人,耕地2329亩。村北、西两面临防洪大堤,聚落呈南北长方形,面积0.2平方千米,1975年8月,唐河大洪水冲倒房屋数百间,后又重新规划,民居成排。村中有唢呐班、曲剧团,驰名豫鄂两省。
35.   焦湾    位于县城西南47千米,属苍台镇于湾行政村。明末,焦姓始住,地处唐河左岸河湾,故名。103户,381人,耕地455亩。村北靠唐河大堤,聚落呈东西长方形,面积0.06平方千米。民居排状,居住集中,村南临水泥主干道。
36.  后余湾   位于县城西南48千米,东北距镇政府驻地7千米。明代,嘉靖年间,余、焦二姓始居建村,余姓人多,地处唐河左岸河湾处,因村前有于湾,故称后余湾,沿用至今。4个村民小组,133户,754人,耕地835亩。村北村西临防洪大堤,聚落呈方形,面积0.06平方千米。面积片状,居住分散,土产大白菜。
37.   前于湾   位于县城西南48千米,东北距镇政府驻地7千米。明嘉靖年间,于、邓二姓始居,地处唐河左岸河湾处,因村后有余湾,故称前于湾,沿用至今。7个村民小组,335户,1923人,耕地3301亩。村西南临防洪大堤,聚落呈三角形,面积0.2平方千米。民居排状,布局规整。砖混结构二层楼房,村中道路呈井字形。土产大白菜。
苍台镇西部的唐河左岸的丁湾、朱李湾、于湾等村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李中群,网名:唐河岸边,唐河县桐寨铺镇人。县人大退休干部,现任唐河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从事县域历史文化的研究。2011年来,在《石柱山》《唐州风》《唐河文史资料》等刊物发表文章80余篇。参与《唐河胜迹》《中共唐河县历史(第二卷)》《唐河革命老区发展史》《史韵唐河》《漫话唐河》《南阳历史文化词典(唐河县部分)》《唐河县地名志》等书的编纂工作。



往期精选


1、李中群:古代唐县的“一街两界”集镇

2、李中群:唐河县少拜寺镇出土两通清代石碑

3、李中群:唐河源潭千年银杏树

4、李中群:风雨沧桑杨户寨-90年前的一场匪患灾难

5、李中群:五十年前的唐河县桐寨铺中学高中毕业记忆

6、李中群:唐河县马湾村发现一通民国德政碑

7、李中群:不能忘却的革命英烈白中国

8、李中群‖河南唐河:举行涂孝臣纪念馆和涂氏宗祠落成暨拜祖仪式

9、李中群:大桥之殇-为被毁的唐河大桥而作

10、李中群:唐河县周庄村举行纪念周邦彩烈士牺牲95周年活动

11、李中群:难忘1976年

12、李中群:唐河地名文化-以寨为村名的村庄

13、李中群:唐河地名文化-以桥为村名的村庄

14、李中群:唐河地名文化—以人名为村名的村庄

15、李中群:唐河地名文化—以冲为村名的村庄



乡土文学《乡土中原》Hometown Central Plains发布

总编 | 赵华胜

总顾问 | 王学章  王书义    刘永科

特约作者 | 晓辉  丽萍  尚钞  春雨  松克  春兰

   特约美编  |  穆青冬  

 (所有排名不分先后)

图片版权均归原创作者所有

长按二维码关注本号

◆ ◆ 

 原创授权 

欢迎赐稿

微信446396340


乡土中原
立足中原,聚焦中原风土,挖掘中原古镇及乡村历史文化,展示家乡美景,寻找童年记忆,寄托游子思乡情怀,弘扬家乡人的真善美,捕捉家乡建设新变化,支持家乡发展。中原人的文学平台,给您一个寄放乡愁的地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