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珪:回忆两次接见

民生   2024-09-01 00:02   河南  
点击上方蓝字乡土中原关注我们吧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回忆两次接见




作者 | 韩珪

原创 | 乡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1966年6月,同学们正备战7月高考。疾风骤雨般的文化大革命突然爆发。

《人民日报》大幅文章:横扫一切牛鬼蛇神!荡涤一切封资修的污泥浊水,破四旧,立四新!于是停课闹革命。
猝不及防,平静的学习生活一下被打破了。困惑,迷茫,又有点激动。我们一下子成了英雄人物。命令泌阳车队出车,拉我们到乡下破四旧。
先到羊册,收了点颜色发黄的书,付之一炬。突然传来革命大串联的消息,邻班的张xx、汪xx等同学率先赴京,并带回信息,观点不同可以成立不同组织。所以一夜间校文革会在砸烂老文革口号声中寿终正寝。继而各造反组织蜂起。
我和几位同学晚上睡在教室里都睡不着,大家心潮澎湃,也想去北京。请示县政府,接待的领导以各种理由劝阻。但我们是“王八吃称锤”--铁了心,如箭在弦不可不发。
路上吃饭问题怎么办?于是大家纷纷拿出平时舍不得用的白馍票,去大伙买了一袋子白馍,由大个子韩本甫扛着上路了。
到了驻马店,但见南来北往的火车上装的尽是学生,原来大串联己成燎原之势。挤上北去的列车,都无比激动,因为去北京谁也无法阻止了。
车上人满为患,第二天傍晚终于来到首都。坐在地上天旋地转,这时大家感到了饿。急招本甫,原来在车上挤来挤去,馍都揉成了碎渣,舍不得扔,彼此像吃炒面一样一口口吃起来。
晚上8点左右,一辆车把我们接走了。"天安门!"途经长安街大家一阵惊叫,平时在课本上看到的天安门这次见到了真的。
我们被安排到北京109中学接待站,吃到了土豆炒肉,土豆没削皮,肉也不多,却是在家没有吃过的美味,感到这可能就是赫鲁晓夫所说的共产主义了。
晚上睡在教室里我和衣而卧,不敢脱裤子,因没有内裤。
北京城沸腾了,各地赴京的学生摩肩接踵,打着红旗在大街小巷乱窜。安定下来后遂到各高校转悠。
到了清华,见高高的台子上站着正挨批斗的蒋南翔,脖子上挂一牌子,上书打了红叉的"蒋贼南翔”四字。彭佩云也站在并列陪斗。蒋时任高教部长,彭任清华大学负责人。他们的罪名是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
北大聂元梓写出大字报,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矛头直指了刘少奇。
突然传来明天首长要接见我们的好消息(时间应是1966年9月15日),我们欣喜若狂。讲了不允许带刀具等有关纪律。
第二天一早我们来到了天安门广场。但见红旗漫卷,人山人海。9时许,毛主席在城楼出现了,老人家挥动帽子,频频向红卫兵小将示意。
大家激动得热泪盈眶,毛主席万岁的呼声震天动地,嗓子喊哑了,还不停地喊,并不停地往前涌。挤歪了帽子,挤坏了眼镜,挤掉了鞋子,全然不顾,几近疯狂。
当时在城楼上的有紧挨主席的林彪,还有周恩来、刘少奇、陈毅、贺龙等,距离较远,看不太清。
住了几天后,接待站动员我们离开,因为长期在这里滞留影响后来学生的接待。但此时离"十一"已近,我们一行人想在北京过国庆。于是便拿着证明搬到另一个接待站。
住所记不清了,只记得有个大院子,花木扶疏。为避免游行时队伍混乱,上级派了两名军人帮我们训练。一位叫老李,中年,戴一副眼镜,应是军官,另一位较年轻。
训练的方法是十人一排,手挽手听口令齐步走。天南地北的少男少女挤在一起倒也听话,大家喊着口号,步伐整齐,训练卓有成效。
"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同一个目标走到一起来了",突然想起毛主席他老人家的教导,但此时的目标是什么,没多想。
国庆这天接待站给每人发一个特级面做成的白面馒头,一个鸡蛋,一个雪梨。深感作为毛主席客人的幸福。
坐在广场东侧,听高音喇叭不断播诵的雄壮的东方红乐曲,听林副统帅有气无力的讲话,听外国友人的讲话。因坐等过久,或太激动的缘故,一个学生突然人堆里撒起尿来,周围人好气好笑又无奈。
游行终于开始了,开初队伍尚有秩序,但不久就乱了套。为了一睹伟人的丰采,后面的人都想往前挤,不久我们紧扣的手就被强大的人流冲开了,于是随波逐流。数日的军训成果瞬间泡汤,老李气急败坏,只能唉声叹气。
我们这次是紧挨金水桥过的,所以对城楼上的人物看得很清。但见毛主席身材伟岸,满面红光,不停地向大家招手。周总理面色凝重,不断地挥手让大家向西疏散,但效果不佳。此时已不见刘少奇的身影。只见林彪手持红皮语录本机械地舞动着。接待站给每位学生也发了一本毛主席语录,平装的,没红塑料皮,激情之下无暇拿出,只是狠命地往前挤。
晚上礼花空中怒放,巨大的探照灯将城楼上空照得通明。大家有说不出的喜悦和激动,叹为观止。
返校后以xx为首的部分同学又成立了"9·15"战斗队,与前"8·1"队分庭抗礼,都投入更狂热的造反运动中。
在康生、江青等人的煽动下,北京高校的蒯大富、韩爱晶、谭厚兰等率先搞起了争山头争核心的打砸抢,恶风迅速波及全国,一时红卫兵称雄,无法无天,局面遂不可收拾,这是后话。


作者简介

韩珪,网名海云天,男,社旗饶良人,现退休居赊店。社旗一高语文学科高级教师。


往期精选


1.韩珪:活出另一个自己

2.韩珪:教师节征文19 ‖ 教师节里忆梁兄

3.韩珪:无情岁月永流淌,最忆故乡河与塘

4.韩珪:我的父亲

5.韩珪:从戎之梦终难圆

6.韩珪:两件丢人事,一位慈悲叔

7.韩珪:仁者寿与勤者寿

8.韩珪:过年琐忆

9.韩珪:工分岁月

10.韩珪:永远的想念-我的小学老师吕兰花老师

11.韩珪:听蛙

12.韩珪:黑虎之忆

13.韩珪:宛东名士张文甫

14、韩珪:怀念夏锦岚老师

15、韩珪:忆梁兄

       乡土文学《乡土中原》Hometown Central Plains发布
总编 | 赵华胜
总顾问 | 王学章  王书义  刘永科  郑长春
特约作者 | 晓辉  丽萍  尚钞  春雨  松克  春兰
  特约美编  |  穆青冬  
 (所有排名不分先后)
图片版权均归原创作者所有
长按二维码关注本号

◆ ◆ 

 原创授权 

欢迎赐稿

请加微信446396340

乡土中原
立足中原,聚焦中原风土,挖掘中原古镇及乡村历史文化,展示家乡美景,寻找童年记忆,寄托游子思乡情怀,弘扬家乡人的真善美,捕捉家乡建设新变化,支持家乡发展。中原人的文学平台,给您一个寄放乡愁的地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