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森:父亲的乡村教师生涯

民生   文化   2024-08-25 00:02   河南  
点击上方蓝字乡土中原关注我们吧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父亲的乡村教师生涯




作者 | 王松森

原创 | 乡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这是总书记说过的一句话,用它作为本文的主题,再合适不过了。

父亲生前是一位教师,他就像一棵大树,把根深深扎进家乡的泥土里,汲取大地的营养,又反哺着这片土地。从他离开的那一刻起,我就无时无刻不在想他。心中早已萌生一个念头,那就是写一篇回忆父亲的文章,可是多少次,提笔又放下,千头万绪,不知从何说起。

父亲是一个纯粹的人,像一碗清水清澈见底。父亲又是一个深邃的人,不了解他的人难以洞察他的思想。从我记事起,爸爸给我的印象是不苟言笑的,他对几个孩子很严格。在子女面前,父亲很少提起他在家庭以外的事情。对他的了解,就像沙里淘金,从模糊逐渐变得清晰。

从青年学子到回乡务农

1937年,父亲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家,那是兵荒马乱的年月,日寇、匪患、饥荒,使百姓贫苦的生活雪上加霜。爷爷继承了太爷爷的手艺,把救死扶伤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他医术高明,乐善好施,在乡亲中树立了好的口碑。他既能医治头疼脑热,也能诊治疑难杂症,是享誉方圆几十里的名医。

奶奶去世那年,爸爸只有七岁,叔叔也仅有三岁。大伯结婚不久,还没有自己的孩子,大娘就担负起抚养叔叔的重任。爷爷微薄的收入,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我们家族一向重视教育,爷爷节衣缩食也要供孩子上学。大伯二伯都学业有成,陆续参加了工作,父亲也很争气,完成初中的学业后,考上了郑州三中。

从家里到学校,来回七八十里路。每个星期,父亲都步行往返,因为路途遥远,周一天不亮就要启程上学,周五回到家里已是日落星稀。每次去上学,大娘就蒸一锅杂面窝窝让父亲带上,这是他一个星期的口粮。艰苦的生活锻炼了父亲的意志,他学习刻苦,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大娘生了孩子后,抚养叔叔的责任就落在二娘身上。这时二伯刚结婚,一家人的生活虽然清苦,但很温馨。爷爷又张罗着给父亲娶亲,因为父亲一表人才,上门提亲的人络绎不绝。

父亲心里已经有了心仪的对象,那就是他的初中同学,可是他们有缘无分,最终也没有走到一起。后来,爷爷在行医时认识了北乡一个放蜂的人,他们意气相投,成了儿女亲家,父亲就和放蜂人的女儿结了婚。

高中毕业,父亲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他的学费由二伯负责。父亲不仅学习好,还踊跃参加学校的活动,在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中被评为积极分子。

五八年大跃进浮夸风,加上苏联卡我们的脖子,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全国好多大专院校停办,父亲的学校也未能幸免。不得已,同学们只能卷铺盖走人,各自回到自己的原籍。

父亲别无选择,回到老家,他见到了久别的妻子和孩子。因为粮食短缺,大人和孩子都面黄肌瘦,营养不良。为了生活,他和其他社员一样下地干活。

父亲不怕辛苦,也很勤快,给大家留下了好的印象。他有知识有文化,能写会算,是社员心中的能人。他从一个普通社员,成为记工分的会计,后来又被选为生产队长。

在农村,门第观念根深蒂固,特别是在那个贫穷的年代。孤儿寡母让人瞧不起,作为队长,父亲尽量做到一碗水端平。一个老奶奶中年丧偶,无儿无女,孤苦伶仃,父亲就让妈妈给她端吃端喝,像自己的老人一样看待。

还有一户外乡人,因为男的被打成右派,被下放到我们生产队接受劳动改造。父亲从不歧视他们,给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每当大队分给生产队招工指标,父亲都会优先考虑那些成分低和家庭困难的人。

张姓的一个叔叔,出身贫寒,生活困难,经过父亲的推荐,到城里当上了工人,吃上了商品粮 ,对爸爸感激不尽,后来他们成了要好的朋友。


父亲不是一个追求利益和物质享受的人。因为从事农业劳动,他对土地和农民有了感情。父亲所在的大学复学以后,校方动员同学们返校完成原来的学业,发放毕业证书,负责安排工作。

父亲考虑到我的两个姐姐年龄小,妈妈负担重,还有小叔叔跟着我们生活,就打消了返校的念头,父亲的人生轨迹也因此改变。他的同学好多留在城市工作,过上了好的生活,而他一辈子留在了农村。后来,他评中学高级职称到毕业院校开证明,别人都是毕业,而他却是肄业,可他从来没有后悔过。

走上教师岗位

父亲心里装着别人,唯独没有他自己。他错过了一个又一个机会,比如留城、当工人和提干等,但苍天不会辜负辛勤努力的人。文革后期,百废待兴,长期在基层工作的父亲,迎来了命运的转机。经过大队推荐、公社选拔,爸爸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这一年,他已经是将近四十岁的人了。

父亲工作的第一站是公社文教组。和他一起工作的一批人是我们乡教育的奠基人。文教组的主任是耿叔叔,他和父亲风雨同舟,耕耘基层教育几十年,成了生命中的知己。

父亲一上任,就和陈老师等同事组织小学教师培训班,开展教师教研活动,我儿时的记忆里,文教组的院子里总是人来人往,父亲忙起来连饭都没有时间吃。

根据组织安排,父亲到乡里的初中任教,他不辞辛劳,风里来雨里去。他驻村任教的中学,离我家有七八里地。当时没有自行车,他就步行去学校。平时住在学校,一个星期回家一次。

冬天寒风刺骨,夏天烈日炎炎,都不能阻挡父亲的脚步。夏天发大水,冲毁了桥梁,爸爸就蹚水过河。经过的村庄恶狗狂吠,父亲也无所畏惧。平时父亲上班忙,母亲不让我跟父亲去学校,只有放了暑假,我才能去父亲的学校玩。

在我的印象里,父亲任教的学校是那么美。一排整齐的大瓦房,高大的杨树,吱吱鸣叫的知了。到了晚上,打着手电捉爬叉,然后用油炸,就是一道美味佳肴。

父亲的得意门生小随哥哥教我认字,陪我玩耍。新结交的好朋友小胖,是赵老师的小儿子,我们一起掏鸟窝,一起摸泥鳅。直到父亲送我回家,我还乐不思蜀,盼望着下一次再来这里。

父亲还去过别的学校教书,时间长逐渐淡忘了。后来他又调到公社的文教组,工作单位离家就近了一些。但作为主管理科的教研员,父亲的工作依然很忙。

在寒冷的冬夜,我就跟父亲到他文教组的办公室去值班。办公室的碳火旺旺的,映红了我和父亲的脸。身上热乎乎的,使我感受到有父亲陪伴的温暖。写完了作业,父亲就打来热水给我洗脚。父亲还给我烤红薯,把红薯放在铁炉子上,用铁盆罩在上面,烤的红薯不会焦糊,又面又甜,特别好吃。

新公社迁址后,文教组也搬了过去,父亲担任了学区的会计。那几年,父亲的头发白得特别多,因为他工作兢兢业业,对财务工作一丝不苟,从来没有出过差错。

在这期间,父亲还有一次升迁的机会,因为他业务能力突出,郊区教委要调父亲去当会计,他征求二伯和耿叔叔的意见,考虑到自己年龄大,自己的本职工作还是教学,就把机会让给了一位年轻人。

我在乡中上初二的时候,父亲也从文教组调到乡中任教务主任。在我的印象中,他对教学要求非常严格,经常到班上去听课,为年轻教师指导业务。父亲为人和善,和许多老师关系很好。

吉老师是外地的,和爱人两地分居,父亲经常从生活上关心他。吉老师是物理老师,经常和父亲在一起探讨业务。他把我当成自己的孩子,做什么好吃的,都会叫我去 。还有我的数学老师耿老师,他佩服父亲的为人,在数学课上对我特别关照。还有年龄和父亲相仿的王校长和崔老师,和父亲既是工作中的好同事,也是生活中的好朋友。

父亲积极要求进步,他两次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在五十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心中的夙愿,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父亲是经得起考验的,他时刻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我的心目中,爸爸早已是一个合格的党员了。他对党忠诚,宽于待人,严于律己,是我学习的楷模。

赤子之心回报桑梓

随着年龄的增长,父亲的精力已不如从前。他从教学岗位退下来之后,主要从事行政工作。考虑到自己快到了退休的年纪,他主动申请到我们村的初中任职,学区领导批准了他的请求。他先和即将退休的王校长搭班,担任学校的副校长,王校长退休以后,父亲就接任了校长的职务。

原来的乡中改成了现在的三中,我们村的初中也改成了六中。与三中相比,六中的办学条件相对较差,教学设施比较落后,校舍也比较破败。为节省开支,父亲发挥老师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动员老师家属为学校基本建设作贡献。

某位老师的父亲会干泥水活,学校就给他一定的经费,由他组织工人建大门垒围墙,减少了中间环节,杜绝腐败滋生。学校食堂缺少人手,学校就招募教师家属来帮厨,没有工资,中午管一顿饭。妈妈是热心志愿者,她和其他老师的家属一起,主动到食堂来做饭。

由于学校紧邻市场,有社会人员随意出入,为了保证学生安全,学校采取封闭管理。禁止在学校内部设超市,杜绝学生不合理的消费。住校生一周回家一次,准备好一周的必需品。学生需要购物,可由生活老师代为购买。学校财物统一管理,防止公共资产流失。

作为回报,学校给每个老师赠送了一份福利,不过这样的福利也很特别,可能你压根也想不到。每个老师家里都有农田,大家轮流清理学校厕所的粪便,作为自家责任田的肥料。俗话说“庄稼是支花,全靠粪当家”,轮到老师们清理厕所,没一个人嫌臭的,一个比一个刮得干净。我就和妈妈一起清理过学校的厕所,虽然一开始不适应,一来二去就习惯了。

学校还重视教师业务能力和师德师风建设,施行量化考核,将业务不合格的老师调离教学岗位。建立问题学生档案,班主任及时跟进,配合政教处做好学生的工作。

人性化管理是学校的一大亮点。杜绝教师招聘工作中的不正之风,不符合条件的不予录用。学校的民办教师,学校积极与上级协调,符合条件的转为正式老师。

老教师评中学高级职称,学校积极向上级申请名额。在学校,爸爸是资历最老的教师,无论从教学年限和业务水平,都符合评高级教师的条件,可是他没有为自己谋利益,他把争取来的唯一高级名额给了业绩突出的老师,自己退休时还是中学一级教师。

父亲每天早出晚归,一个心思都扑到学校的工作上,他以身示范,为老师们做出了表率。他就像老师们的大家长,为学校的发展殚精竭虑。
他常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如果集中大家的智慧,就一定能把事情办好。他退休前有严重的胃病。退休后又发展为帕金森综合症,都是因为工作强度大严重透支身体造成的。

父亲因为疾病提前退休了,疾病又伴随他度过了十三年的时光。他伟岸的身躯慢慢倒下,最后化作了一座丰碑。唯一的遗憾的是,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我们父子没有相见,今天我把纪念父亲的文章读给他听,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

作者简介

王松森,籍贯河南郑州市管城区,现在郑州市某中学任职,从事一线教学工作,业余时间喜欢看书写作。



往期精选


1、王松森:表哥,您是我生命里的一束光

2、王松森:潮河纪事




乡土文学《乡土中原》Hometown Central Plains发布

总编 | 赵华胜

总顾问 | 王学章  王书义   刘永科 郑长春

特约作者 | 晓辉  丽萍  尚钞  春雨  松克  春兰

   特约美编  |  穆青冬  

 (所有排名不分先后)

图片版权均归原创作者所有

长按二维码关注本号

◆ ◆ 

 原创授权 

欢迎赐稿

请加微信446396340


乡土中原
立足中原,聚焦中原风土,挖掘中原古镇及乡村历史文化,展示家乡美景,寻找童年记忆,寄托游子思乡情怀,弘扬家乡人的真善美,捕捉家乡建设新变化,支持家乡发展。中原人的文学平台,给您一个寄放乡愁的地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