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友: 靖希周和他的家人们——唐河县上屯镇开明绅士靖希周的传奇故事

民生   文化   2024-09-04 00:02   河南  
点击上方蓝字乡土中原关注我们吧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靖希周和他的家人们

——唐河县上屯镇开明绅士靖希周的传奇故事




作者 | 陈国友

原创 | 乡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20154月,唐河县上屯镇靖店村来了一位老人,此人是靖店开明绅士靖希周的长孙靖明晖,此次适逢清明,他和家人从兰州回来探访故里,恰好我当年购买并保存了他家的老宅子。

靖希周家的楼院主屋

晚上在村支书家里,听他老人家讲述他的爷爷靖希周创业的艰辛、以及靖希周一家历经磨难饱经的沧桑如烟往事,我的思绪也随着老人的讲述,驶进了清末民初、解放前夕那段历史的风云之中.......

一、靖店的来历

说起上屯靖店,不得不提起靖姓的起源。据《通志氏族略》等介绍,靖姓有三个来源,一是单靖公之后,即齐田氏田璎之后 ;二是陈厉公之后,三是清朝满族一支。

靖店靖氏是明代从山西洪洞迁来,所以应是与前两支有关的分支。靖店的建村还得从元末明初朝改朝换代的北伐战争开始讲起。

唐河地处南阳盆地南沿,自古就是中原战争的必争之地,历史上曾有申国、古谢国、唐国、古廖国等分封与此。元末明初的战争过后,唐河大地赤地千里,荒无人烟。
为此朱元璋在南京建立大明王朝之后,就立即颁布移民令,从全国人口稠密的南方江浙一代和山西洪洞县向唐河移民。我们陈排湾义门陈氏就是在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从金陵南京上元县迁至苍台陈排湾的。
而靖店的靖姓始祖则是在明代中叶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居住。据考证,靖姓始迁地在唐河主要分布在祁义靖庄、湖阳新店、郭滩乔湾、上屯靖店、靖岗、靖湾等地。
而上屯靖店据说与乔湾更近。据《陈排湾大族谱》记载,我们陈家历史上就和靖家有亲戚关系,后来搬到靖店也有历史的因素。

上屯靖店靖家的始祖有“楸树底下”、“桐树底下”之说,这大概与他们当时居住的地方有关。
明晖先生说靖希周一家是“楸树底下”的,他们一支分四门,他们是小门四门的。笔者的二奶靖氏当属大门的,二奶是靖希周的堂侄女。

二、传说中的靖希周
提起靖店还不能不说靖店的传奇式的人物靖希周,因为他是一个开明绅士。笔者二爷陈全义当年娶了靖希周的堂侄女,所以我们陈家也投亲靠友从郭滩的陈楼搬居上屯靖店,因此常听老辈人讲靖希周的故事。
希周生于光绪初年(约在1886年),卒于1939年也就是日本鬼子占领唐河的那一年。希周是他的名,字叫什么就不知道了,之所以叫希周,是他的父辈希望他学习圣人、学习周公。他先辈的名讳已无从知晓,他的父亲叫靖育珠。
靖希周弟兄五人,他排行第五,人称靖五爷。他的弟兄五个中,老大少亡,老二抽大烟早逝,仅有一个女儿嫁岗柳王家;老三也没有传人,老四就是本村靖眀皓的爷爷。   

村上人只知道靖希周家是方圆文明的大户人家(俗称大老财),靖希周是靖家的掌门人。他家清末民初在唐河、源潭、老河口、襄樊、武汉等地经商,建房几十间,置地千顷,经常骑着高头大马在商界驰骋,和郭滩镇杜楼的大户人家曹家都是亲戚。
还听上岁数的人说1958年大炼钢铁时搞“扒坟运动”,靖希周的坟墓被挖开后,老人家身上的衣服都没有腐烂。但他的孙子靖明晖先生动情的说道,这是人们说他的人生辉煌的一面,靖希周也有灰暗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他的一生饱经沧桑,是经过了一番艰苦努力奋斗才取得了当年的成就。

靖家的先祖搬到靖店时家境并不富裕,初到这里定居时,同村还住有涂家,他们和上屯涂家是一支,都是从福建迁来的涂总兵的后裔。
清康熙七年(1668年),总兵涂显,字孝臣,奉圣旨来唐维持社会治安,在此处安营扎寨,共分前、后、中、左、右营(今东小庄为当时的左营),后来官兵在此屯垦定居,因涂总兵原籍福建,故得村名闽营。后来总兵后代日繁,往各村搬居。
那时涂家来靖店后就住在现在村北,人多势众也有钱,在村上立着牌坊,竖着旗杆,富甲一方。
老靖家那时刚刚起步,时时处处总是让着人家害怕得罪人。后来靖家为了壮大势力,就邀请郭滩杜楼女婿的女婿家曹家到靖店居住。
相传曹家原来居住在唐河东岸,村名叫曹家庄,因曹家经营漕运有钱,经常遭土匪抢劫,无奈之下就把曾经当过总兵的杜总兵请到曹家庄居住。并且把自己最好的楼房让给杜总兵,因此后称杜楼。
当年靖店靖家的女婿家曹氏弟兄们较多,身强力壮,有力气,跟着杜总兵习武,曹家弟兄外号就叫大碾杠(推碾的杠子)二碾杠、三碾杠、四碾杠等等。他们的到来给老靖家支撑了门面,本村的老涂家因向外更好地发展,就搬居他村居住去了。
靖家的形势开始好转后,位于郭滩陈楼的亲戚家陈永庆一家(笔者高祖父),为躲避“捻军之乱”——当时捻军赖文光部从唐南郭滩渡河去新野,一路抢掠土豪,我高祖母携五位曾祖于光绪15年(公元1889年)投奔亲戚,搬居靖店,从此靖姓、曹姓、陈姓成为靖店的三大主姓。

少年的靖希周也和众多的百姓一样饱经磨难,他十三岁就到县城跟随大户家“习相公”(学徒),给人家提便壶,扫地、抹桌子,拎茶倒水。
因为希周当时年龄小,在打扫卫生时候挪不动桌子,他只好钻到桌子下面把桌子顶起来挪动桌子,打扫过之后再把桌子顶回到原位。
在学徒过程中,他吃苦耐劳,聪明好学,善于钻研,学会双手打算盘,深得老板赏识,后来成为老板的助手。再后来他娶妻生子,成家立业,学徒出师后就自己当起老板经商了。
他经常往返于豫鄂两省的河运码头,繁华街头,凭着他的精明能干,没过几年就富裕起来,先后在县城,源潭都办有商铺,在源潭街还置办了房产。
富裕起来的靖希周没有忘记乡亲,他常常接济穷人,特别是在大灾之年,搭棚舍粥,救济穷人,拿出钱粮救苦救难,因此颇得乡邻好评。
但在清朝后期,由于清王朝日益没落,各地豪杰并起,土匪横行,形势的发展对经商越来越不利,头脑灵活的他就把商业店铺逐渐缩小,转而经营土地,随即在靖店周围开始购买土地给佃户租种,几年功夫他就购置了上千亩土地。
由于靖希周是靠个人奋斗一步一步富裕起来的,自己家人也是节衣缩食,省吃俭用,而且靖家人为人实在,所以方圆几十里的亲戚们都投奔而来租种他家的土地。
笔者的先祖也是商铺锐减,自家地少,也是租种靖希周家的土地,耕读传家。

三、求学的一代,奔向西北
靖希周不仅仅是一位商人,土财主,他还是一位受过传统文化思想熏染,并且能够接受新生事物,有着远见卓识的人物,他在发家之后,他把读书作为振兴家业的希望。
他有二子一女,长子靖钦肇,人称大学生,次子靖欽恕,村上人叫他二学生,女儿靖钦荣。靖希周把长子靖钦肇和女儿靖钦荣送到村里私塾里学习,笔者的大爷陈全仁就在他家的私塾里教书,教靖希周家的孩子,村上人至今还称陈全仁老师为陈大先。
后来靖希周还把长子钦肇送到武汉中山大学学习,靖钦肇后来娶城北刘令娴为妻,不幸的是钦肇在20多岁的时候就病逝了,留下刘氏一人艰难度日。女儿靖钦荣生于1917年11月3日,长大后嫁到岗柳仝家仝葆镇,于1998年病逝于洛阳。这是后话。

靖希周的长子钦肇病逝后,希周非常难过,就把家庭的希望寄托在二子靖钦恕的身上,因为希周家五门人人丁并不太旺,长子英年早逝,小儿子说什么也不能有啥闪失。所以钦恕上小学初期在自家私塾里,后来就读于岗柳小学,在县城竹林寺上初中,高中是在南阳上的。
那时候靖家已经如日中天,钦恕去南阳上学,希周就亲自骑着高头大马送孩子去南阳,曾经有一年白河涨大水,骑马也过不去,可是为了不耽误学习,希周应是多掏船钱让船老板连马带人一同渡过河去。 
再后来抗战爆发,中华民国处于内忧外患的年代,外有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内有国内革命战争,杆匪横行,战祸连年,靖希周的生意和农田的收成也大不如前,但是为了孩子们的成长,还是咬紧牙关把孩子送到更高的学府深造。

1939年冬季,靖希周走完了跌宕起伏的一生溘然长逝,一家人含泪将他老人家葬在了靖店村西南靖岗东南地的柏树岗。
靖店作为豫鄂两省交汇处的陆路要冲,是唐南匪患猖獗的地带,为了躲避土匪的骚扰。
靖钦恕在父亲死后不久就把一家人安顿在岗柳寨妹妹靖钦荣家的仝家大院里,仝家作为远近闻名官宦之家,有枪有炮,一般的小股土匪不敢轻举妄动。

四、奋进的一代,建功兰州
说靖希周的子女们生在民国之初,长在民国之中,一生奉献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而他的孙辈们却出生在解放的前夜。后来二儿子靖钦恕不负众望,他没有辜负父亲靖希周的嘱托,考上了西北农学院(县西北农业科技大学),以后又进入兰州大学任教授。
1946年,在国民党和共产党军队的“拉锯战”进行之中,共产党的地下组织已逐渐壮大,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分田地斗地主,眼看着国民党的政权摇摇欲坠,此时已身在兰大的靖钦恕已经看到了共产党人的胜利的曙光,他已明显的感觉到自家的大户之名可能要惹出麻烦,于是就动员家人把地产丢了,房子也不要了。
他悄悄地买好了从武汉到西安的飞机票,携带着母亲妻子、一家老小,搭乘飞往西安的客机,辗转回到了自己任教的学校,从此开始了靖钦恕一家在兰州的生活
欽恕最后任兰州大学图书馆研究员。靖钦恕娶妻为源潭党坡贾松云。钦恕夫妇一生谨慎,能够明辨是非,精研专业,教子有方,他们一共养育了两男两女共四个孩子,即男明晖、明农;女璞玉、明玉;1995年,靖钦恕病逝于兰州,享年76岁。
靖钦恕在兰大期间为兰大的图书馆建设和图书管理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一些研究成果,至今还在推广之中。靖钦恕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兰大的建校史册上。
五、永远的眷恋   心系家乡 
笔者的舅父马其芳因当年在兰大上大学,所以知道靖钦恕先生在兰大工作。八十年代末笔者调县政府办工作后,因为县里编写整理县志,要求各地给在外老乡写信,于是我就给钦恕先生写信,问候老家靖店的历史及他的现状,先生接到信后当即回了信介绍了一家人的状况,并说明我把钦恕的“恕”字写错了,我写成树木的“树”字。因我的工作变动到乡镇工作去了,所以没有见到该信。

上图左四为希周长孙靖明辉,左三明晖夫人赵凤鸾

好在该信被转到了县志办,后来在编写县志时,也把靖钦恕、和其长子靖明晖先生的情况列入了县志,所以才有了六十多年后的这次故乡重逢。当我把新出版的唐河县两版县志递交到明晖先生的手中时,老人家的喜悦之心无以言表 !

明晖先生一生以爷爷靖希周为榜样,谨尊父亲教诲,虽学理工,但文理皆优,涉猎广泛,知识面宽,短短的相会,已感觉到了他学识渊博,才思敏捷,记忆力好,十分健谈。
更加让人惊讶的是当年他和过去的国家领导人都曾在甘肃建委工作,同事之间的关系很好。他作为一个长期在技术岗位上工作的工程师,尽管精通业务,却没有一点行家领导的架子。
回到家乡,虽没有认识的人,但对家乡的眷恋溢于言表,不时地吟诵起唐人贺知章的诗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笔者与靖明晖合影

望着老人家的身影,听着他讲述希周百年沧桑,不由让人想起了冯友兰和他的家族们,想到了唐朝另一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清明时节雨纷飞,相见烟雨朦胧中。六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百年沧桑,几世风雨,愿以此文敬献给那些为国家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们!

作者简介


陈国友,河南省唐河县人,1982年参加工作,先后教过书,从政数十年,曾担任副镇长、副书记、局长、党委书记、党政部门负责人。2015年转岗后先后在昆山台湾致公党沃华资本集团任总裁办主任、中和农信唐河分支机构主任、燃气公司副总经理,企业人事行政中心主任。现居深圳。



往期精选


1、从唐邑人口外迁看清末“丁戊奇荒”的灾难

2、戎马倥偬的舅父  作者陈克俭

3、陈国友 :岳父说家史-峥嵘岁月 (上)

4、陈国友:岳父说家史-峥嵘岁月(中)

5、陈国友:岳父说家史-峥嵘岁月(下)

6、陈国友:抗战记忆 ——高冢寺亲历日寇暴行

7、陈国友:从“逞能”一词见证宋代“南水北调”




乡土文学《乡土中原》Hometown Central Plains发布

总编 | 赵华胜

总顾问 | 王学章  王书义 刘永科 郑长春

特约作者 | 晓辉  丽萍  尚钞  春雨  松克  春兰

   特约美编  |  穆青冬  

 (所有排名不分先后)

图片版权均归原创作者所有

长按二维码关注本号

◆ ◆ 

 原创授权 

欢迎赐稿

请加微信446396340


乡土中原
立足中原,聚焦中原风土,挖掘中原古镇及乡村历史文化,展示家乡美景,寻找童年记忆,寄托游子思乡情怀,弘扬家乡人的真善美,捕捉家乡建设新变化,支持家乡发展。中原人的文学平台,给您一个寄放乡愁的地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