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松克:书中自有桃花源(上)

民生   情感   2024-08-10 00:08   河南  
点击上方蓝字乡土中原关注我们吧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书中自有桃花源(上)




作者 | 苗松克

原创 | 乡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人到中年,越发觉得自己精力下降且惰性增加。最明显的标志是,细深究自己的业余爱好,好像都属于老朽级的不务正业之类。
比如养花弄草,比如遛狗逗鸟,比如登山涉水,比如访古问道……尽管大学问家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说“人无癖不可交”,但丝毫没减弱我内心得过且过的羞愧感。
这些诸多不思进取中,唯一能让我感到还有点正面的值得推广的,就是多年来对阅读的坚持和对文字的热爱。这纯粹的没有任何功利心的喜好,尽管时起时伏,时断时续,时冷时热,但掐指算来,竟也坚持了漫长的三十多年。
我的小学是在本村读的,因此,在十来岁之前,我的活动范围基本局限在老家所在的村庄。至于村庄外是个什么世界,无从知道。
那时,我最喜欢当正叔的跟屁虫,不只因为我们是本家,也不只因为我们是邻居。正叔对我最大的诱惑是:他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小屋,小屋的床下有一个不大不小的木箱,箱里有满满的花花绿绿的课外书!
现在想想,其中除了《少年文艺》、《故事大王》之外,其它应该是连环画居多,而且大多是不成套的。比如三国,就只有《桃园结义》和《夜战马超》几本;又如水浒,就只有《智取生辰纲》和《三败高俅》几本;再如隋唐英雄,就只有《秦琼卖马》和《南阳关》……但对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而言,这些凌乱又夸张的演义已经是满汉全席般的大餐了。
于是,每当看到正叔的小屋开门,我就急不可耐地赶去凑热闹。正叔长得虎头环眼,精气神十足。他虽然只大我三几岁,我们是玩伴,可毕竟长我一辈,于是他一直会拿出小叔的派头,对我各种摆谱,各种发号施令。
我则心甘情愿地对他毕恭毕敬,为的就是能多赖在那里一会儿,在那个书籍如珍宝般罕见的年代里,破天荒地享受图文并茂的饕餮盛宴。


正叔的那些连环画,让我知道世上除了吃美食,穿新衣,竟然还有类似读书这样如此快意爽心的事情。而所谓的书,除了语文、数学、自然和品德之类的教科书,竟然还有水泊梁山、瓦岗寨以及燕子李三和大刀王五等等那些个绚丽多彩的世界。
在当时,我的偶像自然是长坂坡大喝三声的张翼德,是倒拔垂杨柳的鲁智深,是做事马马虎虎却总能逢凶化吉的程咬金。

但正叔的书箱毕竟容积有限,慢慢地觉得那个绚丽多彩的世界显然还是太小了。大约到了小学四、五年级,我隐约感觉到了无书可读的境地,彷佛灾荒年月里普通人家的粮食,眼看到了断顿的地步。

不过人们常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毫不费工夫”,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宝藏就在咫尺之处——我们家上了锁的柜子里竟然整整齐齐地码着厚厚的两摞《长江文艺》和《小说选刊》。

父亲那时在我们乡最好的小学——赵岗小学任教并担任教导主任。赵岗小学尽管位置偏僻,却是当时全乡唯一的中心小学,规模也最大。那里公办老师多,大家读书看报的风气浓,老师们都喜欢自费订阅文艺杂志,父亲存有这些书籍就不足为奇了。

赵岗小学离我们村有十来多里地的路程。父亲平常必须住校,只有星期天才回来,又得干一大堆农活,根本无暇顾及我们。所以,我的童年基本属于自由自在的散养状态。
至于父亲为何把这些书严严紧紧地锁在柜子里,让它们不见天日。现在想,一则可能是他过于喜爱,怕丢了;二则是绝对怕我们阅读,误了我们的学习。但是他严重低估了小孩子钻窟窿打洞掘地三尺的力量,在自己家里偷书看,这简直就是世界上最小儿科的游戏。
每次我都是从中抽出一本,偷偷看完了,再小心翼翼地按原来的顺序放回原处,落了锁,最后把钥匙放到上边抽屉的老地方。直到今天我还清晰地记得,当时落锁时,锁是正面朝外还是背面朝外我都谨慎地原样挂置,生怕露出一点儿蛛丝马迹。
这些小说对于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来说,确实有点难以消化。而且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小说创作正进入百花齐放的时候,什么意识流、蒙太奇、荒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技法被大量引入,所以这些书让我感觉耳目一新的同时,大多数时候是一头雾水,比看三国和说唐差多了。
记得最清楚的是当年《小说选刊》的某一期有王朔的中篇《橡皮人》,只是感觉小说写得很另类很精彩,但是读到最后也不明白为啥题目非叫做“橡皮人”。
瞧不上连环画了,父亲上了锁的小说又高攀不起。少年时代,除了应付差事去上学,在家干点农活,看看电视,别无它事。日子就这样郁闷地一天天过去,自我感觉活脱脱像院外那棵外貌猥琐且一身疙瘩的老榆树。
等后来知道了北宋黄庭坚的“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感觉真是妙极。直到有一天,在猛哥家里偶然的发现,感觉正是山穷水尽时突遇柳暗花明一般。
猛哥的父亲,我叫做五叔的,身材高大魁梧,是我们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我读小学时,他在县城开办的皮鞋厂,最多的时候已经有雇工四五十人,成为远近闻名的乡镇企业家。经济基础和眼界见识让他开始重视猛哥的学习,按照厂长们进货和发货的习惯性思维,一次性从城里给猛哥买了数量惊人的课外书。
猛哥其实只比我大两个月,当然我们也是本家,不过他家在村子的最北边,和我家距离稍远。在暑假里我最百无聊赖的某一天,突然看到猛哥的书桌上,小山一般豪奢地堆积着崭新的《鲁迅全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演义》、《聊斋志异》……甚至还有《儒林外史》、《古文观止》 、《夜航船》、《菜根谭》等我们感觉艰难晦涩以至无从下口的东西。
更爽的是,猛哥天生是大大咧咧的性格。他不但慷慨地把这些书借给我们看,而且从来不催着我们还。无论是谁,都可以气气派派地把这些大部头拿走,回到自己家四平八稳地细细研读。如果听到某一本被弄丢了,猛哥会轻蹙一下眉头,只是轻轻“嗯——”的一声,稍微表示一下情绪,这事儿就算过去了。
感谢猛哥和猛哥的那些书,在我的读书经历陷入迷茫和荒芜的时候,及时地补充了厚重丰富的精神食粮。这些中国古典名著,让我在那个知识和物质同样匮乏的年代,在一个偏僻的村庄,身体和心灵基本能协调一致地成长。
这些熠熠生辉的名家名篇,让我在人生观、世界观、审美观初步形成的时候,大方向基本没有跑偏。尽管我和伙伴们一样,整天在树林里和田野里疯跑一气,还是及时地潦草地接触了一些高大上的东西。

十五岁那年,我侥幸考入社旗一高。所谓侥幸,是那年中招我的数学仅仅得了48分,而这也侧面暴露了语文才是我的所爱。更幸运的是,接下来,王学章老师整整教了我们三年语文课。

在一高的语文老师中,王老师不但写得一手好字,而且文学修养颇高,尤其是文字功夫极深。即使最普通的一个汉字,他也能引经据典,说出我们从未听过的许多道理来。
最难忘的是开学第一课的《雨中登泰山》,王老师讲得畅快淋漓,我们听得如醉如痴。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已经步入疲惫和臃肿交织的中年,但提到当年泰山的那场豪雨,个个意兴盎然,都说如同昨日刚刚下过一般鲜亮痛快。
受王老师的感染和引导,同学们读书写作的热情空前高涨且三年中始终不减。可能是怕阅读大部头过于浪费时间,王老师指导大家课余多读散文。他常说散文是文学类别中的轻骑兵,读得多了对我们的高考作文大有裨益。
于是,《读者》、《散文》、《散文选刊》、《美文》、《辽宁青年》等月刊在同学们中间广为流传。当然,这些都是大家节衣缩食从零花钱中抠出来的。
听说新的一期月刊下来了,大家会在课余时间三五成群地奔赴后河书店,争着先睹为快。而且,购买后每一本月刊的利用率都相当高,大家争相传阅,真正做到了物尽其用。对其中的精华篇目,大家诸多勾画圈点批注,简直到了吃干榨净的地步。
大约是高二的某一天,不知道是哪位同学带了本《平凡的世界》进班,据说还是从外班借来的。我清楚地记得是一本厚厚的盗版书,印刷很粗糙,字如蚂蚁般大小。这部书一下子给大家打开了一扇明亮又巨大的窗,可谓“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原来我们多年来一直鄙夷的那些个和双水村几乎一模一样的属于自己的村庄,那些我们熟悉的土得掉渣儿的乡亲和乡音,那些琐琐碎碎的苦难和挣扎,在作者平淡如水的笔下,竟然可以蝶化成一部荡气回肠的史诗级巨著!
于是,大家纷纷接龙般排队阅读,对带来这部书的同学各种讨好献媚,看完后按顺序地唏嘘不已,感慨多日。等两个月后这部书离开我们班级的时候,实在是体无完肤,简直到了惨不忍睹的地步了。直到今天,我还常常感叹:幕后那个书主人是多么的大度和宽容啊!
除了这些,好多同学还成了校外租书室的常客。只需花上五角钱,外加几块钱的押金,金庸、古龙、梁羽生和琼瑶、三毛的某一本书就可以让你自由支配一整天。如果你看书速度快,半天就看完了,还可以让大家传阅,这样就有“五毛钱掰成两半花”的感觉。
课余侃大山时,如果你对“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中的大小人物和快慢情节如数家珍,你完全可以用傲视群雄的风采怒怼全场。
这些武侠书,对于上瘾的同学,固然在学习上受了一定的影响,但却是大多数同学紧张学习中的消遣和调剂。
毕竟,人不是机器,每天从早到晚地紧绷弦连轴转绝对会出问题的。而且,这些英雄侠义和家国情仇,源源不断地为青春期的我们输送着宝贵的正能量。
比如我的同桌,彻头彻尾的金庸超级铁粉——对其作品的语言和情节反复推敲,简直到了字斟句酌的地步。如果你看到他脸上总挂着淡淡的甜甜的笑意,他就一定是在研究金庸先生的书。
只有一次,他看着看着突然说不对劲,然后破口大骂,原来作者是一个名字叫做“全庸”的冒牌货。那年高考,他的语文单科成绩位居南阳市第一名。并且,为了情怀,他放着妥妥的郑大不去,去了将来能惩恶扬善的公安学校。


待续


作者简介

    苗松克,中学教师,社旗县苗店镇大苗庄人。喜欢读书往往不求甚解,爱好写作常常词不达意,自认为涉猎虽广,无一精通。向往无拘无束,恬淡悠然的人生。




往期精选


1、苗松克精品文章导读 至2021年

2、苗松克:一辈子的良师益友-怀念赵林蔚老师

3、这部作品何以欲罢不能-苗松克老师作品《西南联大轶事》赏读

4、以铁笔圣手,开垦一片精神的绿洲  ——苗松克老师作品赏读

5、苗松克:最忆还是家乡水

6、苗松克:西南联大轶事 01

7、苗松克:西南联大轶事 02

8、苗松克:“西南联大”轶事   03

9、苗松克:“西南联大”轶事   04

10、苗松克:遥远的月亮



乡土文学《乡土中原》Hometown Central Plains发布

总编 | 赵华胜

总顾问 | 王学章  王书义 刘永科 郑长春

特约作者 | 晓辉  丽萍  尚钞  春雨  松克  春兰

   特约美编  |  穆青冬  

 (所有排名不分先后)

图片版权均归原创作者所有

长按二维码关注本号

◆ ◆ 

 原创授权 

欢迎赐稿

请加微信446396340


乡土中原
立足中原,聚焦中原风土,挖掘中原古镇及乡村历史文化,展示家乡美景,寻找童年记忆,寄托游子思乡情怀,弘扬家乡人的真善美,捕捉家乡建设新变化,支持家乡发展。中原人的文学平台,给您一个寄放乡愁的地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