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森:父亲的乡村教师生涯

民生   文化   2024-08-28 00:03   河南  
点击上方蓝字乡土中原关注我们吧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父亲的乡村教师生涯




作者 | 王松森

原创 | 乡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的一句话,用它作为本文的主题,再合适不过了。

父亲生前是一位教师,他就像一棵大树,把根深深扎进家乡的泥土里,汲取大地的营养,又反哺着这片土地。从他离开的那一刻起,我就无时无刻不在想他。心中早已萌生一个念头,那就是写一篇回忆父亲的文章,可是多少次,提笔又放下,千头万绪,不知从何说起。
父亲是一个纯粹的人,像一碗清水清澈见底。父亲又是一个深邃的人,不了解他的人难以洞察他的思想。从我记事起,父亲给我的印象是不拘言笑的。在子女面前,父亲很少提起他在家庭以外的事情。对他的了解,就像沙里淘金,从模糊逐渐变得清晰。
从青年学子到回乡务农
我的父亲王振玺,1937年出生在郑州市郊一户贫穷的农家,那是兵荒马乱的年月,日寇、匪患、饥荒,使百姓贫苦的生活雪上加霜。爷爷继承了太爷爷的手艺,把救死扶伤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他医术高明,乐善好施,在乡亲中树立了好的口碑。他既能医治头疼脑热,也能诊治疑难杂症,是享誉方圆几十里的名医。
奶奶生了四个儿子,父亲排行老三。他七岁那年,奶奶因病去世,留下他和年仅三岁的叔叔。大伯结婚不久,还没有自己的孩子,大娘就把父亲和叔叔当成自己的孩子抚养。
生活的重担压在爷爷一个人身上,他省吃俭用,用行医挣来的钱支撑起这个家。
我们家族一向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即使日子再难,爷爷也要节衣缩食供孩子们上学。大伯二伯都学业有成,陆续参加了工作,父亲也很争气,完成初中的学业后,考上了郑州三中。

从家里到学校,来回七八十里路。因为交通不便,没有汽车,也没有自行车,每个星期,父亲都步行往返。因为路途遥远,经常天不亮就要启程上学,每次回到家里已是日落星稀。没有大路,只能走小路上学。绵延十几里的黄沙岗,槐树林遮天蔽日,出没的野兽和野鸟的叫声,让人不寒而栗。当时治安也不好,听说八里岗附近还有坏人劫路,不过父亲从没有遇见过。
父亲是一个坚强的人,他心胸坦荡,不惧怕任何妖魔鬼怪。每次去学校,大娘就蒸一锅杂面窝窝让父亲带上,这是他一个星期的口粮。平时父亲很节俭,每个月大伯开了工资,才会给他几个生活费。艰苦的生活锻炼了父亲的意志,他学习刻苦,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大娘有了自己的孩子后,抚养叔叔的责任就落在二娘身上。一家人的生活虽然清苦,但其乐融融。爷爷又张罗着给父亲娶亲,因为父亲一表人才,上门提亲的人络绎不绝。父亲心里已经有了心仪的对象,那就是他的初中同学,可是他们有缘无分,最终也没有走到一起。后来,爷爷在北乡行医时认识了一个放蜂的人,他们意气相投,成了儿女亲家,父亲就和放蜂人的女儿结了婚。

高中毕业后,父亲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他不仅学习好,还踊跃参加学校的活动,被评为知识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五八年大跃进浮夸风,加上苏联卡我们的脖子,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全国好多大专院校停办,父亲的学校也未能幸免。不得已,同学们只能卷铺盖走人,各自回到自己的原籍。

父亲别无选择,回到老家,他见到了久别的妈妈和只有一岁的大姐。因为大食堂刚解散,粮食短缺,大人和孩子都面黄肌瘦,营养不良。父亲和其他社员一样出工,不怕苦,不怕累,给大家留下了好的印象。他有知识有文化,能写会算,是社员心中的能人。他从一个普通社员,成为记工分的会计,后来又被选为生产队长。

父亲没有辜负社员的信任,一心一意为大家服务。他不但要抓生产,还要管社员的生活。在农村,门第观念根深蒂固,特别是在那个贫穷的年代,孤儿寡母让人瞧不起。一个老奶奶中年丧偶,无儿无女,孤苦伶仃,父亲就让母亲给她端吃端喝,像自己的老人一样看待。
还有一户外乡人,因为男的被打成右派,被下放到我们生产队接受劳动改造。父亲从不歧视他们,给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每当大队分给生产队招工指标,父亲都会优先考虑那些成分低和家庭困难的人。张姓的一个叔叔,出身贫寒,生活困难,经过父亲的推荐,到城里当上了工人,吃上了商品粮 ,对父亲感激不尽,后来他们成了要好的朋友。
我家的老宅,是一幢二层的青砖小楼,那是爷爷用一辈子的积蓄,为子孙留下的唯一的家产。在一楼大门的正上方,镶嵌着“忠厚传家”四个大字,这是我们家的家训,也是老一辈人品格的真实写照。
在旧社会行医,仅能维持基本的生活,却还要冒很大的风险。一个经过爷爷诊治的病人,回家不久就去世了,因为已经病入膏肓,所以是正常的生理死亡。这件事当时也没起什么波澜,家属也没有什么异议。解放后斗私批修,有人又把这件事翻出来,说是因为爷爷失手而把病人治死了。对于爷爷来说,这无异于晴天霹雳,一辈子的英名毁于一旦,他百口莫辩,为了自证清白,在一个寒冬的早晨,他自缢在奶奶的坟前。
面对无妄之灾,一家人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这也直接影响了父亲以后的人生态度,他时刻提醒自己要做正直无私的人。在政治运动中,他不说违心的话,不做违心的事。不会为了自己的升迁而踩踏别人。他从不溺爱孩子,小时候我和姐姐弟弟因为犯错,都挨过父亲的打,打在我们的身上,疼在父亲的心上。父亲处理问题的方式可能有些简单粗暴,但肌肉记忆是最深刻的。
父亲都希望我们好,他的一片苦心,我们会记一辈子。父亲从小就失去了母爱,他更懂得亲情的可贵。他教育我们要尊重长辈,善待别人。做好饭要先给长辈吃,待人接物要注意礼节。
父亲弟兄几个相处得很好,原来没有分家时,几家人住在一起,从来没红过脸闹过别扭。三年自然灾害,二娘孩子多吃不饱饭,是母亲拿出粮食帮她度过了难关。奶奶去世后,年幼的叔叔跟着大伯生活,后来二伯又接过抚养他的担子。
父亲结婚后,叔叔又轮到我们家抚养,这份亲情,跨越二十多年的时间,一直到叔叔成家立业。这都是好家风的传承,这和爷爷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如果奶奶地下有知,她的四个儿子如今都儿孙满堂生活幸福,一定会含笑于九泉的。

父亲不是一个追求利益和物质享受的人。因为从事农业劳动,他对土地和农民有了感情。父亲所在的大学复学以后,校方动员同学们返校完成原来的学业,发放毕业证书,负责安排工作。
父亲考虑到我的两个姐姐年龄小,妈妈负担重,还有小叔叔跟着我们生活,就打消了返校的念头,父亲的人生轨迹也因此改变。他的同学好多留在城市工作,过上了好的生活,而他一辈子留在了农村。后来,他评中学高级职称到毕业院校开证明,别人都是毕业,而他却是肄业,可他从来没有后悔过。
走上教育岗位
父亲心里装着别人,唯独没有他自己。他错过了一个又一个机会,比如留城、招工和提干等,但苍天不会辜负辛勤努力的人。文革后期,百废待兴,长期在农村工作的父亲,迎来了命运的转机。经过大队推荐、公社选拔,父亲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这一年,他已经是将近四十岁的人了。
由于父亲有能力有文化,他被分配到公社文教组工作。和他一起工作的一批人,是南曹乡教育的奠基人。文教组的主任是耿叔叔,他和父亲风雨同舟,耕耘基层教育几十年,成了生命中的知己。
父亲一上任,就和文教组的王老师和陈老师,分工编写乡文教发展规划,组织中小学教师培训班,分学科开展教师教研活动。我儿时的记忆里,文教组的院子里总是人来人往,父亲忙起来连饭都没有时间吃。

在寒冷的冬夜,我就跟父亲到他文教组的办公室去值班。文教组的院子里漆黑一片,只有天上的星星眨着眼睛。父亲伏案工作,办公室的碳火旺旺的,映红了我和父亲的脸。身上热乎乎的,使我感受到有父亲陪伴的温暖。
父亲忙完了手头的工作,就打来热水给我洗脚。他还给我烤红薯,把红薯放在铁炉子上,用铁盆罩在上面,烤的红薯不会焦糊,又面又甜,特别好吃。
由于乡里的初中缺老师,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文教组就派父亲下乡执教。年届中年的父亲不辞辛劳,风里来雨里去。他驻村任教的司赵中学,离我家有七八里地。当时没有自行车,他就步行去上班。平时住在学校,一个星期回家一次。

冬天寒风刺骨,夏天烈日炎炎,都不能阻挡父亲的脚步。夏天发大水,冲毁了桥梁,父亲就蹚水过河。经过的村庄恶狗狂吠,他也无所畏惧。平时爸爸工作忙,母亲不让我跟父亲去学校,只有放假,我才能去父亲的学校玩。
在我的印象里,父亲任教的学校是那么美。静静的校园,高大的杨树,吱吱鸣叫的知了。到了晚上,打着手电捉爬叉,然后用油炸,就是一道美味佳肴。
父亲的得意门生小随哥哥教我认字,陪我玩耍。新结交的好朋友小胖,是赵老师的小儿子,我们一起掏鸟窝,一起摸泥鳅。直到父亲送我回家,我还乐不思蜀,盼望着下一次再来这里。
父亲还去过别的学校教书,时间长没有印象了。许多年后,父亲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断显现。后来父亲的学生从师范院校毕业,又回到家乡任教,推动了乡村教育的发展。
新公社迁址后,文教组也搬了过去,父亲担任了学区的会计。那几年,父亲的头发白的特别多,因为他工作兢兢业业,对财务工作一丝不苟,从来没有出过差错。在这期间,父亲还有一次升迁的机会,因为他业务能力突出,郊区教委要调爸爸去当会计,他征求二伯和耿叔叔的意见,考虑到自己年龄大,自己的本职工作还是教学,就把机会让给了一位年轻人。
我在乡中上初二的时候,父亲也从文教组调到乡中任教务主任。在我的记忆中,他对教学质量非常重视,经常到班上去听课,为年轻教师指导业务。
父亲为人和善,和许多老师关系很好。吉老师是外地的,和爱人两地分居,父亲经常从生活上关心他。吉老师是物理老师,经常和父亲在一起探讨业务。他把我当成自己的孩子,做什么好吃的,都会叫我去 。
还有我的数学老师耿广昊,是我生命中的好老师,他业务精良,为人正直。他看不惯有些人不学无术,靠逢迎巴结领导为自己谋利。他佩服父亲的为人,在数学课上对我特别关照。还有年龄和父亲相仿的王国庆校长和崔丙申老师,和父亲既是工作中的好同事,也是生活中的好朋友。
父亲积极要求进步,他两次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在五十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心中的夙愿,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父亲是经得起考验的,他时刻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我的心目中,父亲早已是一个合格的党员了。他对党忠诚,宽于待人,严于律己,是我学习的楷模。
赤子之心回报桑梓
随着年龄的增长,父亲的精力已不如从前。他从教学岗位退下来之后,主要从事行政工作。考虑到自己快到了退休的年纪,他主动申请到南曹联中任职,学区领导批准了他的请求。他先和六中的王永祥校长搭班任副校长,王校长退休以后,父亲就接任了校长的职务。
南曹联中在南曹村的西边,交通位置相对优越,但办学条件则相对较差。联中的校址是原来村委会的所在地,房屋年久失修,每逢下雨屋顶就会漏雨。学校的围墙,有的地方已经坍塌。教学设施也相对落后,教室的桌椅也有损坏,每个老师办公,还不能做到一人一台电脑。
父亲担任校长后,一方面向上级申请经费,另一方面开源节流,自己想办法修缮校舍,完善教学设施。父亲发挥老师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动员老师家属为学校基本建设做贡献。

青枝老师的大哥会干泥水活,学校就给他一定的经费,由他组织工人建大门垒围墙。学校没有钱大拆大建,而是缝缝补补,房屋漏了就做防水。桌椅坏了,就找来木工修好。学校食堂缺少人手,学校就招募教师家属来帮厨,没有工资,中午管一顿饭。我的母亲是热心志愿者,她和其他男老师的爱人一起,主动到食堂做饭。
作为回报,学校研究决定,给每个老师赠送了一份福利。不过这样的福利也很特别,可能你压根也想不到。每个老师家里都有农田,大家轮流清理学校厕所的粪便,作为自家责任田的肥料。俗话说“庄稼是支花,全靠粪当家”,轮到老师们清理厕所,没一个人嫌臭的,一个比一个刮得干净。我就和妈妈一起清理过学校的厕所,虽然一开始不适应,一来二去就习惯了。
受市场经济的冲击,有的年轻教师嫌工资低,工作累,不安心工作,下班神采奕奕,上班无精打采。有的老师有体罚学生的情况,师生关系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了解到这些情况后,父亲就和学校领导班子对教师进行诫勉谈话,提高教师从业的积极性。找到问题学生的症结,通过谈话家访,与家长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培养师生对学校的感情,把学校的发展当成自己的使命,誓与学校共进退。学校一度面临经费紧张的情况,父亲和老师们组织学生开展勤工俭学,利用秋收组织学生馏花生,把所得费用作为学校发展基金。从学习和生活上关心家庭困难的学生,使他体会到集体的温暖。

人性化管理是学校的一大亮点。杜绝教师招聘工作中的不正之风,不符合条件的不予录用。父亲因为坚持原则得罪了某些人,但也赢得了老师们的理解和尊重。学校的民办教师,学校积极与上级协调,符合条件的转为正式老师。
老教师评中学高级职称,学校积极向上级申请名额。在学校,父亲是资历最老的教师,无论从教学年限和业务水平,都符合评高级教师的条件,可是他没有为自己谋利益,他把争取来的唯一高级名额给了业绩突出的老师,自己退休时还是中学一级教师。
父亲每天早出晚归,一个心思都扑到学校的工作上,他以身示范,为老师们做出了表率。
在父亲的带领下,南曹联中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老师爱岗敬业蔚然成风,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他常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如果集中大家的智慧,就一定能把事情办好。
父亲因为疾病提前一年退休了,疾病又伴随他度过了十三年的时光。他伟岸的身躯慢慢倒下,最后化作了一座丰碑。
父亲离开这个世界已经有十六个年头了, 他去世的时候,有许多人为他送行,包括他的儿女、亲朋和故交。在父亲的追悼会上,我作为长子,对父亲的生前和身后做了追思和评价,那时我对父亲了解的不够多,所以有些轻描淡写。今天重新认识他,我心中有了一个更真实的父亲。
(完)



作者简介

王松森,籍贯河南郑州市管城区,现在郑州市某中学任职,从事一线教学工作,业余时间喜欢看书写作。



往期精选


1、王松森:表哥,您是我生命里的一束光

2、王松森:潮河纪事



乡土文学《乡土中原》Hometown Central Plains发布

总编 | 赵华胜

总顾问 | 王学章  王书义  刘永科 郑长春

特约作者 | 晓辉  丽萍  尚钞  春雨  松克  春兰

   特约美编  |  穆青冬  

 (所有排名不分先后)

图片版权均归原创作者所有

长按二维码关注本号

◆ ◆ 

 原创授权 

欢迎赐稿

请加微信446396340


乡土中原
立足中原,聚焦中原风土,挖掘中原古镇及乡村历史文化,展示家乡美景,寻找童年记忆,寄托游子思乡情怀,弘扬家乡人的真善美,捕捉家乡建设新变化,支持家乡发展。中原人的文学平台,给您一个寄放乡愁的地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