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景:在南阳,八月十五有种独特的美食-炕焦馍

民生   生活   2024-09-16 06:14   河南  
点击上方蓝字乡土中原关注我们吧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在南阳,八月十五有种独特的美食-炕焦馍




作者 李道景

原创 | 乡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1)

我们老家在豫西南部,流传着一种风俗,那就是八月十五炕焦馍。

又薄又脆的干饼,焦香酥脆象征着一家人的幸福;又像是一个大大的月亮,代表着一家人那团圆和美的生活…

从小我就是个嘴馋的主儿,有次坐在姐姐的腿上,她的嘴巴儿动了一下,我用双手捏着她的下巴:“你吃里啥?叫我吃点儿。”

姐姐说:“啥也没吃,就咽了口吐沫儿,”我不依不饶:“我不信你骗人!张开嘴儿叫我看看,”姐姐笑着张开嘴巴儿:“看吧!真是个吃嘴精儿。”

我一看果真啥也没有,有点失望、有点羞愧难当,不好意思的低下头笑起来。

平时家里没有零食,除了二月二炒黄豆,过了端午节秋天烧蚂蚱蛐蛐儿,偶尔炸一次爆米花儿,还能吃点儿啥呢?

月饼有限顶多小孩两个,大人一个或者吃半块儿。就盼着八月十五炕焦馍,香香脆脆能多吃几天。偏偏母亲最不喜欢炕焦馍,费时费功又耽误干活。

(2)

去小丽家玩儿,看见她妈炕的焦馍真是眼气人;虽然也吃到嘴了,总觉得不是自己家的。回家就嚷嚷着母亲没给我炕焦馍,甭提有多生气啦!

有时在我的吵闹下,母亲也会记得明年一定炕。以前没有平底锅和电饼铛,就用柴火锅(就是地锅)炕。父亲坐在锅堆墁稳火慢烧,母亲边擀面皮边往锅里放。

在大锅炕一会儿,再放到后锅焙一焙,直到烘焦为止。真是让伯妈费了一番功夫,来满足我的味蕾儿。我总觉得这美好的日子,就像是千年等一回。

婚后意外发现,婆婆很喜欢炕焦馍。中秋节那天,吃过晌午饭就腾出手;准备淘芝麻再炒黄,然后把炒熟的芝麻撒在面粉里攉成面团。

一步一步慢慢来,耳濡目染默默记在心里。婆婆边炕边说:“你自己也可以学学,在家带点儿芝麻,到郑州也可以炕。”

我说:“我才不炕呢?那个面片不好擀,一擀就打皱,说不定糟蹋了芝麻,又扔了大面团儿。”

婆婆笑着说:“只要你们喜欢吃,我炕一辈子也乐意;只不过自己学会了,想吃都炕也做给孩子们吃。”可能,这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吧!

(3)

去年哥在荒地种了一小片芝麻,春节回家嫂子让我带了一些儿。今年中秋我就想着炕个试试,也让儿子知道这是家乡的风味。

最怕的就是擀面皮,还没有擀薄就打皱了,厚了炕不焦吃着不脆。查查百度看看人家擀面皮的手法,稍有领悟就擀个试试。

真是长不老学不巧,四十六岁的人了,竟然是第一次炕焦馍。看看视频,再想想婆婆攉面时的样子。面不能太软,硬了放在那醒一会儿就好了。

我把两小碗面粉,倒进盆子里,抓一把炒熟的芝麻撒进去。忘了婆婆当年有没有放盐,视频上说少放些儿,盐多了会遮住芝麻味。

我边撒水边搅拌,变成面嘟嘟儿,手能挪成块就行。攉好的面有点硬,芝麻籽总是往外掉。我用保鲜膜把它裹起来,盖在盆里醒几个小时就中啦!

面段要切得大小适中,面皮越擀、越大、越薄。稍微小点儿没关系,过于太大就放不进电饼铛里了。切好的面段要用保鲜膜裹着,擀一个拿一个。

面块儿本来就硬,凉一会儿就不好擀了。面太软了也不好擀,面部撒多了,焦馍上就像是有一层雾,口感就没有那么酥脆啦!

(4)

看似简简单单的焦馍,每一道程序都细致入微。面块儿软硬适当,面皮就擀得顺溜儿。双手按着擀面杖的两端,千万不要按中间。

卷着擀着伸开,换个位置再卷着擀着;两边擀薄了,中间自然就薄了;一按中间面皮就容易打皱,擀不圆厚薄也不均匀。

面皮擀的不好炕着也麻烦,熟得不匀口感不一;有的地方焦,有的地方皮儿;嚼着还累牙儿,那可不是香酥脆啦!

只要面皮擀好了,基本上就算大功告成啦!放在电饼铛里,一炕一番就酥脆了。金灿灿黄烂烂,还冒着一层儿小泡泡。芝麻籽像是要钻出来似儿的,等着你去品尝它的味道呢?

儿子放学了,迫不及待的去吃。拿在手中咬一口:“妈,这一张炕糊了,太焦啦!”我说:“刚才去给人家修衣服,把它盖在电饼铛里了。”

虽然电源已关掉,那个余热还是挺厉害的。没有及时拿出来,有点儿熟过了头。炕焦馍可是个细致活,怪不得母亲当年不愿意炕。

(5)

老公回来了,拿起那半张炕糊焦馍:“嗯,好吃!酥脆!”儿子拿起另一张:“还是这一张好吃,又香又脆!”熟过头的焦馍,吃起来可能少了芝麻的香味儿。

不一会儿功夫,两三张消灭掉了。不由得让我想起,婆婆炕焦馍时的情景。她一边炕我一边吃,我一边烧锅一边说:“好吃!”

俩个女儿跑来跑去,这个掰一块儿,那个掰一块儿,蹦蹦跳跳的甭提有多开心。婆婆笑着说:“炕得慢了还供不上你们吃哩!”

我们都咧着嘴儿的笑:“没人吃你炕着有啥劲?”婆婆应声道:“这话倒不假,你们喜欢吃我炕着也高兴,吃吧!吃完了再炕。”

我知道婆婆心里也装着外孙和她的闺女,怕我们吃完了没有他们的份儿。所以,闲下来的时候,真的会炕第二次,这份心意让每个人都尝得到。

我发现自己炕的太少了,十几张焦饼不算个啥?孩他姑说盐放少了不香,那我下次再炕的时候,多放点儿盐试试,看看味道会不会更香一些儿。

(6)

房东说郑州这边没人炕焦馍,也没有这样的风俗。看来,这是我们家乡独有的舌尖美味啦!听说安徽有些地方,和周口淮阳那一遍,也有炕焦馍的风俗。

现在孩子们的零食五花八门,香甜酸辣样样齐全。炕焦馍似乎显得微不足道,也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不炕几张做做样子,实在对不起这个节日。

突然想起一个电视节目,是在中秋之夜播出的。忘记了是哪年观看的,只记得主持人董卿那甜美的声音:“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看着眼前这一摞焦馍,既熟悉又亲切;因为那是家的味道,儿时的记忆。不知此时的你我,是否能在这平台上:共怀念,共相望,共回味……。

就像董卿在结尾说的那句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既是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时光!


作者简介

李道景,社旗县郝寨镇人,平时喜欢音乐文字、写日记。



往期精选


1.那一年,我是第一次出门的打工妹  01

2.儿子玩拼装玩具

3.我家的缝纫机

4.教师节征文15 ‖ 难忘我的小学老师葛书秀

5.李道景:阅读的姿态最美

6.又是一年月儿圆

7.和父亲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8.李道景:闹洞房

9.李道景:那一年,我是第一次出门的打工妹 02

10.李道景:那一年,我是第一次出门的打工妹 03

11.李道景:过年的那些瓜子糖果

12.李道景:怀念我的姑姑

13.李道景:难忘陪伴我成长的那台收音机

14.李道景:相亲的那些事儿

15.李道景:我的母校-社旗县郝寨镇第二回民小学

16.李道景:甜蜜的岁月-我和姐姐走村串乡做生意的日子

17、李道景:老实交代,我在郑州偷过“艾”

18、李道景:儿时的游戏,你还记得那些

19、李道景:忆故乡的小镇

20、李道景:家中唯一的那副画

21、李道景:和父亲一起吃大桌

22、李道景:从母亲的唠叨里,我感受到了绵绵的暖意

23、李道景:那个春天我在戏场卖瓜子

24、李道景:那些年,我是个卖蘑菇的小姑娘

25、李道景:和父亲一起在窑厂干活

26、李道景:故乡的南大桥

27、李道景:父亲的瓜田

28、李道景:街边的风景

29、李道景:夏天的河

30、李道景:端午节的香布袋

31、李道景:小馨与二憨

32、李道景:逮爬叉

33、李道景:母亲陪伴的温暖岁月(一)

34、李道景:母亲陪伴的温暖岁月(二)

35、李道景:母亲陪伴的温暖岁月(三)

36、李道景:母亲陪伴的温暖岁月(四)

37、李道景:母亲陪伴的温暖岁月(五)

38、李道景:母亲陪伴的温暖岁月(六)

39、李道景:秋天的风


乡土文学《乡土中原》Hometown Central Plains发布

总编 | 赵华胜

总顾问 | 王学章  王书义   刘永科

特约作者 | 晓辉  丽萍  尚钞  春雨  松克  春兰

   特约美编  |  穆青冬  

 (所有排名不分先后)

图片版权均归原创作者所有

长按二维码关注本号

◆ ◆ 

 原创授权 

欢迎赐稿

微信446396340

乡土中原
立足中原,聚焦中原风土,挖掘中原古镇及乡村历史文化,展示家乡美景,寻找童年记忆,寄托游子思乡情怀,弘扬家乡人的真善美,捕捉家乡建设新变化,支持家乡发展。中原人的文学平台,给您一个寄放乡愁的地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