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明欣:​乡村的炊烟,带不走我的乡愁

民生   2024-08-09 00:02   河南  
点击上方蓝字乡土中原关注我们吧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乡村的炊烟,带不走我的乡愁




作者 | 包明欣

原创 | 乡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描写故乡的文章,出镜率最高的莫过于“魂牵梦绕”四个字,而最能体现这四个字意境的,我以为,非家乡的炊烟莫属。

“暖暖逺人村,依依墟里烟。”我曾一度对陶渊明笔下的“归田园居”诗十分向往。如今人到暮年,才如梦初醒。回想起来,我们出生在农村的人,那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光不是在这样一个如诗如画的家乡度过的呢?!
我的故乡西高东低。孩童时代,在地里拾柴、割草、洗澡、“疯”累了,就三三两两的坐在突兀的冈头上,静静地凝望着小村,努力在那些村树掩映、邻房互挡、挑脊灰瓦坯墙、模样都差不多、错落有致的农家院中寻找着自己的家。
炊烟,像乡村的晨钟暮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信息。
清晨,炊烟在庄户人家小院中的厨房顶上袅袅升腾,令人浮想联翩。用母亲的话说:“这炊烟,就是咱老百姓家灶台上开出的花儿,花一开就有饭香。
有饭香就有希望,有希望就是好日子。”炊烟既像灶台上的花,更像是一幅黑白交融的水墨画,她自由舒展,浓淡随意,在乡村的天空中随风飘渺。这个中的妙处和诗意,只有在农村长大,且善于观察,看懂她的人,才能从中体悟到她的奥妙。
清晨的炊烟,轻轻的、蓝蓝的、淡淡的。在庄户人家的房舍上、邻舍间、树隙里,飘荡、扩散。她既像清晨田野里,树林里,呈现的雾霭,又像天边薄薄的晨曦。
清灵疏朗,预示着庄户人家早饭的开始。一锅玉米糁或小米粥,一筷子串两馍,一碟咸菜、青红辣椒或几瓣大蒜就齐整了。
吃罢早饭,上学的上学,下田的下田,农家新一天的生活序幕便慢慢的拉开了。 
按照“早上吃饱,中午吃好,晚上吃少”的生活习惯。午间的炊烟相对清晨,时间要长得多。虽然那时的生活并不富裕,但主妇们也都会想尽办法,给自己的“劳力”(妻对夫的昵称)和孩子们,做一至两道可口的时鲜菜,使自己的家人们午饭吃得瓷实顶晌。
故午间的炊烟往往是升腾的快,消逝的慢。要是遇上无风的天气,家家户户的炊烟,顺着高挑的烟囱,一条直线似的直插苍穹。使人不由得想起(唐)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来。

傍晚的炊烟,美且温馨。晚饭是全家人的聚餐,也是一天中劳作后,庄户人家最轻松、最悠闲的时候。晚饭虽不像午饭那么丰盛,但由于时间充裕,因此傍晚的炊烟,如细水长流,往往从黄昏一直摇曳到夜幕降临。
村里有多少户人家,就有多少个烟囱。一到做饭的时候,张家的、王家的、李家的、赵家的炊烟,都欢快地往上窜,半空中布满了烟的影子。
这些影子们,交融在一起。有风的时候随风飘荡;无风的时候在空中游走,一朵朵,一片片,像变幻莫测的云。
在这些飘忽不定的炊烟中,令我最喜欢的是雨后初晴、微风、深秋初冬时节的早晨或傍晚时的炊烟。由于此时地面寒冷,空气暖湿,她们从烟囱里冒出来后,轻轻地,低低地,像云雾,像山岚,在村舍、邻巷、围村的树木和陈刺林间,一缕缕、一片片、一会儿聚、一会儿散、一会儿成团,一会儿成线,漂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样子。
每遇此景,总使人有点浑然忘我,弄不清那会儿自己到底是在人间?还是身在仙境之中。
在灶火(方言:即厨房)里,从沸腾的饭锅里冒出来的水蒸汽和饭香味混在一起,形成像云一样的雾团,漂浮在厨房顶部,俗称:“烟搭棚”。
我喜欢看天空中的云,但我更喜欢看乡村里的炊烟,它们像梦幻般地游来游去,东逛逛,西瞧瞧,然后飘飘渺渺地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
炊烟,在乡村中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但在庄户人家的生活中,也不是每时每刻都具有诗情画意,有时候她们也却是非常讨嫌人的。
七十年代雨水多,特别是到了深秋,如遇上了农历八月十二三的“粘雨”天(入粘不入粘,八月十二三),一口气下它个沟满河平,十天半月不放晴的连阴天,在当年那可是再也平常不过的事啦!
生产队时粮产低,柴草(秸秆)少,一年中农户可用于做饭的柴草垛小得可怜。由于柴垛小,经不住风雨的肆疟,几场雨下来,早从垛顶湿到了垛底。
用湿柴做饭,烧锅时,先点燃较干的柴,然后再把湿柴棚架在已点燃的干柴上,干柴遇湿柴,一股股黑烟从烟囱里向外涌。但由于室外风雨交加,吹得刚冒出烟囱口的炊烟左右摇曳,无法正常溢出,甚至又被风倒逼回灶膛,从锅门脸(灶膛口)里窜出来,习称“倒烟”。
每当此时,火屋(方言:指厨房)里黑烟缭绕,返回屋内的炊烟,只好改道向门口挤,可怜它们还没飘出灶火(方言:指厨房),就又被无情的风从门口裹了回来,致使狭小的厨房里,烟雾漫天,能见度极差。
呛得在厨房做饭的双亲,不停地咳嗽。烧火的父亲因坐势低,下面烟雾较淡,还好忍受些;最难熬的是站在灶前掌勺的母亲,整个身子都处在烟雾包围之中,加上室内缺氧,呼气困难,呛得实在受不了了,就急忙跑出厨房,站在雨地里,擦去眼眶里被烟熏流出的泪水,吸几口新鲜空气,缓缓劲,再进厨房继续做饭。
此类事情,在当年频频发生,往往一顿饭下来,母亲都会从厨房里跑出来二三次。可那时由于自己年幼,不谙事理,对父母拉扯我们兄妹四人长大的不易和艰辛并没有真正读懂。
一直到我也成了人夫、儿父的时候,才真正悟出了人生路上的苦辣酸甜。参加工作后,生活条件逐步好转,本想尽尽孝道,使晚年的父母幸福些,可子欲孝,而亲不待,成为终生憾事。
如今我也是儿孙满堂的人了,每忆起往事,当年母亲在雨地里擦眼泪,深呼气的画面,仍历历在目,心中的酸楚无以言表。父辈们啊!您们的命运不好,没能赶上今天的好日子,实在令人惋惜!
离开故乡近五十年了,然而一想起家乡,就会情不自禁的想起那袅袅升腾的炊烟。这道美丽的风景,已绵延了数千年,不管风云如何变幻,也不过是炊烟缭绕的瞬间。
随着乡村条件的不断改善,富了的农民,除五十岁以上的留守老人还有人烧秸秆的外,年轻的留守妇女们做饭时,都用上了液化气或电磁炉。
在当下的乡村中,原有的烟囱遗存倒的倒、塌的塌,目前仍在发挥着作用的较少。且新盖的幢幢内梯楼房里,早没了烟囱的影子。
乡村的炊烟,已完成了她的使命,将离我们渐行渐远,终将慢慢地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但在我们这代人心中,她将是我们永远抹不去的乡愁。


作者简介

包明欣,南阳市唐河人,中共党员,中专学历。生于1953年12月15日,1972年7月提干,先后在在唐河县大河屯公社(镇)、唐河县政府办公室、唐河县统计局唐河县二轻局工作,2013年退休。
退休后写过多篇文章在县《唐洲风》、《石柱山》两本杂志发表;任唐河县政协文史研究会会员。



往期精选


1、包明欣:故乡的四座石板桥



乡土文学《乡土中原》Hometown Central Plains发布

总编 | 赵华胜

总顾问 | 王学章  王书义  刘永科 郑长春

特约作者 | 晓辉  丽萍  尚钞  春雨  松克  春兰

   特约美编  |  穆青冬  

 (所有排名不分先后)

图片版权均归原创作者所有

长按二维码关注本号

◆ ◆ 

 原创授权 

欢迎赐稿

请加微信446396340


乡土中原
立足中原,聚焦中原风土,挖掘中原古镇及乡村历史文化,展示家乡美景,寻找童年记忆,寄托游子思乡情怀,弘扬家乡人的真善美,捕捉家乡建设新变化,支持家乡发展。中原人的文学平台,给您一个寄放乡愁的地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