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明欣:游山西省永济市普救寺,一起了解文学巨著《西厢记》的创作历史

民生   2024-09-05 00:02   河南  
点击上方蓝字乡土中原关注我们吧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游爱情圣地普救寺,

一起了解文学巨著《西厢记》的创作历史




作者 | 包明欣

原创 | 乡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2017年金秋10月,我们一行数人,结伴畅游了慕名已久的普救寺 。  

说起普救寺,知道的人并不多,但说起《西厢记》张生、崔莺莺,那不知者就很少了。与其说是普救寺成就了《西厢记》;倒不如说是《西厢记》捧红了普救寺。二者相得益彰,互为因果。

普救寺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城西北12公里的峨嵋塬(指四边陡,顶上平的高地)上,南与蒲州古城为邻;东与西厢村相接,南北西三面临壑,唯有东北向依塬平展。东西宽200米,南北长350米,面积7万平方米。
这里地势髙敞,视野开阔,普救寺依塬而建,坐北朝南,居高临下。其建筑风格,既体现了古人的聪明才智,又彰显了古人的高超建筑艺术。

普救寺建于隋、盛于唐武则天时期,原名永清院,是唐十方院(十方,佛教用语,即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加上上下两方,为十方。指佛光普照无所不在)。山门前广场上,正面“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背面“永结同心”的“同心大锁”雕塑,格外 引人注目。

步入山门,沿着中轴线,拾级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飞檐翘角,气势雄伟、通高17米的大钟鼓楼。该寺于1986年重修,如今的寺院为上中下三层台,东中西三轴线。
其布局,着重保留了唐宋金明清五个朝代的建筑风格。西轴为唐代建筑,中轴为宋金建筑,东轴为明清建筑,气势恢宏,别具一格。
从塬上到塬下,殿宇楼阁、廊榭佛塔,依塬托势,逐级升高,给人以雄浑庄严,挺拔俊逸之感。寺后是依地势高低起伏而建的园林花园。园内叠石假山悬险如削,亭桥相连,湖山相衔。莺莺“拜月台”就掩映在这青松翠柏之中。

寺内整个布局,均都围绕着《西厢记》的故事铺陈。如张生初进寺时借宿的“西轩”,崔家寄宿的“梨花深院”又称“崔居别院”、“莺莺院”。古朴玲珑的垂花门上镶嵌着“梨花深院”匾额,门两侧有“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诗联,引人入胜,令人遐想。
白马将军解围后,张生移居的“书斋院”等,“梨花深院”南墙外有棵老杏树,墙内有块太湖石,据说是当年“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的张生跳墙处;唐建明修的方形塔、共13层、高约50米,原名舍利塔,后为纪念崔莺莺而更名为“莺莺塔”。
只要游人在塔侧以石扣击,塔上便会发出“咯哇、咯哇的蛤蟆叫声。”“普救蟾声”是古时永济八景之一。

1986年重修时,在清理地基中,出土了金代大定年间(1161—1173)蒲州副使王仲通,游普救寺时有感而发,吟颂的《普救寺莺莺故居》“东风门巷日悠哉,翠袂云裾挽不回。
无据塞鸿沉信息,为谁江燕自归来。花飞小院愁红雨,春老西厢锁绿苔。我恐返魂窥宋玉,墙头乱眼窃怜才。”的诗作,亦称“金代诗碣”。
这是迄今为止出土的《西厢记》唯一的实物佐证,该寺的“镇馆之宝”。《西厢记》剧中描写的“请宴”、“赖婚”、“逾垣”、“拷红”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这座古寺之中。

“站在张生书斋里,望着张生和莺莺的蜡塑像,由不得你不浮想联翩,想入非非。一个美若天仙;一个风流倜傥,似这样的一对美人儿,他(她)们咋会不碰出火花,咋会不一见钟情;咋会不偷偷约会;又咋会不私定终身?就连我们这些耋髦之人,都会为之情动!心跳加速,何况这对年轻人?不信你们都摸摸自己的心口,看有心动没有?
老莫调侃着说。”“哈哈哈!你们都上莫头的当,被 他“忽悠”了。要是心都不会动了,我们还能在这寺中游玩吗?”在嘻嘻哈哈欢笑声中,我们一行又登上了大钟楼,站在昔日张生、老夫人、法本长老观战处,遥想当年:“半万贼兵,卷浮云片时扫净”的激战场面。耳畔似闻战鼓声,那鏖战的场景,就是今人也仍会感慨万千。

《西厢记》先后有三个版本,但结局迥然。她始于大唐,历经五代、北宋、南宋、辽、金、元,跨度540余年。
版本一,是唐工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大诗人元稹以自己为原型编写的。元稹生于唐代大历14年(766),字微之、别字微明,河内县清化镇赵后村人,从小和邻村崔小迎(后为邻居),一起长大,青梅竹马。贞元17年(801)元稹赴京赶考得中,后深受当朝太子少保韦夏卿赏识,权势之下无奈与其女韦丛完婚,从此和崔小迎失去联系。
其妻早亡后,曾多次回乡寻找,杳无音信,酿成终身憾事。于是便编写了千余字小说《莺莺传》。故事中把自己化作张生、把崔小迎化作崔莺莺以表衷情……

到了300余年后的金代,诸宫调作家董良(亦说董琅),在元稹小说《莺莺传》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以第三人称叙事的说唱文学诸宫调《西厢记》。
剧中曾加了崔相国死后,其夫人郑氏携小女莺莺,护送丈夫灵柩回乡途中,一路奔波劳累,借宿在普救寺内歇息。恰遇父母双亡,家境贫寒,进京举子西洛人,前礼部尚书之子张珙、字君瑞,也路过此地。
他想起八拜之交武状元时任西征大元帅,统领10万大军的杜确(即白马将军),就镇守在蒲关。又听“状元”店的小二说:“这里的普救寺,是则天皇后的香火院,景色优美,是一个游玩的好去处。”就慕名前往。不想在寺中与莺莺和丫环红娘邂逅,禁不住脱口赞道:“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

叛将首领孙飞虎,闻听住在普救寺内的崔相国之女莺莺年方十九,有“倾国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颜。”逐生歹意,欲霸为妻。亲带5000兵马,把寺院团团围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内交出崔莺莺,否则就要踏平寺院强行占有。”迫于无奈的老夫人只好许诺说:“谁能退得贼兵,愿把小女许配为妻。”张生闻言,喜出望外。先用缓兵之计,稳住孙飞虎。然后给杜确写信,请同窗好友派兵前来。三日后救兵搬到,孙飞虎兵败围解。
老夫人许婚、赖婚,红娘牵线搭桥的故事情节。使人物形象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矛盾冲突性质演变成了青年男女为争取婚姻自由。敢于同封建礼教和不守信诺,赖婚的老夫人抗争,最终双双出逃私奔,投奔白马将军,后在好友的帮助下,使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这就是版本二。又称董《西厢》。

当历史的脚步又前进到金(代)后约200年的元代。河北保定市定兴(今保定兴县)人,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字德信。又在董《西厢》的基础上,作了大胆创作,使故事情节更加丰满完美,且融合了古典诗词,使文学性大大提高,同时她顺应了百姓“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心愿,把结尾改为老夫人妥协,答应婚姻的大团圆结局。
该剧原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约成书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俗称王“西厢”。如“樵楼上打四梆霜露寒又凉,为他们的婚姻事,俺红娘跑断肠。抬头把天望,为什么今夜晚这夜真长。恨声老夫人过河你拆桥梁,逼你的亲生女,夜半会张郎,从今后再莫说你治家有方”。又如在十里长亭相送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仅用25个字,就把时值暮秋,万物凋零,棒打鸳鸯,离人伤悲的情景描写得淋漓尽致。
这些优美的诗词般的唱词,经过河南豫剧已故大师常香玉的演唱,特别是“拷红”一折更是锦上添花。她快灸人口的、唱红遍大江南北。所有这些荡气回肠委婉动听的唱词均源自于元代作家王实甫之手,俗称王“西厢”。即版本三。

王“西厢”中,白马将军打败孙飞虎,解救了崔莺莺后。在答谢宴会上,老夫人出尔反尔,以莺莺已许配给当朝宰相郑相国之子郑恒为由赖婚,强命张生和莺莺结拜为兄妹。后在白马将军和法本长老的劝说下,无奈的老夫人又提出:要想成就婚姻,必须把功名取。

“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在十里长亭张生辞别莺莺,临行前,莺莺千叮咛万嘱咐道:你休要“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张生进京赶考,得中头名状元,写信告诉莺莺。
谁知这期间,郑恒又一次来到普救寺面见老夫人,谎称张生中状元后,显贫爱富,忘恩负义,已被当朝太子少保韦夏卿招为东床。于是老夫人郑氏再次把莺莺许配娘家侄儿郑恒,正当完婚之日。已知河中府伊的张生荣归故里,征西大元帅白马将军前来祝贺,真相大白,郑恒羞愧难当,自尽身亡。有情人终成眷属。

《西厢记》是我国文学史上和戏曲史上的一部杰作,它诞生于盛产戏曲的元代。这部作品以深刻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性、精湛优美的唱词,突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主题思想,通过错综复杂的戏剧矛盾冲突,进一步塑造了张生、莺莺、红娘等艺术形象,从而使人物的性格特征更加生动鲜活,终以大团圆为结局,赢得了古往今来无数戏迷爱好者的喜爱。
其作品全面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创造了文采璀灿的元曲词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最杰出代表。正如明初著名戏曲评论家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点赞的那样:“《西厢记》‘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历史是公证的,自《西厢记》(王“西厢”),问世700余年来,除了它凄美的爱情故事,圆满的爱情结局,遂了百姓的心愿外。最主要的还是由于它植根与民间,深受百姓的爱戴。这才是该剧历久弥新,常唱不衰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作者简介

包明欣,南阳市唐河人,中共党员,中专学历。生于1953年12月15日,1972年7月提干,先后在在唐河县大河屯公社(镇)、唐河县政府办公室、唐河县统计局唐河县二轻局工作,2013年退休。
退休后写过多篇文章在县《唐洲风》、《石柱山》两本杂志发表;任唐河县政协文史研究会会员。



往期精选


1、包明欣:故乡的四座石板桥

2、包明欣:乡村的炊烟,带不走我的乡愁

3、包明欣:残疾人脱贫的好榜样--唐河县大河屯镇李喜柱

4、包明欣:故乡的芦花



乡土文学《乡土中原》Hometown Central Plains发布

总编 | 赵华胜

总顾问 | 王学章  王书义  刘永科 郑长春

特约作者 | 晓辉  丽萍  尚钞  春雨  松克  春兰

   特约美编  |  穆青冬  

 (所有排名不分先后)

图片版权均归原创作者所有

长按二维码关注本号

◆ ◆ 

 原创授权 

欢迎赐稿

请加微信446396340


乡土中原
立足中原,聚焦中原风土,挖掘中原古镇及乡村历史文化,展示家乡美景,寻找童年记忆,寄托游子思乡情怀,弘扬家乡人的真善美,捕捉家乡建设新变化,支持家乡发展。中原人的文学平台,给您一个寄放乡愁的地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