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松克:遥远的太平镇

民生   情感   2024-08-24 00:02   北京  
点击上方蓝字乡土中原关注我们吧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遥远的太平镇




作者 | 苗松克

原创 | 乡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班车在通往太平镇的砂石公路上一路颠簸,一路盘旋,一路上升。同学们好多是第一次见到大山,个个兴奋异常,一路欢唱,一路心跳,一路眩晕。
辅导员绕着圈说:根据偏远程度和原始状态,如果称南阳是河南省的西藏,那么西峡就可以说是南阳的西藏,而太平镇就完全可以称得上西峡县的西藏。
                                                                  ——题记
1.初识太平镇
太平镇据说是因为武则天的小女儿太平公主曾在此隐居修道而得名。
1998年6月,我们生物系96级百余名师生曾在此野外实习两周多时间。由于封山育林,黄石庵林场那时已经从鼎盛走向衰落。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林场依旧是太平镇最大的国营单位。于是,全体师生统一在林场招待所食宿就是唯一的选择。
来时,山下的小麦已经开始收割,但在这里,晚上还得盖厚点的棉被。招待所当时还有一批人,是宁西铁路勘探队的,有四五十个人,好像已经入住很久了。他们每天携带装备,早出晚归,钻山入林,最后把勘察好的路线统一绑上密密麻麻的红布条为标记。
第一天入住时,好多老乡带了天麻等土特产到招待所大门外售卖,但同学们没闲钱也没兴趣购买,他们大为失望。可能他们把我们当做勘探队类似的人物了。
但是第二天他们就改变策略,有人拿大樱桃来卖,用竹筐装着,红玛瑙一般晶莹透亮,酸甜多汁,五毛钱一斤的价格仅仅是市里的六分之一,很是抢手。接着就有更多人来卖大樱桃,仍旧是五毛一斤,仍旧交易火爆,双方皆大欢喜。这次实习,大家都过足了樱桃瘾。
太平镇位于伏牛山核心地带,海拔自七八百米到两千多米不等,周边动植物资源丰富,生态系统也具有垂直性多样化分布的特征。我们野外实习的主要内容是调查当地动植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分布,搜集制作各种动植物标本等。
同学们十几人一组,有专门的带队老师指导,每天有不同的实习任务,最后完成实习报告。其中一项硬性任务是标本数量必须达标,好像每组要采集几百份之多。
大家一开始很犯难,感觉无从下手,后来突然发现此地翩翩起舞的蝴蝶就有数十种,而且海拔越高,品种越发罕见。至于其它昆虫类品种,更是繁多,而且昆虫类标本也最容易整理、制作和收纳。于是大家每天就带着捕网、毒瓶、标本盒在附近的山里到处溜达,悠哉悠哉。老师们也乐得清闲,每天在招待所坐镇,靠打扑克、睡懒觉、侃大山聊以度日。

大概在实习的第三天,我们组在驻地几里地外邂逅了一条小溪。溪边野芳幽香,蜂飞蝶舞;溪里怪石罗列,姿态万千。溪水时而轻柔舒缓,时而活泼湍急。舒缓处清澈见底,水底的碎石在斑驳的林荫下泛着星星点点的光辉;湍急处则如飞花溅玉一般,让人一下子想到那首《高山流水》的曲子。
我们溯流而上,到达一个风景秀丽的小村庄。这里的人家都沿着蜿蜒的小溪歪歪斜斜一溜排开。远远望去,家家都背靠青山,山外是白云悠悠;户户门前绿水缠绕,水边大树参天……对从小在平原长大的我们来说,这风景只有在画里见过。
格外亲切的是,在岸边的开阔处,甚至有几片面积不小的麦田。想想来的时候山下的麦子早已成熟,而这里却还是一片郁郁青青,真有桃花源里恍如隔世的感觉。
和村民攀谈,得知这个村庄叫唐寺沟,具体点就是当年太平公主建庙隐修的地方。大家连连感叹:这么一个有山有水有平地的神仙所在,大唐公主的眼光确实不凡!
为了防止宝贵的泥土在夏天涨水时被冲走,村民在麦田旁用石头精心垒起了厚厚的护堤。在石缝里,我们组意外发现了一只不小的蛇。老家是信阳山区的两个同学颇费了一番功夫,捉了它放在蛇桶里。
大家很是激动,都说这可能是全系实习的最大收获,甚至有人说比学校标本室里边的几十条蛇都要大。等这个回去做成标本,贴上标签“某年某月某同学于太平镇”,我们也算青史留名了。
但随后听说,我们捉的那条大蛇,当晚就被后厨加工一番,端上了老师们的餐桌。我们对此深信不疑,因为后来我们一直没有见到那条蛇;而且,系里的好几个老师都是兰大生物系毕业,他们说当年毕业前都曾在青藏高原实习达半年之久。在那里,别的不敢说,野兔确实都吃腻了——夜晚只用开着越野车亮着大灯在高原上慢跑,自有一只只野兔“咕咚咕咚”撞上车头。
有天晚上,系里还组织看了一场电影,地点在林场破旧的室内电影院。这些天我在这里白天都转向一百八十度,夜里更觉得到处影影绰绰,迷迷糊糊。
影片内容全忘了,只记得影院的礼堂通风不大好,空气里弥漫着湿漉漉的霉味。地面是沙石铺的,到处坑坑洼洼,不小心甚至会踩到小水坑。座椅全部用胳膊粗细的圆木简单联排组合而成,加上年久失修,坐上去一摇三晃,吱吱呀呀,却也别有一番情趣。
记忆中街上只看到一家饭店,店面很小,桌椅简陋,操作间是用石棉瓦搭建的简易棚。更诧异的是,老板竟然是社旗饶良人。当得知我们是超级老乡,他非常激动。听我说招待所的饭菜差劲儿,他特意做了一盘山韭菜炒鸡蛋让我品尝。
后来他告诉我:黄石庵林场在建国后先后归国家、省政府直接管理。上世纪七十年代才下放为南阳市国有林场,下放后的首任厂长是个老革命转业,解放前后那几年他曾在饶良工作,于是就从饶良招了好多农民来此当工人。
在原来的几十年里,林场可以说风光无限,效益极好,职工和家属最多时有几千人。但是这些年的禁伐政策让林场一落千丈,好多人另谋出路了。他是林场的第二代,从小在这里长大,舍不得离开,就开了这小饭店,基本隔几年才回社旗老家一次。
接下来我们经常光顾他的小饭店。大家经常是每人一碗稀饭,一个馒头,一盘香喷喷的炒鸡蛋(绝对是散养的柴鸡蛋),总共不过三元,比招待所的大伙划算多了。
今天,随着避暑胜地老界岭的开发,太平镇从深山小镇一夜走向繁华,甚至其下属的村庄包括唐寺沟都有小区公寓在售。高速和国道俱全,全镇的宾馆、农家乐竟然多达三百余家,每逢夏季,到处车水马龙,乌泱乌泱,人满为患。正所谓:短短二十几年,小镇却换了人间!

2.登顶犄角尖
每届学生实习期间,系里都有一个固定安排是徒步登顶犄角尖。从黄石庵林场招待所到犄角尖,来往有60多公里左右的路程,其中一半属于高山野线,身体的各种酸爽,眼睛的各种惊艳,灵魂的各种震撼,令人终生难忘。
犄角尖,又叫鸡角尖,海拔高度2222米,是八百里伏牛山第一高峰,也是河南省第二高峰。犄角尖本是西峡、栾川、嵩县三县界山,今天划到了洛阳龙峪湾风景区的范围,但是它还是把最佳的观景位置留给了南阳老界岭一侧。洛阳方面在峰顶修了亭子,并命名为“天外亭”,绝不夸张。
那天早晨我们五点多就吃了早饭,从驻地向东边的老界岭方向进发。大家除了携带方便面和熟鸡蛋等食物,好多人还带了五斤白胶壶装的凉水。系里找了一名当地中年人作向导,据说报酬是15元。
已经在山里跑了多日,同学们多少见了些世面,刚开始的几十里路还算稀松常见,大家嘻嘻哈哈,不以为然。但是,进入深山后,山势逐渐变得陡峻异常,脚步逐渐变得沉重万分,甚至每几分钟都要大口喘气。大家都严肃起来,发觉今日的登顶活动的确不同寻常。
抬眼望去,到处峰峦叠嶂,高耸云天,震人心弦;向下看,到处沟壑纵横,崖深林密,骇人胆魄;身边则是松生石缝,古藤缠树,冷泉溅溅。这画面只在大型神话连续剧《西游记》中见过。
在半山腰从不同的位置看峰顶,画面在随时切换。有时像牛的两个粗壮的犄角斜插蓝天,直冲云汉,气势磅礴;有时又像一只雄鸡朝东方引颈高歌,尤其是靛紫色的山体在晴日的照耀下,那只雄鸡的色彩愈发斑斓逼真,振翅的姿态愈发生动形象,简直惟妙惟肖。

在一个叫做分水岭的地方,有个女老师给我们讲了老界岭名字的由来:“老”是传说老子曾在这里修炼隐居;“界”是因为老界岭是东西走向山脉,是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岭”则指它是长江、黄河流域的分水岭,即天上掉下一滴水,会一半流入长江,一半流入黄河。
怕我们不相信,她让大家去体验一个神奇的现象:相距不足三四米的两个地方,一边有风,一边没风。我们纷纷伸出手照着做了,可能是浑身的疼痛麻木了知觉,或者是满头的热汗淹没了思维,大家都说没啥感觉,并没有引起太大轰动效应。
从分水岭下去,面前就是主峰犄角尖。一路上沉默寡言的向导突然开口了,他说在他们当地除了采药的,基本没有人去爬犄角尖。因为再往上基本全是原始森林,传说中的金钱豹他没有亲眼见过,但是野猪和大蛇之类攻击性强的动物他遭遇过多次。
有个女生顺势说,在刚进山时她确实听到了婴儿的哭声,想必是娃娃鱼无疑了。向导则一脸平静,说他早些年见过最大的娃娃鱼比十几岁的孩子个头都大,不过叫声还是和婴儿的啼哭一模一样……这些话一霎时让我们感觉头顶发紧,惊悚不已,浑身的热气一下子退了不少。
那向导确实是个怪人,当天他甚至没带食物和水,渴了他就在小溪或者山泉里洗把脸,顺便用手舀几口水喝。真不知道饿了他会咋办。印象中他只带了一把大镰刀,好多地方靠他砍了草木才趟出了路。我们仗着人多势众,互相鼓励,你牵我拉,吵吵闹闹,终于在下午一点左右,顺利登顶。一路艰辛,不必细说。
峰顶山风呜咽,松涛阵阵,凉气逼人,忽而艳阳高照,忽而云遮雾罩,可谓晖阴无常,气象万千。大家纷纷一边在高度纪念碑前拍照留念,一边吃东西,期间我们还挨了一场小冰雹。还没有休整到半个小时,老师们就催促大家赶快下山,说:不只是怕感冒,如果天黑前下不了山就是大麻烦!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但有人发明了绝招:在小的陡坡处干脆用屁股直接呲溜下去,不用打着旋儿兜圈子,确实节约了好多时间。但是这一招也只有在此处管用——这里的松针经年累月地堆积,普遍有半尺多到一尺多厚,地毯一般,人基本不会受伤。

不知何时,向导却不见了,有人说刚到峰顶他就消失了。大家议论也许他嫌弃我们走得太慢,也许系里原先就和他商议好的是单程项目。老师们警告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绝对不可以走散。
傍晚十分,我们组回到了在半山腰稍下的位置,再往下基本能看出小径的轮廓了,而且也不是太陡峻,大家都放松了好多。我带的二十多个鸡蛋早已经吃完,出发时非常嫌弃的那个笨重的白胶壶也滴水不剩。根据炊烟的位置,我们寻到了一户人家。这家人巧妙地用竹子把山泉水引到了院子里,我们喝足了水,问清了路。
恰好他们家刚蒸好一锅馒头,大娘全部端到院子里,非常执拗地反复劝大家吃热气腾腾的馒头。我们个个尽管饥肠辘辘,但都咽了口水,坚定地拒绝了,因为多日来我们已经看到了山里人生活的种种不易。尽管他们种香菇很能挣钱,尽管街上好多人家已经普及了摩托车,但是这家的面粉确实是从山下买来并用肩膀背上来的。
夜里九点到十点钟,大家陆续回到了驻地。老师们反复清点人数,然后才吃饭睡觉。
今天,看到网上有专业驴友商议野线登顶犄角尖,需到秋季,需要重装,需得组团……我突然觉得当年的我们真的很厉害!当一群年轻人一腔热情地朝一个方向奔赴时,迸发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3.探秘黄石庵
野外实习已经接近尾声,期间始终有一个问题萦绕在大家心头:这莽莽大山里,黄石庵究竟还有没有?到底是怎样一个所在?里边住的是和尚还是尼姑?……
有同学跑到辅导员那里去咨询,辅导员闭目不语。但是看他心满意足的表情,大家觉得老师们绝对全都去过。问辅导员这次实习我们到底去不去黄石庵走一遭,他的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坚决。的确,去考察黄石庵的前世今生,已经远远超出了生物实习的范畴。再说,这决策也不是一个辅导员能够拍板定案的。
很快有好事者传出消息,原来对当地人来说,去黄石庵烧香拜神就像我们在老家赶个远集一般常见。而且,根据每年的惯例,我们实习结束的最后一天,是休息加自由活动。所谓自由活动,大家可以用心揣摩一番……
我们又专门去饶良老乡的小饭店做了一番调查。得到的回答是:黄石庵也不近,但是和犄角尖相比,就是小巫见大巫。那里是林场的核心地带,由于早些年要往外运输木材,只要不是雨季,太平镇到黄石庵那段路甚至能通货车。最后,他再三警告我们千万不要钻山谷走小路,只要顺着大路走,基本上就不会迷路。
那天早晨,不到七点钟我们就悄悄出发,事先约好的几个男生无一缺席。大家心里甚至比上次去犄角尖还要激动:对一群精力过剩的小伙子而言,越是不让干的,偏偏是他们最想干的。
但我们明显低估了这次行动的难度,刚进山就遭遇了下马威。简易公路根本不做一点铺垫和过渡,一开始就开启了暴躁的天梯模式:蟒蛇一般紧紧缠箍着山体,翻滚着、扭曲着、痉挛着前进。《蜀道难》中的经典名句如利箭般纷纷迎面射来。各种轭型弯,“之”型弯,U型弯一个接着一个。明明感觉走了好久,向下仔细观察好像才爬了一个两三丈高的陡坡。无奈中大家就采取老办法,干脆截弯取直,互相拉扯着硬对硬直接穿过道路向上攀登。这样尽管累点,效率却大大提高了。

大约在上午十点多,终于到了一个叫做桦树盘的小村庄。这个村庄只有十几户人家,典型的一个山顶小盆地。从这里向下看,太平镇的座座房舍清晰可见,如火柴盒一般聚集在丝带状的道路和小河边,除此之外到处是绿色的海洋。
四下望则一片天阔地迥,云海在天际升腾翻卷,遥远的群山如群鸭争渡,如箭簇聚集,如犬齿参差。它们钻出云海,争高直指,一幅幅桀骜不驯、卓然不凡的模样。
近在咫尺的村庄则一片田园牧歌般悠然怡然。农家的房舍,院墙,柴门,果树,菜园时不时被忽散忽聚的云雾包裹,鸡犬牛羊则真真切切在棉花糖一般的云端漫步游荡。
大家惊呼这村子就是世间罕见的童话世界。更让人诧异的是,山下我们过足了瘾的红樱桃,这里还是一簇簇青涩的果子。一时间大家诗兴大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白云深处有人家”……
问一个村民关于村庄名字的由来,他说不清楚。但是他肯定地说他们是全县海拔最高的村庄,最少有一千三百多米。有个同学模仿着辅导员的样子,摇头晃脑地说:“如果说……如果说……如果说……那么桦树盘就是太平镇的西藏。”大家都大笑不止。
从桦树盘向西北方走下去,道路平缓了好多。但感觉这段路非常漫长难熬,走了好久才遇到一个村庄,远没有饶良老乡说的那么简单。事已至此,大家别无它法,只能走走歇歇,歇歇走走。终于在中午时分,顺着一条小溪,大家看到了掩藏在苍松翠竹间的黄石庵。

可惜,黄石庵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雕梁画栋和金碧辉煌。破旧的山门内外,古柏森森,荒草萋萋,草虫唧唧,无边的空旷和寂寥让大家感觉初夏的阳光显得苍白又无力。一只黑白相间的喜鹊在枝头发出持久又严厉的聒噪声,让大家明白这里是货真价实的深山古寺。
庵内主体建筑是三间久经沧桑的大殿,有同学认出供奉的主神是如来佛祖。更让人诧异的是,庵内没有尼姑,而是一老一小两个和尚。
老师父非常健谈,看到我们是“文化人”,就指着山门上方挂的匾额“黄石庵”三个字,说是北京某个大人物的墨宝。我们个个都没听说过那个所谓的大人物,又看看那个非常简陋的匾额,都暗暗吐了吐舌头。
接着他向我们普及了黄石公和张良的相关知识,讲述了此处历史之厚重,文化之渊源。大意就是这里既是当年黄石公推演阵法的所在,也是他的徒弟张良功成名就后的归隐之地。最后他再次强调:这一带的庙宇庵堂多达三十六处,但只有他们这里和上边的老君庙才是数一数二的存在。
我们这才注意到黄石庵北边确有一座山峰在群山中尤其高耸云表,雄奇险峻,宛如天阙,不用说就是老君山无疑了。老师父说老君庙就在上边,上边最高处叫马鬃岭,高度比犄角尖只差了一小拃那么点儿。
我们询问爬上去得多久,路况咋样。他说尽管好多地方也有台阶,但是上上下下最快也得六七个小时。大家听了,心里一惊,都默不作声,可能都开始盘算着如何返程了。
离开时,老师父还颇有兴致地讲述着他们宏大的长远发展规划。大家尽管对此不太感冒,但对他们师徒能够在此荒僻之地长期生活,坚守信仰,享受孤独,都佩服得五体投地。
今天,北边的洛阳方面依托大手笔的投入,靠着那句“远赴人间惊鸿宴,一睹人间盛世颜”,让老君山火得一塌糊涂。而山下的黄石庵却依旧藏在深闺,寂寂无名。或者,后者才最贴近佛道清净无为的真谛和精髓。



作者简介

    苗松克,中学教师,社旗县苗店镇大苗庄人。喜欢读书往往不求甚解,爱好写作常常词不达意,自认为涉猎虽广,无一精通。向往无拘无束,恬淡悠然的人生。




往期精选


1、苗松克精品文章导读 至2021年

2、苗松克:一辈子的良师益友-怀念赵林蔚老师

3、这部作品何以欲罢不能-苗松克老师作品《西南联大轶事》赏读

4、以铁笔圣手,开垦一片精神的绿洲  ——苗松克老师作品赏读

5、苗松克:最忆还是家乡水

6、苗松克:西南联大轶事 01

7、苗松克:西南联大轶事 02

8、苗松克:“西南联大”轶事   03

9、苗松克:“西南联大”轶事   04

10、苗松克:遥远的月亮

11、苗松克:书中自有桃花源(上)

12、苗松克:书中自有桃花源(下)



乡土文学《乡土中原》Hometown Central Plains发布

总编 | 赵华胜

总顾问 | 王学章  王书义 刘永科 郑长春

特约作者 | 晓辉  丽萍  尚钞  春雨  松克  春兰

   特约美编  |  穆青冬  

 (所有排名不分先后)

图片版权均归原创作者所有

长按二维码关注本号

◆ ◆ 

 原创授权 

欢迎赐稿

请加微信446396340


乡土中原
立足中原,聚焦中原风土,挖掘中原古镇及乡村历史文化,展示家乡美景,寻找童年记忆,寄托游子思乡情怀,弘扬家乡人的真善美,捕捉家乡建设新变化,支持家乡发展。中原人的文学平台,给您一个寄放乡愁的地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