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顺”才不会变成其他古城镇的样子

2024-06-24 09:54   云南  

和顺古镇偏安腾冲市4公里左右,气质古朴,把刘小姐也吸引了过来。

她在这里做买卖,但笑谈自己是因为腾冲大救驾嫁过来的。

她是四川人。她的丈夫是本地人,

那时,他们还没结婚。父母不同意她远嫁,而他的事业刚在这里起步,关系进退维谷后,疫情开始了。

真的无法见面的时候,却激发出在一起的决心。

他做了背井离乡的打算,来到四川,带来了她好久没吃过的腾冲大救驾

腾冲大救驾其实就是番茄鸡蛋炒大米饼子”(饵块),但远不是我们常吃的“番茄鸡蛋盖饭”那么浓郁的酸甜风味。

制作一碗大救驾,先用热油炒开鸡蛋,成饼、捣碎成块,再放番茄和薄薄的饵块,翻炒过后加葱段,讲究的餐馆还会放火腿,出锅的时候,镬气馥郁。

相传,这碟平平无奇的炒饵块”,是真的救过皇帝。

当时,吴三桂率领清军穷追猛赶,明朝永历皇帝逃往腾冲。天色已晚,一行人饥肠辘辘,找到一户农家,主人将家里最好的食材炒在一起。

皇帝舌头都认可过的食物,也就成了刘小姐留在这里的背书。

一份大救驾好不好吃,取决于饵块是不是当天新鲜磨制。

刘小姐告诉我,让她做决定的那碗大救驾,只有一早起来制作的饵块,才可以做出她吃到的味道。

而其实,刘小姐并不算远嫁,毕竟和顺人的祖辈都是四川人。

根据《明史》,早在永历皇帝之前,朱元璋曾命人攻大理,巴蜀军屯戍边在和顺。寸、刘、李、尹、贾、张、杨、钏、许、赵十大族姓陆续安家于此

但“留下来”的人,一直在出走

刘小姐没有怀疑她老公愿意来四川闯荡的决心,大概她很早就了解和顺人出走的传统。

照片里写的是走夷方

夷方指的是印度、缅甸、泰国等南亚、东南亚国家。

在和顺,有民谚穷走夷方,急走厂。当地人在穷途末路时,总有办法可以通过联通南亚、东南亚的边贸生意,让家族繁衍生息。

这些和顺的人杰,就包括缅甸的四朝国师——尹蓉,还有翡翠大王——张宝廷。

于是,和顺也跟着成了闻名遐迩的侨乡。

如果说巴蜀将士、带来的中原文化裹挟的是儒家思想,那么考取功名”、“师夷长技以制夷”则是读书人的走夷方

当地民谚有:书香可继百世。

野鸭湖边就是腾冲二中,当地重点中学。而和顺曾经的进士就有400余人。哲学家艾思奇生长于斯,凭一己之力让和顺荣膺为哲人故里

我看过一张百年前、当地青少年赴日留学的合影,人数多到足足站了两、三排。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也是中国远征军与日寇浴血奋战的国殇之地。清末武举人寸大进、其九子均参加抗日,其中有三子殉国。寸家满门忠烈!

但我觉得,那些离开的人似乎从未真的离开。

但凡有些成就的和顺人,都要回到故土,兴些土木。除了自家房屋,还有宗祠、闾门、月台、洗衣亭、图书馆、学校……这些公共设施。

于是,侨居他乡的人,把心意留在了这里;去了另一个世界的人,把名字和故事留在了这里。

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样,和顺子孙更愿意珍惜前人栽下的树。所以,在全国古城、千城一面、上赶着变成旅游商品集贸市场的时候,和顺古镇似乎抵御住了“消费主义”的诱惑。

这里,古朴的生活气息并没有被出让出去,和旧时的建筑相得益彰,比如:

下图“李氏宗祠”里的牌匾最近更新于2020年。古镇门口游人如织,祠堂却可被我独占。烈日之下,祠堂内却幽静阴翳,草木长青。

当地有六座“洗衣亭”。即使进入互联网时代的今天,仍有妇女在亭内洗衣。

和顺男人走夷方,于是在洗衣的石墩子上造了亭子,似乎想要用它来代替他们为自己的爱妻挡风遮雨。

而她们到现在还这样洗衣,可能也是在回应丈夫对自己的爱。

百岁牌坊附近,一个老太太就在家门口支一个铁炉子,碳火烧起,烤了饵块和时蔬过早。不知道这样的一日三餐,是不是她长寿的秘诀。

不管心甘情愿还是无可奈何,上至天子,下至官兵、百姓,都曾到过这个偏远的山区。这里的人即使穷途末路,但都向死而生地活过,活到香火不绝。

不断“出走”的和代代“留下”的,大概都有相同的理由——

有人归纳为“家”,有人归结为“爱”。

刘小姐的“离不开”应该也是类似的理由。

大概早在那碗打动她的大救驾之前,她就想好了。

离开自己一小会儿
看看这个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