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很难找到。
我在湖南卫视期间,跟踪过《爸爸去哪儿》的收视,用索福瑞的收视数据、结合节目内容、舆情反馈,给节目组提供播出效果的数据以及后续调整建议。当时的领导觉得我做的东西不够深,说我没有找到“现象级节目”的社会情绪。
他问我:为什么这个节目叫“爸爸去哪儿”?
我搞不懂,《爸爸去哪儿》里的明星爸爸们,不都在这吗?
他却意味深长地说:再好的演员,在自己孩子面前都会破防。
言下之意,“好爸爸”是演不出来的。
但你却可以一眼识别,谁在家里带孩子?
对很多人而言,妈妈在家里带孩子并不猎奇。
爸爸带孩子,才挑战常识。不管是他们对孩子手足无措的反应,还是“谁带孩子”的社会分工。
费孝通提过“乡土中国”里的根本矛盾是性别矛盾,这是由于旧时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的。干农活的男人们和带娃家务的女人们形成各自的话语场域,彼此井水不犯河水。
哪怕现在,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被现代社会的经济秩序取代,传统的宗族大家庭被更小更核心的三口之家、三代之家取代。
女性的生、育角色仍然不变。
我的女性朋友会分享为什么她不婚不育的原因,经常在群里发短视频,听她说起被劝退的内容:比如新生儿夜里哭闹急需哺乳、怎么都叫不醒的爸爸们,还有伸手要钱买奶粉反被质疑“怎么越来越贵”的全职妈妈们。
如果妈妈们想要闯一番事业,“用奶粉替代母乳喂养”是第一关,把亲生骨肉假手于人是第二关,“一孕傻三年”是第三关。
关关都有足够的论据,阻挠她们聚焦事业:比如,母乳喂养好;比如,自己带的才亲;比如,注意力不断被打断、睡眠不足、疲劳、身体发生重大变化还在调整中的状态……
更不消说居心叵测的人,用这些论据来绑架她们。
家还是要养的。
所以,不在家里的爸爸,负责任的应该在挣钱养家。
那么,爸爸们在上班吗?
“哦,我没在公司呢,在外面见客户。”
无数场所的排列组合,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还有不敢坐实的猜想,都是阻挠我们去找爸爸的屏障。
不回家当然还有外面的诱惑。
我有朋友,为了母婴用品折扣,在不同购物平台注册了多个账号,甚至为了测试哪样的折扣比例更多,分别注册了男性账号和女性账号。
她作为“男性用户”消费母婴用品后,会收到引诱在外过夜的有偿服务短信。她很愤愤地提到性的双重标准,男性以拈花惹草为荣,女性却需要表现对性的懵懂,仿佛纯洁才能站在道德高地。
还有,权力才是最好的春药。
职场里,上了位的爸爸们可以充分享受职场的话语权、那种驾驭更多人的“致命诱惑”。更不消说,很多家庭里,一家之主仍然是爸爸。
于是,哪里能找到爸爸,甚至成为很多妈妈和孩子问不出口的话。
一百多年前,《玩偶之家》里的娜拉即使出走,还是被鲁迅道破了无路可走:要么堕落,要么回家。因为那时,没有一个可以支撑女性体面立足、在职场打拼的社会结构。大多数离开家的女性,只能出卖自己的身体才能生存。
而现在,更多人的努力,让妈妈们出走的成本低了一些,爸爸们不回家的成本高了一些。
这里当然也有《爸爸去哪儿》的初衷。
除了话题流量,它想留住的,还有在家里和妻小一起看电视的爸爸们。
今日赞助:上谷SamCoos剃须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