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我只卖艺,不卖身

2024-09-25 18:21   北京  

今天,我收到一个MCN机构(‌Multi-Channel Network)邀请签约的邮件。

谈的条件不错,直到我要合约看细则,对方企业微信换成个人微信,这件事就开始吊诡。

大概是久病成良医。

第一个回合结束的时候,我已能分清什么是撩拨、什么是真心,什么连环计背后藏着“仙人跳”,什么盘会杀了我还要我帮人家点石成金。

虽然我社交媒体主打一个肤浅的人设,但可能很多人想不到,我日常工作就要过很多合同。

我指出合同里诸多货不对板的地方,对方说这只是通用模板。

而打动我的条件完全没有体现,他说微信聊天记录也有法律效力。

那我就不好意思地扪心自问:

“你为啥不用企业微信发来合约呢?”

后来,我收到了他通过平台发来的加入他们的邀请,选择接受或拒绝的条款,都是平台的条款:

“一切以我和他的协议为主”。

也就是说,我签了之后,他可以再更改收益分配方式,如果我不同意更改条件,他可以把我“雪藏”。

如果上述还都是无根据的猜测,那么婉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则是我又回望了一下本心:

我在这里玩自媒体,不过是卖弄一下手艺,但要我签卖身契,也还没有到那份上。

“卖艺不卖身”的核心是“能不绑定就不绑定”。

大概被伤过的人才知道,被惦记的时候才最香。

等到必须要绑定的时候,找一个可以自己选绳子、捆绑方式、松紧程度、任意姿势的地方,或坐或卧才更容易快活。

比如我考博,只参与了一所学校的考试,也是我现在念书的学校:泰国国立法政大学。

不是我没听说过菲律宾博士爆雷,引起整体东南亚博士被国内高校圈排挤歧视,很可能毕业即失业。

而是泰国法政的博士适合我。

首先,法政是我努努力也够得着的目标。

我当然也考虑过全球前50的名校,但我只是国内211本硕,不是985,更不是C9。

硕士期间成绩也只是中等偏上,GPA3.2/4.0,只拿过一次二等奖学金。

没有海外留学经历,雅思也不高。

申请博士离硕士毕业已经超过十年,最近几年发表的文章有一些,但都和学术无关。

我也试过套瓷港校top,要么被婉拒,要么无回复。

随着年纪越长,把名校作为梦想的代价也越来越高高到我开始怀疑这个想法的本质是不是一场梦?是来自自己的热爱,还是给其他人说的一个好听的故事而已?

而更现实的情况是,我没打算倾家荡产去读博,读完以后也不想要做很多很年牛马才能把老本儿赚回来。

我曾经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待过的那1个月,在网上搜了奖学金项目,读书不收学费,到了学校却发现,英语项目也需要德语基础。虽然德国人英语普及率高,但校园没有什么英语标识。而如果要转专业还得从本科读起。

我也被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鼓励过,真的特地去过纽约好多次,但每年至少50万的预算,且不说能不能考上,但一定需要动的是砸锅卖铁的决心。

且不谈能不能毕业、毕业后能不能找到工作,或者找到什么样的工作、需要多久时间把学费、生活费的投入赚回来……这些都可以把我分分钟逼到高血压。

我是2022年去读书的,往小了说,是不想再戴口罩。

往长远了说,如果非要把我绑在哪里,全球去过四十个国家,只有泰国无论从文化相似、饮食相似、生活成本等各个方面最适合我。

比如,国内老师们苦于调休,但泰国节假日不仅多,如果周四是节日,周末照常放假不仅不调休,周五也顺带着赠送了,一周四天都在带薪放假,不补课不调休,足以让一个高校老师的精神状态美丽。

绑定的松动程度,其实就是流动性。

流动性不是不工作,而是攒到有足够多的话语权后,可以选择自己舒适的工作方式。

比如,我可以不用打卡上班、也不影响产出和收入、更不会被领导肆意评判、无端指责。

我现在的满世界溜达,也是牛马久了换来的。

而社交媒体上售卖的“环球旅行”的标签,也正中伯恩哈德的下怀——

没有所谓的最理想的栖居地,“只有在需要离开和正在要去的地方之间,才是幸福的”。

被锁在办公位的打工人才能懂得,一周最好的时候可能只和周末的两天有关。

而那些拥有流动性生活方式的数字游民会由衷感叹一句:

日日都可以是好日。

原广告见小红书@Sam朱山

离开自己一小会儿
看看这个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