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传媒,除了讲台之下,互联网上也有我的田野。
5月7日,我在《我是真的丑》提过,想做一篇“十万加”。
5月24日,《人夫》目前阅读量14万。体验下来,“十万加”可以破除一些迷信:它和日更、字数、读者能百分百读懂、甚至和粉丝量都没有关系。
但和“人味”一定有关系。
粉丝量不重要,因为只是数字。
微信公众平台最重要的三个指标:曝光次数(是一个绝对值,内容发布后出现场景的次数,和平台推荐的力度有关)、阅读率(是一个比值,用“点击率”除以“曝光次数”,和你的标题、封面有关)、读后关注率(仍是一个比值,用“关注量”除以“阅读量”,看的是大家读完有多愿意关注你)。
这三个指标,和已经有的粉丝数量关系不大。比如我,哪怕粉丝量已经涨到8000,《快活》阅读量到现在都只有800。
而把粉丝当成具体的人,非常重要。
从已有的粉丝,看他们的性别、年纪、兴趣、区域,判断他们期待看的内容,来决定创作的灵感来源、词句节奏、内容调性走向等。
创作者可以用平台的三个指标,对应自身创作的三个指标:标题、封面、内容。
我做过这三者的排列组合,来试探流量,只有标题、封面、内容三要素形成合力才能屡试不爽。包括,标题是否能引起目标粉丝(不只是已经关注者)的兴趣,标题和封面的选择是否契合、内容是否能回应标题预期,切中社会情绪。在我看来,“十万加”首先要占齐了这三个。
当然也有“爽”的时候。
《基圈天菜》一文我开始体会到被骂。如果一个号因此尝到了流量,然后篇篇如法炮制,只会被人厌恶。
对“引导流量”而非“迎合流量”的理解,也是我对“怎么做人”的理解。
引导流量就不要打“安全牌”,要挑战自己,给关注者新的东西。
不出错的就不是人,带着犯错的勇气,才更有人味。
神仙是完美的,但神仙打架才好看,因为打起架的神仙,才有可能跌下神坛。
但不代表没有底线。
常有人留言:你都老师了,何必呢?
想起有人问我,怎么看“孔乙己的长衫”。
当时,他生活工作困顿。
我说,看你怎么定义它。
如果“长衫”是气节,是底线,那是不能脱的,就像我不会去拍一些视频。
但如果长衫是偶像负担,那我会毫不犹豫地脱下它,露出不多的健身痕迹和不多的腹肌。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当然我们也要理解,每个人的长衫不一样。
我脱下的,也许是别人紧紧拽着的。
而其他人可能脱下的,则是我会一直穿着的。
比如,我信什么,就去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