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误会。
在我眼里,英国有很多让人欲罢不能的地方——
比如莎士比亚、博物馆、书店和泰晤士河。
但在阴云密布之下,我兴味寡淡,只看得到“缩力”。
英国电影《年轻的维多利亚》(Young Victoria)中,阿尔伯特亲王即将迎娶表姐、前英女王维多利亚,打算离开德国去伦敦看她。
他的兄弟问他:
“你去伦敦是因为维多利亚吗?”
“不是因为维多利亚,难道是因为伦敦的天气吗?”
后来他们新婚燕尔,维多利亚只有三天时间蜜月,可伦敦一直在下雨。
阿尔伯特为难地说:
这三天会一直这样下雨吗?
对于一个血气方刚年轻气盛的男儿来说,
英国的太阳从头到尾包裹得严严实实,偶尔露出眼睛看你一眼,也带着不安和惊惶。
但到了秋日里淌着金的布里斯托,我才感受到了英国的张力。
从前,考不上牛剑的英国学生都一度定向派发到布里斯托大学。
不知道这里的风景是否助力了学校的吸引力。
我倒时差起得早。
决定在破晓前,从布大出发,拾级而上。
不多时,就到了克里夫顿吊桥(Clifton Suspension Bridge)。
该桥横跨埃文峡谷(Avon Gorge),连接对岸的李庄(Leigh Woods)。
行走在桥上,可以俯瞰蜿蜒流淌的雅芳河(Avon)。
攀到山顶的时候,我还未来得及领略大桥在晨曦中的美色,
一束阳光穿过云层,如黛的青山降下幕布。
远处暖色调的叶子徜徉在金色里,舞台自此在大桥四周铺开,
美得像英国画家Turner的油画,只是采用了360度的巨幕。
“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这是侠客濒死时,用发情来掩盖不久于人世的绝望。
他们想必孤独。
但凡有稳定的亲密关系,临终遗言也不该如此潦草露骨。
如果孤独到绝望时,会用对美的欲望掩盖哀伤,那么落在英国可能就是在克里夫顿吊桥告别人世。
不知道探访到这里的人,在纵身一跃之前,是否也曾暗暗希望通过这样的美色,激起自己对人世的留恋。
我只知道,在悬崖最险峻艳冠之处,出现了这块牌子。
它曾努力劝诫那些经历过至暗时刻的人们,试图作最后的挽留:
In this moment of darkness,
now that there is a way forward
(于人生至暗之时,前方终有出路)。
张力可能是解药,缓解绝望,平复孤独。
电影《年轻的维多利亚》里,女主登基前,因为母亲的操控,她一直内心孤独。
直到张力充沛的阿尔伯特亲王出现。
张力重要得就像太阳。
毕竟里尔克早在《秋日》就里戳穿了我们:
“谁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
谁此时孤独,便永远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