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健身十年了,一不是热爱,二不是有钱。
我关注了一堆健身博主,收藏他们的经验贴。
其后,不断推送过来的博主,携手逼着我喝下“自律才能自由”的鸡汤,以此形成“茧房”。
一套哑铃练全身。
我在某宝上斥巨资买了两套哑铃,分别安置在学校和家里。
除了出差在酒店健身,学校和家里是我肉体的炼狱。
经年累月后,经验贴里的套路已经成为我的条件反射。
我也已经可以一边健身,一边刷剧。
有限的脑容量装不下健身博主们的时候,反而发现自己更快乐了:
一份时间掰成两份来花,赚了爽剧的满足感,多巴胺也盆满钵满。
这十年,我一想到要去健身,并不是每次都内心愉悦。
但在快完成时,根据理论,我体内应该产生了多巴胺,揽镜自照也有满足感。
只是练伤后,这项催生多巴胺分泌的活动只能被迫中断。
所以要获得长足愉悦,就要把健身当成生活方式。
多巴胺才能持续分泌,永不停歇。
一个已经退休返聘的老教授分享给我他的愉悦公式:
可自由支配的时间 × 相对获得感
乘号意味着,这两个条件有一个是0,则愉悦也为0。
像他这样,不需要坐班,身体也还算硬朗,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充裕。
除了职场,他在家里也有一些话语权。
向晚辈提供信息判断的时候,他获得的是自己地位的确认感。
当然,还有我这样的、他偶然结识的学生,是他家庭、职场之外的第三类场域。
如果这个公式成立,那我们出身的“茧房”并不会决定我们快乐与否、如何快乐。
因为它讨论的都是我们个人所处的微观环境: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办公室。
就像我的赛博健身茧房,这些都是我们可以选择去构筑的“茧房”。
比如我这样的小镇做题家也有富二代同学。
学习的重要性,会让我可以选择性忽视他们的家财万贯。
所以,考试分数高一些的时候,我也会有一些相对获得感——
至少我还不是一无是处。
但是,相对获得感也不一定完全是正向获得。
和比我成绩好的同学朝夕相处,也是快乐的事。
就像那些比我练得好的健身博主一样,他们可能激起我的斗志。
在这个健身“茧房”里,我和其他博主不是竞争关系。
比不过他们,不影响我生存,所以,我有不把健身当回事的自由。
而我成绩比不过其他人,并不影响我毕业与否,所以我也有不把考试成绩当作攸关性命的自由。
所以,快乐到最后,最大的前提是自由:
你有选择去超越,或者也可以躺平。
我自己构筑的赛博健身茧房,并不能囚缚住我的生命。
于是,相比“自律让人自由”,我现在更相信:
有选择不去自律的自由,才更可能真正拥有自由。
那种不只是时间上的自由,而是心灵上的自由,才能让我们愉悦。
这是我对老教授公式的第二个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