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博的人为什么看上去更年轻?因为被虐成了孙子

2024-11-07 15:09   云南  

读博让人年轻也没错,因为逼得人可以回炉再造。

在世人赶着想办法年轻的时候,我等已经涅槃。

拿我来说吧。

我校博士学制是3.5年。

我现在已经进入博三的第4个月,而我的正式研究还没开始。

翻开私信,总有热心网友想要教我做人:

“你看你整天游山玩水,你活该吧你!”

Wait wait,先别急着骂我。

是SAM,不是M。

从考博开始,我第一次递交了研究计划,然后收到了我校博士的录取通知单。

你以为你研究计划通过了就可以开始正式研究了?No No No!

博一结束时的“博士资格考试”,我连续一个月每天熬到早上5点,我和我的研究计划第二次被学术委员会拷打。

你以为通过“博士资格考试”,成为“博士候选人”就可以开始正式研究了?No No No!

博二下学期我进行了“预研究”(pilot study),博二答辩,学术委员会的阵仗大了一圈,我以一对多的答辩过程时长逼近3小时。

终于顺利到了博三,实验开始前,收到我校“伦理委员会”的通知。

按照他们的要求,我补材料补了快两个月。

你以为补齐材料我终于可以开始正式研究了吗?No No No!

伦理委员会现在才开始审核,周期两个月。

等我博三进入下学期,通过了,我才可以开始我的研究。

没通过的话……是不可能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我们几个在读博士经常在一起抱头痛哭交流心得。

最喜欢的环节是找心理安慰,其目的是:

说点比你更惨的,让你觉得自己没有那么惨。

其中一个说,他的师兄,今年8月,导师最后修改后都准备去答辩了,9月导师又把他叫过去,要“些微”“调整”一下。

有些哭笑不得之所以难以承受,就是先让你笑,再让你哭。

他导就这么笑盈盈地举重若轻,四两拨千斤。

所谓“微”指的是全文的95%

我们笑了,他却哭了

当事人是他师兄。他们同一个导师。

现在,他师兄一个字没改,告了假直接去旅游去了。

说我整天游山玩水的朋友,请参考一下这个故事。

然后再来细思极恐忖度一下我为什么踏遍了全球四十个国家。

再具体说一些让我不开心的,好让你们更开心一下。

我的导师在指导我的时候,偶尔会叹气:

你要努力啊,你读的可是Ph.D啊”。

博士学位有有两种:

一种是专业学位 (Professional Degree) ,比如教育博士Ed.D (Doctor of Education),法学博士JD(Juris Doctor),医学博士MD(Doctor of Medicine)等。

另一种是学术学位 (Academic Degree),比如我读的博士Ph.D(Doctor of Philosophy)是哲学博士。

于是我总是逼着自己,尝试解决我和我导师之间的哲学困境。

你看,我导师是个好人,只是不会说中文。

而我作为一个大龄留学生,三十岁之前都还是哑巴英语,读英文比中文慢。

为了能看得完他给我成本成册的文献,我都先借助翻译软件。

然后发现我导对我的“对牛弹琴”,其实是一个英语母语者对借助人工智能的外国学生的、对AI谈勤——

比如,我博士论文引用的理论来自一个英国学者。

在他的理论模型里,“agent”被软件翻译成“中介”,“domain”被翻译成“范围”。

我越读越读不懂。

直到读了布尔迪厄我才知道,“agent”其实应理解成带有实践意义的“行动者”,读了乔姆斯基我才能理解“domain”关涉“认知”。

在这个困境里,我悟到的哲学命题,通过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倒推,人工智能到底可以多人工,引出“人是个啥”。

嗯,我是个人,得先考虑好好活下去。

我辈小镇做题家,曾经对着“是非题”中“唯心主义”的价值判断,只能选“错”,我们才是对的。

但经历那么多煎熬之后,如果这个世界的变化发展完全不以我的意志为转移,难免灰心丧气,意志沉沦,活不下去。

网上有个“读博之后最大的收获”的讨论,最高赞的评论是:

读博之后才发现,这个世界不过是个草台班子。

所以,放过自己吧,牛马朋友们。

都活不下去了,不如不顾一切,先去看看更大的世界。

像我一样,顺带当个旅行博主。

多攒点贴补学费,以应对未来的学不废。

不管质不质疑草台班子,能不能理解草台班子,想不想成为草台班子。

还是,先做个人。

离开自己一小会儿
看看这个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