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子茵
浙江工商大学 硕士研究生,文物博物馆员
1
研究缘起
改革开放40余年,中国旅游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取得了重大成就。行业实践为理论研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促进了中国旅游研究的迅速发展,呈现出“后来居上”的赶超态势,在40余年的发展中,旅游学者一直致力于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也形成了一些原创性的成果。其中张凌云老师提出的“非惯常环境理论”就是旅游学界普遍认可的重要理论之一,该理论为理解“旅游”发生的地方提供了学理解释。
基于“非惯常环境理论”在旅游学科建设中的独特地位,团队自2017年起持续对该理论进行了探索,先后在《旅游学刊》、Journal of DestinationManagement&Marketing、Journal of Hospitality & Tourism Research等期刊发表了多篇论文,形成了一定的思考。但2019年的新冠疫情滞碍了远途旅行,人们在常住地周边的休闲游览活动增多,出现了宅度假、城市漫步、周边游、短途游甚至本地游为代表的邻近旅游。在此背景之下,原有理论与现实之间产生了逻辑矛盾。到底是现实在编新词,打造概念,将不该纳入旅游范畴的活动,错误冠以了“旅游之名”;还是理论的解释力不足,对于新现象、新问题无法纳入理论假说?针对这一理论与现实的逻辑矛盾,团队产生了一探究竟的念头,并通过多次探讨形成了论文的框架。
2
研究过程、方法及结论
基于上述的学理阐释,文章引入了“离家感”的概念展开实证研究。由于旅游被认为是一项“离家-回家”的活动,因此,团队在前期成果中提出:离家感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游客进入非(偏)惯常环境,生成了旅游状态。因此,文章调查了本地游客是否会产生离家感、游客到访频次是否会影响离家感的形成,还将非(偏)惯常环境解构为异质空间、差异文化和旅游活动内容等3个构成维度,检验其对本地游客离家感产生的影响,并考察了成长型思维在其中的调节作用。
重要文献3
重要文献4
重要文献5
重要文献6
通过对到访西湖风景名胜区游客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本地居民在进入不常涉足的居住地“旅游化空间”时也会产生离家感,也就是说会产生进入非(偏)惯常环境的认知。具备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本地居民由于更能接受行动、思维和身份的转换,这一感受更为强烈。
3
研究启示
研究结论的得出并非该文的终点。在写完结论后,始终有一种言犹未尽之感,因此又加入了三点拓展性的讨论:一是探讨了异地性与非惯常环境的关系;二是探讨了旅游与“旅”和“游”的关系;三是非惯常环境认知和“在旅游”感知之间的关系。主要核心观点有非惯常环境与异地性之间具有差异性;非惯常环境可能与地理位移关联性不强;旅游并非天然捆绑,或许可以分解为“旅”和“游”;进入非惯常环境并不必然感觉在旅游。这样的讨论从理论上来说是对非惯常环境理论和邻近旅游的有益探索,在实践上即是为旅游学科和专业建设坚实理论之基,也有助于更好地统一旅游者、旅游业和旅游主管部门对“旅游活动”的统一认识,为规划、统计、营销等实践活动提供指导。
4
致谢
文章能顺利被接收发表由衷感谢《旅游学刊》给予的学术分享机会;感谢审稿专家们无私地奉献和建设性的意见;感谢编辑们认真细致的校对;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对本文的支持。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人文社科类)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权威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欢迎转载,转载请联系《旅游学刊》编辑部授权
(lyxkw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