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刊》|2025年第1期目录及电子刊

文摘   2025-01-18 08:02   北京  

(点击图片阅读电子刊)


   中国旅游发展笔谈

文旅深度融合视角下文物活化利用与管理创新
主持人:孙业红


凌   明

文旅融合发展视角下的文物价值阐释与活化利用


郭京宁

以文物活化利用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的北京实践


闵庆文 孙业红 张秀侠

对乡村文物活化利用的几点思考


张宝秀

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文物活化利用与管理创新


张朝枝

以文物推动文明对话的议题与路径



   摘要导读

1. 吸引资产权的属性、结构与实践路径 HOT
左   冰

摘要:文章突破西方主流理论关于财产属性的公/私二元分野,基于吸引资产的集合性、协同性和价值弱可分割性的特征,论证了吸引资产的“俱乐部”产品性质,阐明了吸引资产权作为用益物权的共有产权属性。文章进而结合乡村旅游发展背景,在区分吸引资产系统和吸引资产单元的基础上,刻画出公权性与私权性吸引资产的结构性嵌套关系,并提出了管理跨边界、跨尺度吸引资产系统的原则性方法。文章建议基于中央深化农村土地改革的“三权分置”精神,构建“吸引资产权(集体地权)+(成员)不动产股权+(个体)不动产经营收益”的权利结构体系,推进农村“三变”改革。这一方案不仅能够最大程度地坚持集体土地所有制本质,妥善平衡公私关系,实现维护人民福祉与保障财产权利的有效结合,亦可为国家在文化和旅游相关的商业和经济领域创造出新的资本形式。文章丰富了公共资源管理理论,从发展旅游的角度提供了对土地以及地上物的价值的新认识和对其权益属性的新理解,为基于中国独特的土地所有权制度创新吸引资产权的实践形式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旅吸引资产权;用益物权;俱乐部产品;集体土地所有制;嵌套产权;三权分置


2. 游不离家?非惯常环境理论下的邻近游探析 HOT
‍‍‍
高子茵 管婧婧
摘要:随着各类短途旅游模式的兴起,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了邻近旅游的概念,认为居住地及其周边地区亦可成为居民的游览地,拓展了“旅游”的空间和内涵边界。但亦有学者认为,邻近旅游有悖于旅游定义中的异地性假设,挑战了学科共识,易造成理论混淆。针对上述相悖观点,该文以非惯常环境理论为基础,从到访率、空间认知和身份转换的角度,在学理上辨析了地理位移缺省能否生成“旅游”,进而以离家感为“在旅游”的替代变量,实证检验到访频率、空间构成(异质空间、差异文化、旅游活动内容)和思维模式对离家感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本地居民在进入不常涉足的居住地“旅游化空间”时也会产生离家感,即产生进入非(偏)惯常环境的认知。具备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本地居民由于更能接受行动、思维和身份的转换,这一感受更为强烈。研究不仅在理论上回应了邻近旅游的概念合法性,解析了在居住地何以产生旅游体验的影响因素,也衍生探讨了异地性与非惯常环境、旅游与“旅”和“游”,以及非惯常环境认知与“在旅游”感知之间的关系,并给出了探究这一学理问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邻近(旅)游;离家感;异质空间;差异文化;旅游活动内容;成长型思维模式



3. 环城游憩带疗愈性对游憩者感知健康效益的影响研究 HOT
党   宁 代   希 丁春彬 吴必虎
摘要:健康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游憩与健康关系密切。文章从健康地理学视角出发,通过剖析环城游憩带的资源现状与环境特质提出,环城游憩带具有疗愈性。基于网络文本数据的定性研究发现,环城游憩带的疗愈性由4个属性及12 个副范畴构成,是自然属性、建成属性、社会属性、象征属性四维属性整体交互、凝结而形成的环境特质,疗愈性价值生成于人地关系的互动中。进一步地,研究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环城游憩带疗愈性的四维属性对游憩者感知健康效益的作用机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环城游憩带的自然、建成和社会属性显著正向影响游憩者感知健康效益;2)恢复性体验对环城游憩带的疗愈性属性与游憩者健康效益感知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具体而言,远离感、魅力性体验在自然属性、建成属性与感知健康效益间起中介作用;延展性体验在自然、建成、社会和象征属性4 个维度与感知健康效益间均存在中介作用;兼容性体验在建成属性、象征属性与感知健康效益间起中介作用。该研究为环城游憩带环境与游憩者健康的互动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切入点,为提高国民健康水平、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环城游憩带;疗愈性;感知健康效益;恢复性体验


4. 旅游者行为再分析:一个厚文化和薄文化的理论视角 ——以广东省新兴县六祖镇为例
于   佳 朱怡帆 孙九霞
摘要:旅游者行为中,既存在基于行为相似性的薄文化倾向,也存在基于文化差异性的厚文化倾向。探究旅游者行为相似性与文化差异性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采借政治文化领域的厚文化和薄文化理论,文章提出厚文化和薄文化旅游范畴。厚文化旅游普遍受游客行为背后的传统文化影响,薄文化旅游则是当代社会建构的结果。以广东省新兴县六祖镇为案例地,采用混合研究方法,探讨旅游情境下不同文化倾向对旅游者行为和体验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作为一种文化观看方式,厚文化和薄文化在游客的观念、心理和行为等维度上具有不同表现。匹配游客厚文化倾向的祈福文化体现为全国和地区两个维度,包括全国普遍性的、历史久远的求神保佑文化和区域性(岭南)的共享迷思。相应地,旅游动机也划分为两种,一种深受传统的、共享的文化观念影响,另一种偏向普遍的心理动机,如生理满足、感官体验等。其次,厚文化旅游和薄文化旅游交织共存,游客在追求厚文化旅游的同时,也追求薄文化旅游。游客所实行的厚文化和薄文化旅游实践,反映出旅游目的地厚文化和薄文化旅游产品的组合关系。造成六祖镇旅游发展困境的主要原因为,与游客薄文化倾向对应的旅游产品不具有卓越性,而对应游客厚文化倾向的寺庙文化在旅游商品化方面出现阻碍。
关键词:旅游者行为;厚文化;薄文化;厚文化旅游;薄文化旅游


5. 城市文旅热的地方性重构与文化阐释 HOT
温   欣
摘要:以淄博、哈尔滨等为代表的地方文旅热展现了地方性制度化重构的可能。地方性的制度化改造是应对社会快速流动性下地方公共生活的异化、个体生活的复制和数字技术的殖民的集体行动。“进淄赶烤”和“讨好型滨格”并非仅是网络传播下意外爆火的偶然经济现象,更是基于地方性再造的共同信念下的社会文化行动。重拾具身性的地方休闲、再造仪式化的地方性生活和恢复情感化的地方性互动是地方接住流量的关键,展现了地方自主性在数字社会的崛起。地方自主性是生产性、社会性和情感性的,其本质是地方文化的社会重构。地方性的制度重构不但没有导致地方间的分离,反而使地方走向中心并实现融合,在文化旅游的个体化流动中生成了社会整合的能力。
关键词:城市文旅热;地方性的制度重构;地方自主性


6. 从陶瓷生产中心到文化创意旅游地 ——知识视角下的景德镇传统手工艺当代复兴与创新
钟迪茜 卢   颖 罗秋菊
摘要:保护和发展是我国非遗传承的重要维度,如何在传承性保护的基础上走向创新性发展仍待探索。景德镇以手工制瓷闻名于世,明清时期曾创造世界陶瓷工艺巅峰,后因守旧而陷入沉寂。然而,当今的景德镇从陶瓷生产中心转向文化创意旅游地,实现了手工制瓷从复兴到创新的飞跃。手工制瓷是一种地方性知识,文章以知识视角切入,结合39人次访谈与二手资料,解析景德镇手工制瓷的当代复兴与创新过程。研究发现,20 世纪90 年代的仿古瓷热潮推动了地方性知识复现,随后大众旅游发展促进了地方性知识外化。但这一阶段手工制瓷停留于古法制瓷的传承,知识生产局限在地方性知识的内循环。直至2000 年,“学院派”艺术家的到来为景德镇注入现代艺术理论和创新理念,构建了地方性知识与外部知识交织碰撞的知识生产外循环。如今,景德镇形成了浓厚的地方艺术创新氛围(即本地蜂鸣),激活了本土创新意识,引发了地方性知识重构。知识内外双循环机制推动景德镇手工制瓷从本土工匠主导的工艺复兴,走向多方参与凸显艺术创作的创新性发展。文章为具有传统手工艺资源的旅游地转型发展文化创意旅游梳理了典型案例,凝练了传统手工艺的创新机理,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创新性发展;地方性知识;文化创意;景德镇


7. 破解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运营之困 ——基于演化博弈的视角
邓   宁 张玉洁 朱志胜 车琳琳

摘要:近年来,各地建立的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却又不同程度地面临建设后运营效率低下、运营难以为继的困局。文章从平台利益相关者出发,基于演化博弈的视角,构建并解析了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系统中政府平台-互联网平台、政府平台-旅游企业、政府平台-游客3 组演化博弈动态模型,随后通过系统仿真讨论了收益让渡系数、政企合作降低成本、政府扶持力度、政府可得政绩声誉和平台使用价值5 个关键收益参数对各方演化博弈行为的影响。研究对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内利益相关者间的复杂关系辨析、平台经营策略制定和运营能力提升,以及促进线上旅游信息服务领域中政府与市场的良性互动均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运营困境;利益相关者;演化博弈;系统仿真



8. 乐在忙中?老年旅游志愿者的幸福感研究 ——基于混合研究方法

吕   婷 李师娜 何   莽 刘怡欣 张镨月

摘要:文章以批判老年学为指导,打破以往将老年人作为弱势受助者的固化思维,聚焦中国老年旅游志愿者,通过访谈与皮电心理生理测量法,分别从长期和瞬时两方面研究其幸福感的构成维度与生成机制。1)老年旅游志愿者长期幸福感经主观意识加工,由社会价值感、社会接纳感、自我接纳感等8 个维度构成,分为动机预设-行为实施-结果生成3个阶段。在动机预设阶段,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引导退休者生成的道德预设成为动机形成的核心推动要素,将旅游志愿活动视为符合道德规范并获得幸福感的行为。因此,退休者实施旅游志愿行为能够打破退休无用感、生活空虚等负面体验,进而生成符合道德预设的幸福感,呈现出“德”“福”一致的特点。2)瞬时幸福感核心维度为高频次的积极情绪体验,本质上是一种情绪幸福感,主要由活动中“游客认可”和“志友交流”两类事件诱发。文章弥补了幸福感研究时间效应的单一性,有利于推动社会建构公平多元的老年社会参与体系。

关键词:旅游志愿者;老年人;幸福感;批判老年学




9. 福者,备也:旅游准备对旅游前幸福感的作用机制研究

唐彬礼 粟路军 杨小杰

摘要:旅游者在出游前开展准备活动是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的现象,但相关学术研究还比较缺乏,尤其是对旅游准备的后效影响知之甚少。《礼记》有云:“福者,备也”。旅游准备能否提升旅游前幸福感、其具体的作用路径和影响边界是什么都有待相应的学术探索。文章立足旅游前阶段,着眼于旅游者开展准备活动的现实场景,聚焦旅游准备(充分vs. 一般)对旅游前幸福感的作用机制这一科学问题展开研究。两个问卷调查和两个情景实验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充分(vs.一般)的旅游准备能够激发更高的旅游前幸福感和旅游者期待;且旅游者期待中介旅游准备对旅游前幸福感的影响;而旅游目的地可达性(较高vs. 较低)会对旅游准备的后效产生调节作用,较低(vs. 较高)的旅游目的地可达性能够强化旅游准备对旅游者期待及旅游前幸福感的影响。文章较为深入地阐释了旅游准备作用于旅游前幸福感的理论逻辑、作用路径、影响边界等基础问题,夯实了旅游准备促进旅游前幸福感的理论内涵,为切实提升旅游前幸福感提供了理论指引,对完善旅游者幸福感理论体系、拓展旅游的幸福感功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旅游准备;旅游者期待;旅游前幸福感;旅游目的地可达性


10. 旅游经济、人力资本补偿与地区增长
魏   翔 胡典成
摘要:旅游经济正在成为中国提振内需和发展地区经济的重要抓手,但有关旅游发展能否实质性促进地区经济长期增长尚未有定论。为此,文章将旅游经济解构为以旅游消费为特征的旅游出行行为(如出境旅游)和以获取收入为目的的旅游接待行为(如入境旅游)。通过神经网络Sigmoid 函数模拟旅游出行行为的发展效应,构建内生旅游增长模型。研究证明,旅游接待行为对地区增长具有显著的收入提升作用,但是这种作用仅具有短期的水平效应,旅游发展能否对地区增长产生长期的实际作用取决于旅游出行行为(本地人外出进行旅游消费)对人力资本的补偿性提升作用。继而,利用1995—2019 年世界上主要国家的跨国面板数据使上述预测得以证实。该研究重新展现了旅游活动内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结构差异,揭示了外出旅游所带来的参与者非认知能力提升对地区经济增长的长期作用,拓宽了文旅融合的经济学文献,为建设旅游强国、促进经济发展、撬动宏观消费提供了可选政策参考。
关键词:旅游经济;人力资本;长期增长;非认知能力;旅游出行行为




   相关阅读


《旅游学刊》|2024年第11期目录及电子刊
旅游学刊2024年第12期目录及电子刊


   订阅入口

(点击图片订阅本刊)


HOT=封面文章
本期责编 | 吴巧红
责任校对 | 宋志伟
技术编辑 | 刘凤敏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



旅游学刊
服务读者和作者,关注中国旅游研究的前沿问题,分享旅游研究的最新成果,引领中国旅游学术研究的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