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谈 | 吴志才,吴星南:数字赋能粤港澳大湾区文旅融合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研究

文摘   旅游   2024-12-20 08:02   北京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数字经济作为重组要素资源、重塑经济结构、重构经济格局的全新经济形态,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文旅产业是大湾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资源种类丰富但价值发挥未凸显、要素投入充分但配置效率较乏力、消费力水平提升但新质生产力价值创造较有限、市场主体活力迸发但体制机制创新有障碍等现实制约。粤港澳大湾区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需要以数字技术优化文旅产业实践和经济结构,构建数字赋能的文旅融合创新生态系统,推动虚拟与实体交互、供给与需求匹配、运营与治理同步,提升大湾区文旅融合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一、理论逻辑:粤港澳大湾区数字赋能的文旅融合创新生态系统

粤港澳大湾区是典型的湾区经济聚集区,具有经济高度开放、资源高效配置、要素高度集聚、联系网络高度发达等特征,为大湾区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创新、开放和充满活力的外部环境。大湾区的文旅融合发展既面临资源空间配置不均、要素融合不强、业态创新不足等挑战,也面临数字时代兴起、行业发展变革、消费需求升级的机遇。因此,需要坚持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整体思维,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数字赋能的文旅融合创新生态系统,充分释放大湾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红利。

1. 生态系统视角下数字赋能大湾区文旅融合的基本逻辑

生态系统观为理解产业发展提供了生态学的有机和整体视角。生态系统具有有机体的生物学特征,既具有能够发展、成熟和演化的自组织系统,也能够与外界的他组织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传递,有助于深刻理解组织需求与系统目标、静态结构与动态演化、简单产业与复杂集群等的内在张力与辩证关系。本文认为,数字赋能粤港澳大湾区文旅融合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遵循了“一个系统观、两个逻辑链、一个落脚点”的“121”发展模式,是在生态系统观的引导下,将文化和旅游产业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剖析数字经济是如何通过要素衔接逻辑和价值交换逻辑赋能文旅产业生态系统,并在此基础上作为要素融入文旅产业生态体系,最终推动大湾区数字文旅整体生态构建目标的过程。

2. 粤港澳大湾区数字赋能文旅融合创新生态系统构建

本文综合了生态系统的多层次、动态性和互动性的特征,从生态系统的构成、功能和系统内主要关系的相互作用出发,将粤港澳大湾区数字赋能文旅融合创新生态系统划分为“数字×实体”创新系统、“供给-需求”价值系统和“运营+治理”监测系统3 个部分,以考察数字赋能的核心切入点和整体生态呈现。

“数字×实体”创新系统是该创新生态系统的基础圈层,它反映的是数字经济与文旅产业中实体经济的基础要素的深度融合,属于创新子系统。“供给-需求”价值系统是该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圈层,它反映的是如何通过数字赋能的过程,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供给侧的迭代中生成全新价值的过程,属于价值子系统。“运营+治理”监测系统是该创新生态系统的环境圈层,它构成数字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要素和生态环境,属于监测子系统。

二、创新子系统:数字虚拟侧与产业实体侧的交互

创新子系统能够有效认识数字虚拟侧和产业实体侧的交互过程,也即数字经济如何通过数据(各类数据要素及其产品)和数字化基础设施(包括智能算法、算力平台、数字化媒体等)这两大核心内容,加速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进程,实现数字赋能实体经济倍增的乘数效应。

1. 依托数据要素推动大湾区数字文旅产业化进程

信息或数据、服务、货物等数据要素及其产品能够协助产业链的纵横扩展,重构大湾区数字文旅产业链的基本形态和整体运作机制。依托“数字湾区”“港澳数据特区”建设和“投资广东”平台,推动构建囊括政府端、企业端和用户端的粤港澳大湾区数字文旅产业大数据库,整合三地在数字文旅产业发展中的核心定位、主要优势、“独角兽”企业等信息,推动文旅产业链供需双方的资源互通、服务融合、项目对接等,实现数据要素在大湾区空间内的横向共享。依托大湾区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方面的优势,发挥香港国际航运中心的功能,拓展邮轮旅游消费空间;做优做精做强澳门综合旅游休闲产业的数字融合,将VR(virtual reality)、AR(augmented reality)、MR(mixed reality)、XR(extended reality)等技术和硬件设备的应用场景拓展到酒店、别墅等私密空间,景区景点等半开放空间和街道、海滨长廊等公共空间,提升游客体验,打造“夜间+科技”型表演经济;发挥珠三角在交通和装备制造行业的科技优势、产业链优势和人才优势,探索无人驾驶、低空飞行特色数字文旅产品和服务,综合实现大湾区数字文旅产业链的纵向延伸。

2. 依托数字化基础设施推动大湾区文旅产业数字化创新

数字化基础设施能够确保数字经济运行和发展,倒逼大湾区文旅产业推进全链条数字化进程,推动大湾区文旅产业的结构升级甚至迭代。智能算法优化能够提升信息计算效率,探索推出依托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深圳中心,鹏城“云脑”、珠海横琴先进智能计算平台和东莞大科学智能计算平台的原创算法的文旅场景化产品,对接“开放广东”、香港“资料一线通”等平台,对大湾区文旅产业所涉及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以构建用户画像,挖掘旅游者潜在需求与新兴细分市场,塑造文旅产业数字化创新的基础。算力资源的建设能够促进大湾区文旅产业的数字化创新,整合广州数据交易所现有平台基础,构建大湾区算力资源共享发布平台,通过算力资源的统一调度,推动算力赋能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拓展大湾区特色文旅业态的场景、服务创新和智能产品制造。数字化媒体的引介能够创新使用以文旅资源为代表的生产资料,重构文旅产业面向的对象群体、资源分配,依托香港和澳门两大国际交流窗口,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家形象。

三、价值子系统: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匹配

价值子系统从全时空、全链条和全要素3个方面,发挥数字经济对文化和旅游产业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积极影响,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的供需价值在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次的匹配。

1. 全时空协同促进大湾区文旅资源布局与区域协同需求的时空匹配

在宏观时空层面,数字经济通过全时空协同,缓解文旅资源的时间限制和空间分布不均的影响,匹配大湾区区域协同需求。在时间维度,虚拟旅游技术可以弥补在气候和季节等影响下特定文旅资源闲置的问题,将虚拟旅游技术应用于大湾区文化遗产旅游、滨海旅游、主题乐园、邮轮游艇旅游等文旅场景,打造补充性旅游消费场景和体验机会,推动基于数字化媒介的地方营造。在空间维度,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广州南沙保税港区、广深港高铁等基础设施为推动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提供了交通支撑,能够从价值维度推动大湾区旅游市场和旅游资源的区域重组,探索旅游发展方式的新模式。

2. 全链条优化促进大湾区文旅产业结构与市场消费需求的价值匹配

在中观产业层面,数字经济通过全链条优化,调整大湾区现有的文旅产业结构,匹配文旅市场消费需求。在生产环节,借助数字技术的无界性,推动大湾区面向国际、三地、九市的生产要素跨界融合和产业虚拟集群转型,确定产业链不同环节的核心企业和辅助企业,形成价值创造的范围经济。在传播环节,在多媒体平台矩阵组织粤港澳三地的国际文旅体育赛事、专题文旅消费活动等话题度高的文旅营销和传播,推动旅游消费者转变为内容生产者,推动产消者的角色转化,推动价值共创。在消费环节,数字技术的引入提升了大湾区文旅消费的形态、方式、群体,倒逼文旅产业在要素投入、产品和服务体系、时空体系、融合载体等的变化。

3. 全要素整合促进大湾区文旅技术组合与消费者体验需求的场景匹配

在微观个体层面,数字经济通过全要素整合,搭建基于数字要素、技术和基础设施的文旅技术组合,重塑各类消费场景,满足旅游者的体验需求。一方面,数字经济的全要素整合能够充分发挥港澳在科技、金融、服务、教育、文化和艺术等创新型、知识型、技术型人才在数字文旅产品创新创意中的参与,实现大湾区数字文旅人才生态圈的构建。另一方面,数据要素与劳动要素的整合能够优化大湾区文旅产业的人力资本和劳动分工,针对游客对一般科技便捷服务的需求,开发“湾事通”小程序、湾区跨境通、粤港澳大湾区跨界车辆信息管理综合服务平台等泛公共服务平台,方便游客跨境生活和服务,针对游客对旅游增值服务的需求,依据游客数字画像提供一对一人工服务,推动旅游服务的个性化、专业化、定制化。与资本要素的整合能够推动大湾区文旅产业探索轻资产投入的发展模式,如澳门可以在现有综合旅游业设施的基础上探索建设文旅元宇宙,增进游客的沉浸式体验。与知识要素的整合能够推动大湾区的多元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构建基于数字场景的文化、娱乐、体育、休闲等多种旅游消费模式。

四、监测子系统:运营侧与治理侧的同步

监测子系统是打通创新子系统和价值子系统与整体生态系统信息、能量交换的关键子系统,它强调充分发挥数字化治理的有效性,推动治理侧从赋能效果和赋能标准两个方面与运营侧的产业实践同步,实现整体生态系统通过熵减过程达到有序的目标。

1. 产业实践与政策效应评估同步

数字技术的即时性为大湾区文旅产业实践的效果和数字政策实施评估的同步提供了可能性。构建大湾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政策评估体系,整合府际间、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数据,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结合前期、中期和后期3个阶段,对文旅产业数字化和数字文旅产业化效果进行综合评估,判断数字化的相关政策是否切实促进了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2. 企业经营与公共政策监管同步

数字技术的共享性为大湾区文旅企业经营行为、行政监管手段和公共服务效能的同步提供了基础。基于《南沙方案》布局IPv6技术,创新“法律+管理+技术”的文旅数据跨境流通方案,打造大湾区数字文旅产业的数据流通审计平台,推动文旅产业的信息工程建设和监管信息空间创建。根据文化和旅游产业链条的构成,依托南沙全球溯源中心探索全链条价值服务体系建设,制定数据确权、维权、用权一体化的数字治理服务,构建大湾区文旅产业资源、要素、产品和服务的定价和流动交易的系统性标准,开展整合数字经济和文化旅游产业的综合性、系统性监管。



作者简介吴志才,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系主任、教授、数字乡村与文旅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主任、广州城乡融合发展研究院院长;吴星南,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博士研究生。

引用本文

吴志才,吴星南. 数字赋能粤港澳大湾区文旅融合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研究[J]. 旅游学刊, 2024, 39(12): 12-14.



责任编辑 || 吴巧红 
责任校对 || 宋志伟
技术编辑 || 毛秋琳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
图片来源 || Pixabay


欢迎转载,转载请联系《旅游学刊》编辑部授权

(lyxkwx@163.com)

旅游学刊
服务读者和作者,关注中国旅游研究的前沿问题,分享旅游研究的最新成果,引领中国旅游学术研究的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