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谈 | 凌 明:文旅融合发展视角下的文物价值阐释与活化利用

文摘   旅游   2025-01-22 08:03   北京  



一、世界文化遗产价值阐释、活化利用与可持续旅游理念
全球范围内很多杰出的文物古迹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科学阐释展示和有效传播利用的理念和明确要求,是文物价值阐释与活化利用的世界先进理念和国际标准。《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2023)指出,公众参与是遗产价值传播的条件,其第119条写到:“支持对更大范围的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促进和鼓励所在社区公众和所有利益相关方的有效、包容性强和公正的参与,作为遗产可持续保护、保存、管理、展示的必要条件。”
要实现有效的公众参与,推动世界文化遗产价值的保护与传播,开展文化遗产旅游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其中,文物旅游往往是最精彩最具吸引力的部分。2012年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正式通过了《世界遗产与可持续旅游项目》。该项目强调:“世界遗产地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它们可以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也作为公共物品为公众传递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4年发布《世界遗产可持续旅游工作手册》,指导世界遗产管理者,使其积极主动管理世界遗产地的旅游行业。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设立“阐释展示科学委员会”和“文化旅游科学委员会”,并发布《文化遗产地阐释与展示宪章》(2008)、《文化遗产旅游国际宪章》(2022),推动遗产旅游的研究与项目实施。

我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可持续旅游项目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将《世界遗产可持续旅游工作手册》翻译为中文,推动可持续旅游理念在国内的引入和传播。如今,文化和旅游高度融合,“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理念深入人心,国家文物局推荐的一系列文物游径则让文物和旅游深度融合。我国文旅融合的实践,与世界文化遗产可持续旅游的要求契合,通过文物和旅游的结合,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世界文化遗产阐释与利用之路。

二、文物价值阐释与活化利用原则

文物价值阐释与活化利用宜采用或借鉴世界文化遗产操作规范,应遵循价值引领、专业依托、以人为本、多方协同等原则,最大程度将文物价值展示给公众,将遗产故事融入参观者的体验之中。

一是坚持价值引领,以文物价值阐释为核心开展保护与利用。世界文化遗产价值是其享有世界遗产身份的核心,文物的地位也主要取决于其价值,因此,文物旅游项目应以价值阐释为出发点。比如,良渚古城遗址通过展示说明牌对各组成遗址的分布情况、考古研究情况进行详细说明,构建“遗址博物馆+遗址现场展示”的价值阐释系统,形成良渚博物院和3个遗址公园的“1+3”展示体系。同时,以环境打底、绿植标识、遗址揭露展示、模拟复原、小品雕塑、3D打印、标识标牌及良渚古城数智体验馆、AR智能导览眼镜等多种阐释和数智手段以及各类公众体验项目,充分展示其文化遗址的魅力与价值。

二是坚持专业依托,确保文物价值阐释信息的准确性。文物的价值阐释需要以专业研究为基础,确保内容的权威性,进而实现信息传播的可持续性。例如,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承编的《大运河画传》《长城画传》,直观呈现大运河和长城两项大型文物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在编撰出版过程中,追求文字可读性的同时也坚守严肃的历史观、注重学术严谨性。最终《大运河画传》因其严谨性与创新性获评“中国好书”。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公众易于接受的阐释方式讲述文物故事。文物故事传播的方式应贴近公众的认知体系和生活经历。以北京中轴线为例,其核心价值源自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念,对普通公众而言,很多概念比较抽象。在申遗过程中,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公众亲身体验中轴线之于日常生活的意义。比如,先农坛开发中小学生参与农耕体验的项目,让孩子亲身感受文物与日常生活的关联;通过“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的选拔和历练,培养了一批“北京中轴线文化传播小使者”,为同龄人讲解遗产地故事。北京中轴线的遗产价值以更加亲切和直观的形式传播开来。四是坚持多方协同,实现文物价值阐释优化和可持续文旅融合。文物的价值阐释和活化利用牵涉到政府、社区、游客、企业等众多利益相关群体,要最大程度让各方参与者获益。例如,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以“还湖于民”为理念,推出免费游西湖,不设围墙、不收门票,让西湖成为杭州市民和中外游客的公众客厅与精神家园,这一举措不仅满足了公众的文化权益,也极大提升了西湖及其文物的旅游吸引力和社会影响力。再如,拉萨大昭寺采取游客与信众分时分流的管理措施,在尊重信仰需求的同时,也保障了文物旅游的参观体验,有效实现了文物保护、宗教活动与旅游利用的协调统一。

三、文物价值阐释与活化利用促进文旅深度融合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一方面,以文塑旅,通过提升文物价值阐释水平,深化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效应;另一方面,以旅彰文,通过创新旅游形式,助力文物价值阐释与活化利用的持续升级,赋予文物更广泛的社会价值。

在以文塑旅方面,敦煌莫高窟的科技赋能文旅融合值得借鉴。敦煌研究院通过“数字敦煌”项目,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图像数字技术再现和保存了珍贵的敦煌文化艺术,形成数字化摄影采集、洞窟三维重建、洞窟全景漫游等海量数字化资源。这一资源库也能够让莫高窟实现游客的有序疏导,通过“总量控制、线上预约、数字展示、洞窟体验”的旅游开放新模式,让游客首先在展示中心身临其境般进行莫高窟艺术的数字体验,然后再去实际洞窟中参观。这一模式不仅极大提高了游客的体验感与参观舒适度,而且对洞窟壁画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以旅彰文方面,洛阳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的展览策划提供了成功实践示范。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承担该馆展陈大纲的编制工作,尝试全方位、多角度阐发文物价值,引领参观者跟随“故事”的发展循序渐进,一起走进文物、触摸历史。为了拉近大运河与观众的距离,采用互动体验方式,如“古船新貌”展项在船的一头设置模拟拉纤的体验装置,让体验者感受拉纤的辛苦与不易。“一粒米的漕运之旅”互动体验展,通过数字展演角色和互动多媒体形式,让参与者体验从苏杭产粮区到东都洛阳的漕运之旅,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成功将大运河文物的内涵融入旅游活动。

文旅融合发展视野下的文物价值阐释和活化利用,还需要进一步梳理各地经验,构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故事体系,带动全国范围内的文物和旅游联动。同时,可以借鉴欧盟“世界遗产之旅”项目。该项目旨在推广可持续旅游,并展示欧洲的文化遗产,精选分布在19个欧盟国家的34个世界遗产地,凝练出皇家欧洲、古代欧洲、浪漫欧洲和地下欧洲4个主题,为文物爱好者提供实用的信息与导览支持,为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创新思路。

总之,要实现文物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应激发公众对文物的兴趣、认知与鉴赏力。通过深入挖掘和讲述生动的文物故事,增强游客的参与感。通过构建具有吸引力与多样化的体验方式,让游客能够沉浸于文物古迹的氛围之中,从而加深对其价值的理解与感知。这种深度体验还能带动当地经济与社会效益,形成文物保护与社区发展的良性循环。通过强化文化遗产的价值传播与旅游发展,能够更好平衡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进而实现社会全方位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是文物保护和利用的应有之义,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文旅融合领域的重要体现。

作者简介:凌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

引用本文

凌明. 文旅融合发展视角下的文物价值阐释与活化利用[J].

旅游学刊, 2025, 39(1): 1-5.


责任编辑 || 吴巧红 
责任校对 || 宋志伟
技术编辑 || 毛秋琳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
图片来源 || 数字敦煌www.e-dunhuang.com

欢迎转载,转载请联系《旅游学刊》编辑部授权

(lyxkwx@163.com)

旅游学刊
服务读者和作者,关注中国旅游研究的前沿问题,分享旅游研究的最新成果,引领中国旅游学术研究的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