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谈 | 张宝秀: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文物活化利用与管理创新

文摘   旅游   2025-01-22 08:03   北京  


一、文物是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优质资源基础和纽带

文物是指人类创造的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物质遗存,包括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古石刻、古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上各时代重要实物、艺术品、工艺美术品、文献资料、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可移动文物。其中,不可移动文物分为文物保护单位和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即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

文物是在一定历史阶段和一定自然、社会条件下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反映着当时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状况,是先民生活经验和生存智慧的结晶和文化表征,是历史的记忆、见证和传统文化的载体,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承载着民族世代相承的文化基因和文化传统,延续着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是前人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是旅游资源宝库,可为文旅融合提供丰富的素材和优势资源。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传统文化可触、可感、可知的具体载体和生动体现,是优质的文化旅游资源,是文化旅游的核心要素,是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和纽带、桥梁,可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能引领线上线下参访者深入了解旅游目的地的历史背景、文化知识和文脉传承。

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为文物的活化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提高文物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文物的社会效益,为旅游产业注入强大的文化力量,使整个旅游过程贯穿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产业的发展效能,增强旅游业的竞争力与生命力,同时,文旅融合可以增强文物的社会认知度,提供多样化的展示和利用方式,促进文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有利于推动文物保护与传承的深入,实现对文物的有效保护,将旅游收益投入文物保护,形成良性循环的文旅融合发展态势。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留存下来的文物数量多、规模大、级别高,是中华文明历史孕育生成的硕果,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深入阐发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和本质精髓的客观依据和有力证据,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的珍贵财富,是通过文旅融合、文创研发等途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资源,是坚定文化自信、凝聚共筑中国梦磅礴力量的基石。

为了统筹开展文物保护与利用,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更好活起来,推动文物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增益旅游历史文化底蕴,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2023年5月,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中国文物主题游径建设工作的通知》,就开展我国文物主题游径建设工作进行了部署。明确界定“文物主题游径是以不可移动文物为主干,以特定主题为主线,有机关联、串珠成链,集中展示专题历史文化的文化遗产旅游线路”。文物主题游径的资源对象以不可移动文物为主体,主要任务是挖掘凝练游径主题、合理释放文物资源、做好价值阐释展示、丰富游径利用方式、统筹保护开放利用。强调文物是游径的核心资源要素,要建立可开放利用的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清单,将条件成熟和有潜力建设文物主题游径的文物资源充分纳入,实行动态更新。这个通知为我国文物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二、文物活化利用是推出高品质文化旅游产品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文物以遗存、遗迹、人物、故事等形式存在,既是文化的内容,又是丰富的旅游产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文物保护法》明确说明:“国家鼓励开展文物利用研究,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坚持社会效益优先,有效利用文物资源,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产品与服务”。文化旅游是重要的文化产品与服务,而其中文物旅游占比最大。

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游客需求的日益多样化,文物的活化利用,包括现场展示和通过数字化技术将文物进行虚拟展示,可以提升文物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赋予文物新的生命力和社会价值,让文物说话,将原本静默的文物转化为具有吸引力的高品质文化旅游产品,发挥文物资源独特优势,推动文化旅游产品的创新和升级,让游客在参观游览的过程中,能够欣赏到文物的美学价值,并能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为其所在地区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科学保护的前提下,通过多种方式的文物活化利用,规划设计推出高品质文化旅游产品,重点需要做好文物的文化内涵挖掘、价值阐释和文脉传承。需要借助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深刻阐释文物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重要资源价值,凝练民族神,充分表达和展示其承载的民族文化基因。文化遗产的灵魂是文化基因,在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需要对其背后隐藏的丰富历史信息、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承载的深刻价值等进行深入研究、挖掘、阐释、评估和传播,揭示文明传承的文化基因,凝练民族文化精神,明确传统文化的表征符号,表达和传承历史文脉,就是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通过文化旅游产品设计讲清楚文物实证的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让人们在旅游过程中深入了解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体会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魅力。

三、文物管理创新是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动力和保障

创新是第一动力,文物管理创新为文旅深度融合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要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在文旅融合发展的实际工作中,需要贯彻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要求,创新文物管理体制机制,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保护与发展、保护与开发等文物保护利用中的重大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创新保护利用体制机制,推动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加强活态传承,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物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包括建立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机制、健全社会参与机制、激发文物旅游经营主体创新活力、加强科技支撑、完善文物保护投入机制、创新人才机制等多个方面。

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是一项文物管理创新的有效举措。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让文物活起来”的指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部署了“建设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改革任务。2020年,国家文物局启动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推进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经过3年多的建设,北京海淀三山五园、辽宁旅顺口军民融合、上海杨浦生活秀带、江苏苏州文物建筑、四川广汉三星堆、陕西延安革命文物第一批6处列入示范区创建名单的主体锐意改革、勇于创新、扎实进取,打造科学保护典范、形成融合发展示范、树立文物治理标杆,取得了多方面创建成效,2024年1月,国家文物局为第一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授牌。2024年3月,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二批15处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将进一步示范引领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思路创新、系统集成、深度融合、双向促进。

将“文物”列入“交叉学科”门类,是新时代文物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创新举措。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了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和《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学位〔2022〕15号),增设第14个学科门类“交叉学科”,下设7个一级学科和2个专业学位类别,其中包括“文物”专业学位类别,可授硕士、博士专业学位。2024年9月,北京联合大学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获批新增考古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和文物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将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旅融合发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


作者简介:张宝秀,北京联合大学教授、北京学研究所所长。

引用本文

张宝秀. 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文物活化利用与管理创新[J]. 旅游学刊, 2025, 39(1): 9-11.



责任编辑 || 吴巧红 
责任校对 || 宋志伟
技术编辑 || 毛秋琳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



欢迎转载,转载请联系《旅游学刊》编辑部授权

(lyxkwx@163.com)

旅游学刊
服务读者和作者,关注中国旅游研究的前沿问题,分享旅游研究的最新成果,引领中国旅游学术研究的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