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谈 | 廖健豪,赵伟兵:邂逅地理学视域下澳门多元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文摘   旅游   2024-12-20 08:02   北京  



从2018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成立,到2021年《“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指出“推动文化和旅游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合发展”,到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点明“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再到2024 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时明确指出“让旅游业更好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筑精神家园、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业已深刻体现文化和旅游愈发融合发展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态势之一。

然则,文旅融合相关研究依然存在研究视野较窄、理论深度不足、学理支撑较弱等问题,“一国两制”背景下文化呈现复杂性、旅游业高度发达、文旅融合极为典型的港澳地区尚未得到足够学术重视。基于上述考虑,笔者尝试援引邂逅地理学重新思考文化与旅游的内在关联,探求澳门作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和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并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在文旅融合发展上的“应然”“实然”以及“使然”,以期激发海内外学者对港澳地区文旅研究的关注。

 一、视域:援引邂逅地理学重新思考文化与旅游之关联

邂逅(encounter)原指对手间暗含紧张冲突的面对面相遇。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充斥着邂逅发生,邂逅概念因此长期活跃于西方人文与社会科学界,文化地理学界更发展出邂逅地理学以透视牵涉身体、边界和差异的多元类型接触。邂逅地理学视角下,邂逅双(多)方即行动主体作为不同社会群体,产生(非)流动而发生有组织的相遇或不期而遇,蕴含我者与他者的差异和空间交叠的现象。其间,邂逅行动主体的文化、政治、伦理,通过并凭借与其他行动主体的互动被重塑,并表征于最小尺度为身体的空间及其边界。个人的身体是最小单元的文化飞地,因此,在全球化和现代性浪潮中,城市空间成为邂逅上演最为频发和繁杂的场所,还在文化邂逅中被持续重构。

大多旅游活动中,游客前往和逗留于非惯常环境与他人发生海量且非均质的邂逅,这种典型的旅游邂逅自然而然成为邂逅地理学的关键议题,并被视为旅游者与差异性对象发生接触,以旅游者身体为媒介、在最小至身体尺度的空间单位中进行的旅游实践。邂逅地理学视域重新拆解“旅游消费者-旅游生产者”为代表的先验预设的主客关系,主张行动主体作为替代视角,认识到旅游者的行动高频引发人与人、人与空间、人与文化乃至文化与文化间的旅游邂逅,将其视为多感官具身的、经由客观、隐喻和虚拟等类型空间建构的、多元协商差异而非二元对立的互动过程。

援引邂逅地理学,旅游可重新被定义为人与(非)人流动性主体通过邂逅所形塑的经验性、体验性、自反性和实践性的地方场域;旅游吸引物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并非天然固定,而是被行动主体间的邂逅不断赋予和重塑文化意义;旅游者是具备原生文化和个体身份的“表达者”“展演者”和“知识共创者”而非“唯消费者”;旅游从业者和目的地居民不再被视为“唯生产者”和“被凝视的客体”,而是地方文化的“展演主体”乃至“自反主体”。换言之,邂逅地理学视域将邂逅作为联结点,将文化和旅游置入超越场景的空间框架,并进行有机关联,很大程度上契合旅游者参与创造文化旅游体裁过程的文旅融合内在逻辑。

二、应然:新时代澳门文旅融合的使命担当与价值导向

邂逅地理学启示,目的地的文旅融合需思量旅游者与当地行动主体的空间交叠和多元接触。就澳门而言,来自内地、港台地区和外国的旅游者,访澳期间涉入以历史城区和博彩娱乐为代表的所谓“中西合璧”“烟火气息”和“纸醉金迷”的旅游或生活场域,与居澳外地雇员和学生、其他旅游者以及包含华人、葡萄牙人、土生葡人等的本地多元人口发生诸般邂逅。这意味着澳门文化和旅游具有复杂性,探讨其融合发展时须首先考虑“应然”,而此工作需正视澳门的历史背景。

澳门近500年中西交汇之处的地位,滥觞于1553年葡萄牙人到澳门“晾晒货物”,此后葡萄牙人以传播天主教为重要形式,输入迥异于中国传统儒家礼俗的西方文化。1887年,葡萄牙政府与清政府签订的《中葡和好通商条约》扩大了葡萄牙通过派驻官员为代表形式的对澳门的控制,增加了在澳葡萄牙籍公民数量,使澳门成为葡萄牙的“ 殖民地”。虽然在“葡人治澳”的“旧澳门”时代,文化构建的话语权掌握于宗主国和殖民统治者,但“中西交融”的澳门文化并未断流,而是通过“民间性”顽强自发丛生,并保留着大量有形和无形的历史文化遗存和遗产。

1999年澳门回归后,“一国两制”作为废除殖民主义和保留资本主义的有机统一,推动澳门新文化建设正式迈向“去殖民化”和“去西方中心化”,并最大限度地保留澳门历史发展中经济、旅游、文化、社会和对外关系等维度的独特亮点,彰显作为保持祖国对外开放的“国际通道”和“超级联系人”的区位特色。因此,澳门文旅融合的时代使命与一般意义上的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近,但更为丰富,除满足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消费需求升级的紧迫需要,以及促进中华民族具备坚实文化认同、自觉与自信外,更涵盖向世界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和“一国两制”成功实践。

正如费孝通先生在2004年举办于澳门的“21世纪中华文化世界论坛”第3次会议上致辞,“我们必须首先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新接触到的多种文化,才能在这个多元的世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己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普遍认可的基本秩序,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国际环境”,澳门文旅融合的价值导向将“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并存”作为原则,用“让旅游构筑精神家园、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作为基调,通过“爱国者治澳”把“历史包袱”科学转化为“当代优势”。

三、实然:澳门的多元文化典型事实与旅游业现实基础

邂逅地理学主张透过行动主体间邂逅重新思考旅游吸引物的文化建构以助促文旅融合。访澳游客与作为多元文化展演者的综合旅游业雇员和本地居民等产生各类接触,通过具身体验中西交融的语言文化、美食文化、节事文化、信俗文化、族群文化等构建对旅游吸引物的认识。多元是澳门文化的一大特征,尊重多元文化是澳门社会的准则,这不仅被明确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更是深刻融入市民平常的工作与生活,是人与人之间重要的相处之道。

例如游客在澳门随处可感受到“四语三文”的独特现象,即汉语普通话、英语、粤语、葡萄牙语,中文、英文、葡萄牙文。作为世界美食之都,澳门的葡国菜、土生葡菜、其他西式餐饮、东南亚菜式和岭南特色美食等争奇斗艳,各类餐厅或食肆在本地居民及游客中均有众多拥趸者。澳门正着力打造“盛事之都”,农历新年花车汇演、国际幻彩大巡游、艺文荟澳、国际烟花比赛汇演、中葡文化艺术节等不同类型和文化背景的活动层出不穷,深受游客欢迎。澳门的宗教文化亦很多元,且各宗教之间关系融洽,从明清时起未曾发生过激烈的宗教冲突,耶稣圣像出游可以与妈祖诞或关帝诞的拜神活动并行。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澳门历史城区,是中国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的东西方风格共存建筑群,它见证了澳门400多年来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互相交流、多元共存的历史。此外,澳门这个面积仅30余平方千米、人口不足70万的小城,高峰时曾一年接待了近4000万人次的游客,却鲜有发生“宰客”、歧视游客及其他旅游公关危机事件,是名副其实的好客之城。

然而,澳门文旅融合发展呈现多维局限性。社会治理方面,由于历史原因澳门形成了政府主导与社团高度自治的两轨路径,规划与实施的流程往往较为繁复且不确定性高,影响了决策的时效性与创新性。行政管理方面,特区政府文化局与旅游局分属于社会文化司和经济财政司,这种安排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弱了文旅融合的机制畅达。产业方面,文旅融合的产品和服务供给较为欠缺,文化旅游景点冷热不均。一方面,局部过度旅游的潜在风险或致主客不良互动;另一方面,众多颇具本土特色的地方又乏人问津。游客与本地居民的互动大多基于纯商业服务场景的接触,而非探索性的社区体验,宽度及深度均有待拓展。目的地形象方面,相较于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光环,澳门作为多元文化交流合作基地的地位尚未广为人知。客源市场也对内地和港台地区依赖显著,游客结构国际化之路任重道远,抑制澳门以文旅向世界展示平和包容、可信可敬的中国形象的效应激发。

四、使然:如何更好发挥澳门文旅所长以服务祖国所需

从邂逅地理学视角出发,结合上述对“应然”和“实然”的分析,澳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现阶段有数项工作值得重点推进,分述如下。

考虑文化局与旅游局对交叉事务的职能融通。邂逅地理学揭示出游客邂逅其他行动主体过程中文化与旅游的密切和复杂联系,如何全面思考文旅需求侧以倒逼澳门综合旅游业的供给侧改革,是一项整体性和综合性问题。旅游业本身作为综合性颇强的行业,在文旅融合大趋势下文化局与旅游局的交叉事务将与日俱增,澳门文化局与旅游局职能融通的可能性及可行性亟须正式研判。

全域旅游和文旅融合的有机结合与贯彻实施。邂逅地理学的空间视角展现出旅游目的地规划中综合思维的重要性,澳门地域狭小,景点众多,居民区和旅游区彼此交错,具备优越的全域旅游发展条件。社区旅游是全域旅游和文旅融合的有力落脚点,通过活化老旧城区遗产资源和扶持文创艺术发展,将过于密集的游客吸引到新生旅游热点消费文旅产品和服务,避免局部承载力崩溃。

激励中小企业和本地居民参与走向共同缔造。邂逅地理学提倡重视旅游从业者和居民的展演主体角色和能动作用,展示澳门和国家形象离不开中小企业和居民的广泛参与,这需要政府基于中小企业现实多部门联动创建良好营商环境,进一步支持文化传承人或单位受澳门综合旅游业赋能,做好受旅游消极影响居民安抚工作,营造澳门多方参与、共同缔造的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氛围。

调整营销策略助推访澳旅客结构多元国际化。邂逅地理学强调游客的原生文化履历和知识共创能力,访澳旅游是外国人士了解真实澳门的重要窗口,其旅途记录的视频图文内容通过社交媒体向国际传播也是打破“中国崩溃论”和“中国威胁论”等错误印象的有效途径。澳门文旅的营销重点可根据旅客国籍占比情况,适度偏重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蓝海”市场国家的宣传。

加强澳门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文化旅游合作。促进双向奔赴,积极参与共建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不仅有利于弥补澳门资源禀赋上的短板、提升自身的吸引力,也能充分发挥澳门与海外市场(尤其是葡语国家)联系紧密的优势,通过引流至内地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与此同时,加深澳门居民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等重要。要继续推动旅游便利化,简化往来手续,鼓励和支持更多澳门居民去内地观光、学习、就业或生活,逐步实现从“软硬联通”到“民心相通”。



作者简介:廖健豪,澳门旅游大学创意旅游与智慧科技学院博士研究生;赵伟兵,澳门旅游大学创意旅游与智慧科技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引用本文

廖健豪,赵伟兵. 邂逅地理学视域下澳门多元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J].

旅游学刊, 2024, 39(12): 2-4.


责任编辑 || 吴巧红 
责任校对 || 宋志伟
技术编辑 || 毛秋琳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
图片来源 || Pixabay

欢迎转载,转载请联系《旅游学刊》编辑部授权

(lyxkwx@163.com)

旅游学刊
服务读者和作者,关注中国旅游研究的前沿问题,分享旅游研究的最新成果,引领中国旅游学术研究的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