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岁回眸,新元肇启:2024《旅游学刊》微信平台年终总结

文摘   教育   2024-12-31 08:01   北京  





岁月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又迎来了一个充满回忆与展望的时刻。2024年,对于《旅游学刊》而言,是一段既充满挑战又满载收获的旅程。在这一年中,我们见证了旅游业的创新与变革,感受到了学术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也与您一同分享了无数的洞见与智慧。

回顾2024年,《旅游学刊》作为理论与产业之间的桥梁,不仅守望着旅游研究的灯火,更为学者和从业者提供了前行的陪伴。我们不仅在学术的海洋中遨游,更在实践的田野上深耕。我们的公众号,记录着旅游业的脉动,捕捉着学术研究的亮点。在这里,我们不仅分享研究成果,也探讨产业趋势,更关注旅游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幸福的深远影响。

今天,站在2024年的尾声,我们邀请您一同回顾这一年《旅游学刊》微信公众号的旅程。让我们用眼睛去发现,用大脑去思考,用心灵去感受,那些在文字中跳跃的思想火花,那些在图片中定格的瞬间美好。

2025年,我们期待与您再次携手,踏上新的旅程。无论您身居学府,还是在旅途中寻找答案,我们都将一如既往地为您提供前沿的旅游学知识,深刻的行业洞察,以及温暖的学术陪伴。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愿过去一年的每一个瞬间都成为我们共同的宝贵记忆,愿未来的每一刻都充满新的希望与可能。让我们一起期待,2025年,旅游业和学术研究继续书写新的篇章!



‍‍‍‍‍‍‍‍‍‍‍‍‍‍‍‍‍‍‍‍‍‍‍‍‍‍‍



一、2024微信平台大数据






1. 用户数与阅读数


2024年,《旅游学刊》微信平台的关注用户近14.5万人,2023年增加2万余人。


2. 用户特征分析


(1)地区分布:2024年,《旅游学刊》微信平台用户占比前10位的省份和地区依次为:广东;四川;浙江;河南;山东;北京;江苏;湖南;上海云南
 
(2)语言分布:2024年,《旅游学刊》微信平台用户的语言分布特征为:简体中文用户占比96.70%,英文用户占比1.86%,繁体中文用户占比0.42%,其他语言用户占比1.02%。

(3)年龄分布:2024年,《旅游学刊》微信平台用户的年龄分布特征为:18岁到25岁占比40.46%;26岁到35岁占比34.61%;36岁到45岁占比15.24%;46岁到60岁占比7.57%;60岁以上占比0.95%。

 


3. 2024年度文章阅读量前10


 2024年,《旅游学刊》公众号阅读量前十位的推文(非通知/非报道类)如下:

◣(1)《旅游学刊》| 厉新建等:新质生产力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2)主编寄语丨保继刚:2024年中国旅游发展趋势预判

◣(3)《旅游学刊》| 翟洲燕等:中国乡土文化景观基因识别与空间意象表达 ——以李子柒短视频为例

◣(4)专题聚焦 | 城市过度旅游

◣(5)《旅游学刊》| 徐文晴等:风尘仆仆,终有归处——跨国移民劳工的假日休闲及其疗愈机制

◣(6)佳文速递 |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五重逻辑与重要议题

◣(7)佳文速递 | 旅游疗愈理论:构成系统与作用机制

◣(8)《旅游学刊》| 蒋 婷等:至味在人间:城市烟火气游客体验的探索性研究

◣(9)《旅游学刊》| 陈扬乐等:旅游能带给人们生命意义感吗?——旅游情境下的生命意义感生成机制研究

◣(10)专题聚焦 | 文化旅游吸引物的价值评估





二、2024学刊佳绩





◣(1)《旅游学刊》88篇研究成果入选首批哲学社会科学主文献
◣(2)《旅游学刊》位居2023年C刊公众号传播力榜单(社科类)第12
◣(3)《旅游学刊》入选2023年版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4)旅游学刊|中国学术期刊网络首发论文突破100万篇,《旅游学刊》网络首发150篇
◣(5)《旅游学刊》2024年度影响因子继续提升
◣(6)《旅游学刊》被评为202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三、2024主编寄语






主编寄语丨张凌云:旅游研究:适应时代变化 推进理论创新
主编寄语丨保继刚:2024年中国旅游发展趋势预判
主编寄语丨谢彦君:科学研究可以无动于衷?





四、2024笔谈推荐:经典与重量




《旅游学刊》微信平台的【笔谈】栏目基于《旅游学刊》每月的笔谈文章,聚焦旅游发展和旅游研究的重点议题,2024年微信平台推送的【笔谈】如下:



◣主持人 白凯 | 编者按:中国式现代化与文旅深度融合范式转换
笔谈 | 白凯等:文旅深度融合的公共性解读
笔谈 | 孙九霞:中国化景观社会与文旅融合新场景
笔谈 | 戴俊骋:文旅深度融合的现实困扰与政策响应
笔谈 | 李渊,梁嘉祺:现代信息技术与文旅融合新途径
笔谈 | 李柏文,郭凌:中国式现代化情境下的旅游高质量发展理论研究
笔谈 翟向坤,蔡克信:中国式新安全格局保障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


◣主持人 保继刚 | 编者按:旅游统计
笔谈 | 徐京: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国际游客统计
笔谈 | 曲鸣亚:国际游客流量统计:方法归纳及数据查询
笔谈 | 金鑫:澳大利亚旅游数据的收集和统计策响应
笔谈 | 马仪亮:国内旅游统计的技术路径及改进思考
笔谈 | 李瑛,文玲:地区旅游统计数据质量提升路径:来自三亚的实践启示
笔谈 王宪章:大数据技术在游客和消费统计的初步应用


主持人 宋瑞  | 编者按:旅游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
笔谈 | 向勇:创意旅游:认同连接、艺术赋能和价值共生
笔谈 | 傅才武:论旅游开发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笔谈 | 宋洋洋:文旅融合视角下旅游对城市更新的作用
笔谈 | 宋瑞:旅游发展与文化遗产:何以相促
笔谈 | 石美玉,詹雪芳:旅游促进非遗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中国经验
笔谈 崔凤军,徐宁宁:旅游促进地方文化传承创新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



◣主持人  谢朝武 编者按:中国入境旅游的恢复与发展
笔谈 | 杨劲松,宋子千:我国入境旅游政策的历史演变与时代选择
笔谈 | 谢朝武,章坤,陈岩英:中国入境旅游恢复发展的支撑体系与行动方向
笔谈 | 韵 江,易慧玲,梁春媚:断裂、变革与创造:入境旅游恢复与发展中的企业响应
笔谈 | 陈 晔,王璐琪:中国入境旅游市场的恢复与营销创新
笔谈 | 黄松山,朱 海:中国入境旅游恢复发展与产品体系升级
笔谈 岳晓燕,孙业红:遗产旅游:构建入境旅游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主持人  杨勇 | 编者按:数字经济非均衡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
笔谈 | 杨勇,黄鑫:数字胜任力与旅游消费不平等:概念解析与研究视角
笔谈 | 魏敏等:数据要素非均衡分布与区域旅游企业生产效率
笔谈 | 刘佳,安珂珂:数据要素垄断与区域旅游资源开发
笔谈 | 宋波,刘震:数字经济非均衡发展与区域旅游经济包容性增长
笔谈 | 赵磊,张科:数字技术与欠发达地区旅游经济发展
笔谈 韩元军,刘英基:数字经济非均衡与区域旅游经济调控困境



◣主持人 孙九霞 | 编者按:文旅融合与城乡共生
笔谈 | 孙九霞:文旅发展驱动城乡融合的理论效能
笔谈 | 卢晖临:扎根城镇化与文旅融合之“道”
笔谈 | 徐新建:农旅并进:乡村振兴新类型
笔谈 | 麻国庆,苏 岩:大湾区城乡关系特征:经济穿针+文化引线
笔谈 | 王学基:旅游驱动的“城乡两栖”与城乡共享空间建构
笔谈 解 佳:文旅融合促进城乡共生:媒介基础设施的视角



◣主持人  蔡晓梅 | 编者按:国家公园游憩与社会-生态福祉
笔谈 | 蔡晓梅,吴泳琪:协同环境治理视角下国家公园游憩可持续发展机制
笔谈 | 张海洲,吴志才:国家公园的正义过渡与生态分配
笔谈 | 吴必虎,丛 丽:核心保护区适度分类开展自然旅游的学理与法理
笔谈 | 尹 铎,杨 博:国家公园中的野生动物旅游与多物种共生
笔谈 | 张玉钧等:国家公园和谐社区建设路径——以国家公园社区产业发展为例
笔谈 梁文婷等:以游憩为主要形式的国家公园生态产业化的难点及其破解思路——新质生产力视角



◣主持人 苏晓波 | 编者按:作为方法的旅游

笔谈 | 方 芳:“我要去巴黎旅行!”:旅游作为“意志”与伦理研究的可能
笔谈 | 崔庆明,徐红罡:朝向对称性旅游研究
笔谈 | 朱 璇:旅游,以自己为方法
笔谈 | 黄 燕,刘云刚:旅游作为地缘政治研究的方法论
笔谈 | 朱 竑等:薪火相传:旅游作为红色文化传承的方法
笔谈 杨 兵:“阿者科计划”旅游减贫方法的经验与反思




◣主持人 王笑宇 | 编者按: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文旅投融资新趋势

笔谈 | 陈向宏:高质量文旅项目的投资新要求
笔谈 | 陈 希,张 辉:我国文旅投资标的物的新变化
笔谈 | 宋昌耀,顾嘉倩:政府引导型旅游投资基金的战略价值与优化方向
笔谈 | 陈妙林:基于文旅市场新趋势的新型休闲度假产品投资逻辑
笔谈 | 郭东杰:新时期旅行社的投资新趋势



◣主持人 曾博伟 │ 编者按:新时期旅游公共服务的模式转换和创新突破
笔谈 | 曾博伟,刘 铮:旅游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和突破
笔谈 | 厉新建,程金燕等:旅游公共服务发展的优化方向
笔谈 | 杨晶晶:国外游客信息中心的变迁
笔谈 | 戈双剑: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的基础、逻辑和原则
笔谈 | 廖 斌,孙 琼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现实困境与转型路径
笔谈 祁述裕,崔艳天: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对完善旅游公共服务的启示



◣主持人 魏  敏 │ 编者按: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笔谈 | 马晓龙,赵青华: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
笔谈 | 李师娜,刘贤明: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广义路径
笔谈 | 徐  杰,魏  敏,魏海湘: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演化博弈
笔谈 | 李 白,李亚男,黄 莉: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
笔谈 | 王金伟,李洪鑫,彭 晖:乡村振兴视域下数字科技赋能文旅融合的逻辑与路径
笔谈 张圆刚:数字文旅时代乡村旅游地劳动力返乡:新特点、新角色、新挑战




◣主持人 赵伟兵 │ 编者按:旅游业推进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笔谈 | 廖健豪,赵伟兵:邂逅地理学视域下澳门多元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笔谈 | 李  军,刘帅芳等:新时代协同治理与创新视角下粤澳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的路径探赜
笔谈 | 曾忠禄,王  兴等:从澳门客源结构透视澳门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旅游融合
笔谈 | 李  玺,余  烁:产业协同与融合背景下的澳门旅游产业升级路径及效应
笔谈 | 吴志才,吴星南:数字赋能粤港澳大湾区文旅融合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研究
笔谈 唐 娟,黄丽华:“舌尖上”的认同构建:澳门创意城市美食之都在丰富中华美食版图中的定位




五、2024专题聚焦:洞察与前沿‍‍‍‍‍‍




【专题聚焦】栏目关注重点领域,探索前沿话题。2024年【专题聚焦】关注多元主题,文化旅游、旅游健康、圣地巡礼、城市过度旅游、老年旅游与健康、博物馆旅游和旅游外交等,这些从宏观到微观的议题反映着旅游业多元的影响力



专题聚焦 | 文化旅游吸引物的价值评估‍‍‍‍

● 刘培学,刘泽华,孙常慧  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专题聚焦 | 旅游与健康
罗文斌,何婧梅,李佳  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专题聚焦 | 故事、讲故事与旅游
郭云娇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陈晔  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
    何佳蕴  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

专题聚焦 | 虚拟好奇视角下的圣地巡礼研究
陶青华,李春晓  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

专题聚焦 | 城市过度旅游
梁增贤,徐海超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专题聚焦 | 老年旅游与健康研究进展与方向
●任明丽,姜海莹  常州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邹光勇  上海商学院酒店管理学院

专题聚焦 | 会展活动与城市文旅创新
●罗秋菊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钟迪茜  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
    翟雪婷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专题聚焦 | 变革性旅游体验
● 吕兴洋  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陈晨  四川农业大学商旅学院
    刘涛  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专题聚焦 | 博物馆奇妙游:探索游客体验之旅
● 管婧婧,李芳  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

 专题聚焦 | 世代旅游
● 苏静,张慧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

 专题聚焦 | 旅游外交
●樊友猛  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六、2024佳文速递:专业与灵感




2024年《旅游学刊》微信平台继续推进【佳文速递】栏目,基于发表于《旅游学刊》的论文,呈现文章背后的故事与研究历程,实现读者与作者的对话。



王佳钰,徐菲菲等丨野生动物旅游者价值观、共情态度与动物友好行为意向研究
卢珉玥,胡宪洋 道德受胁如何影响自然联结?——基于多重中介的实验研究
 贺小荣,彭星星等酒店绿色实践对个体亲环境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孙晋坤,黄潇婷等旅游疲劳的发生机制、多维特征与应对策略——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
罗浩,康玉洁等 “996”还是“2.5”?——闲暇时间影响经济增长的跨国实证研究
 张士琴,石穆沙 “在场”到“难忘”:偏惯常环境下旅游体验的记忆形成与反馈机制
宋瑞,宋昌耀等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五重逻辑与重要议题
马波走上自主之路:中国旅游学术共同体的价值转换
左冰从景观到景像:数字时代吸引资产权再探讨
王丹平,谢彦君群体精神符号与主体性异化——网红景观符号的生成、传播与消费
苏海洋 文彤等家长决策下的研学旅游消费——基于消费者与购买者不一致的二元视角
杨振之,沙莎旅游疗愈理论:构成系统与作用机制
吕婷,李师娜旅游对老年人退休适应阶段自我负面体验的心理疗愈研究:基于镜像理论
吴茂英,张镁琦等 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旅游地经营性治理的理论内涵与研究框架
苏 静,李超然等与时偕行:中国中年女性生命历程中的旅游行为变迁
曹文萍,许春晓基于旅游价值链模型的旅游业态团化进程及模式探究——以华侨城为例
张恩嘉 ,龙瀛城市弱势区位的崛起:基于大众点评数据的北京休闲消费空间研究
龙云,江金波等 文旅融合政策创新体系研究——基于中央政策文本的“主体-路径-工具”三维框架分析
周小凤,张朝枝等文学旅游地游客的情感特征与影响因素——以阳关与玉门关为例
陈曦,吴传龙等功能断联与精神联结——河西走廊止语徒步者的本真自我实践过程研究
刘佳,王海凤由美而乐:人的发展视角下乡村旅游从业者审美幸福感研究
张书颖,崔家胜等线性文化遗产旅游意象偏差测度与评价——基于投射意象与感知意象的比较分析
 黄竞雄、李渊等基于视觉偏好的人流模拟及旅游线路优化研究——以鼓浪屿为例
吴少峰 ,胡雨等创意型怀旧消费空间中游客的存在真实性研究——以长沙文和友为例
杨兴柱,苏云清等场域理论视角下城市文化空间旅游化的特征与机制 ——以合柴1972工业记忆小镇为例
蒋 婷,苗 莉等至味在人间:城市烟火气游客体验的探索性研究
黄兆晖,李 劼等社会-物质视角下旅游与传统手工艺可持续发展——以东莞莞香为例
 金阳,张蕴涵等演化视角下大运河遗产旅游利用的路径与机制——以中国大运河江浙段沿线城市为例
陈晨,宋昌耀等游客凝视的解构与再认识
张野,王伟等文化基因、文化要素和文化场景——国家文化公园建构的文化逻辑
 陈晔,曹智辉等目的地依恋研究述评:理论框架与研究展望
陆林、花玉莲等地域类型视角下中国旅游学的知识体系构建
孙佼佼,吕兴洋基于旅游审美哲学的艺旅融合:理论逻辑与研究框架
刘法建,郭宗坤等区域创新活跃度影响下的乡村住宿企业创新策略与成长差异——基于代理人模型的仿真研究
刘光泽,翁时秀乡村旅游住宿业本地经营者金融行为研究——对计划行为理论的调整
王丹平,谢彦君旅游异化为打卡?——社交平台语境下用户对旅游体验的认知研究
 张圆刚,田文娟等乡村旅游地返乡从业居民“人的再生产”机制研究
黄和平,裘亦书丨社区民宿选址的最小抵抗与风险的社会放大——以上海地区为例
杨勇,王静数字鸿沟是否加剧了居民旅游消费不平等?
童昀,王灵恩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旅游资源开发的碳汇减损效应——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5A级景区建设的准自然实验
汪德根,王旭等申遗历程和政策引领视角下中国大运河研究演进脉络与特征
◣何文俊,吴恒等媒介驯化视角下导游“抖主”的角色演化历程
王佳莹,张辉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逻辑与战略路径
◣熊子怡,胡兵等丨数字经济赋能旅游产业发展:旅游投资和消费视角
◣于岩平,赵志成等丨从接受者到参与者——数字化视域下旅游业顾客价值共创的元分析




七、2024全文推送:原汁原味的学术盛宴‍‍‍‍




2024年,公众号平台坚持对精选文章进行全文推送,为读者奉献了一场场原汁原味的学术盛宴。



《旅游学刊》王佳钰等:野生动物旅游者价值观、共情态度与动物友好行为意向研究
《旅游学刊》| 卢珉玥等:道德受胁如何影响自然联结?——基于多重中介的实验研究
《旅游学刊》刘必强等:地区污名对旅行者负责任环境行为的影响研究
《旅游学刊》贺小荣等:酒店绿色实践对个体亲环境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旅游学刊》何银春等:文化遗产地游客价值感知对遗产认同的作用机理研究
《旅游学刊》张高军等:基于定性元分析的目的地形象演变过程研究
《旅游学刊》| 孙晋坤等:旅游疲劳的发生机制、多维特征与应对策略 ——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
《旅游学刊》| 宋瑞等: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五重逻辑与重要议题
《旅游学刊》| 王兆峰等:中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效率时空动态演化及其驱动机制
《旅游学刊》| 薛岚等:城市微旅行的文化表征与解说实践——以上海为例
《旅游学刊》| 张士琴等:“在场”到“难忘”:偏惯常环境下旅游体验的记忆形成与反馈机制
《旅游学刊》| 侯兵等:旅游影响下的地方饮食文化生产转向:特征与机制
《旅游学刊》| 邹光勇等:脱贫地区公共景区市场势力与公共产品悖论及门票价格分类规制
《旅游学刊》| 孙佼佼等:旅游艺术地理研究:内涵、框架与新方向
《旅游学刊》| 朱政等:基于空间模拟的都市圈旅游景区综合交通可达性分析——以长株潭都市圈为例
《旅游学刊》| 钟栎娜等:地方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持续使用意愿研究
《旅游学刊》| 罗浩等:“996”还是“2.5”?——闲暇时间影响经济增长的跨国实证研究
《旅游学刊》| 马波:走上自主之路:中国旅游学术共同体的价值转换
《旅游学刊》| 左冰:从景观到景像:数字时代吸引资产权再探讨
《旅游学刊》| 李晓义等:非惯常理论新构:基于具身认知与双系统视角
《旅游学刊》| 王丹平等:群体精神符号与主体性异化 ——网红景观符号的生成、传播与消费
《旅游学刊》| 邝子然等:视觉化时代“网红打卡”的消费实践与空间生产 ——以电影《少年的你》及其取景地重庆为例
《旅游学刊》| 余军等:电子服务场景如何唤起旅游电商直播观众的购买意愿 ——基于场所依恋的链式中介模型
《旅游学刊》| 王美玉等:山在那里:山地探险者内驱力及其探险行为意向影响机制
《旅游学刊》| 苏海洋等:家长决策下的研学旅游消费 ——基于消费者与购买者不一致的二元视角
《旅游学刊》| 王咏等:红色旅游教育功能的实现:基于变革性旅游体验的视角
《旅游学刊》| 杨勇等:旅游地产权实践下华侨主体性变迁与侨乡地方性重构研究 ——以福建晋江梧林村为例
《旅游学刊》| 吴茂英等: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旅游地经营性治理的理论内涵与研究框架
《旅游学刊》| 杨振之等:旅游疗愈理论:构成系统与作用机制
《旅游学刊》| 吕 婷等:旅游对老年人退休适应阶段自我负面体验的心理疗愈研究*——基于镜像理论
《旅游学刊》| 韵 江等:旅居何以康养?——节奏分析视角下康养旅居对身心健康的“单向度-循环”影响研究
《旅游学刊》| 徐文晴等:风尘仆仆,终有归处——跨国移民劳工的假日休闲及其疗愈机制
《旅游学刊》| 熊 伟等:聚焦脆弱人群的旅游疗愈——相关议题与研究展望
《旅游学刊》| 刘卫梅等:乡村旅游体验场景对心理恢复的作用机制研究——兼论地方依恋的中介作用
《旅游学刊》| 刘 春等:旅游产品直播购物情境下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前因及其影响机制
《旅游学刊》| 周肖帆等:缘何成“真”?圣地巡礼游客的真实性体验研究
《旅游学刊》| 张恩嘉等:城市弱势区位的崛起——基于大众点评数据的北京休闲消费空间研究
《旅游学刊》| 郭鑫等:基于时空轨迹聚类算法的城市休闲地动态交互特征研究
《旅游学刊》| 刘逸等:城市休闲产业聚类模式APM算法模型开发与校验
《旅游学刊》| 邢占军等:休闲、工作重要性认知与居民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旅游学刊》| 陈佳淇等:长征沿线红色旅游多尺度空间行为模式挖掘与仿真模拟
《旅游学刊》| 黄子璇等:中国旅游经济与生态系统服务协调效应及其障碍因素研究
《旅游学刊》| 厉新建等:新质生产力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旅游学刊》| 龙 云等:文旅融合政策创新体系研究——基于中央政策文本的“主体-路径-工具”三维框架分析*
《旅游学刊》| 王 超等:乡村休闲旅游政策的量化评价与发展展望
《旅游学刊》| 顾振华等:乡村旅游政策推动贫困地区发展——基于“全国旅游扶贫示范项目”的准自然实验
《旅游学刊》| 周小凤等:文学旅游地游客的情感特征与影响因素——以阳关与玉门关为例
《旅游学刊》| 陈 曦等:功能断联与精神联结——河西走廊止语徒步者的本真自我实践过程研究
《旅游学刊》| 唐彬礼等:懂分享,更幸福——旅游体验分享、旅游者自我发展与旅游后幸福感
《旅游学刊》| 文 彤等:企业社会责任与员工情感承诺——基于酒店兼职员工的研究
《旅游学刊》| 梁莞彤等:传统体育赛事非正式组织文化研究——以顺德青年企业家协会龙舟俱乐部为例
《旅游学刊》| 鄢慧丽等:情感还是非情感?表情符号对餐厅在线评论有用性的影响
《旅游学刊》| 马仪亮等:基于大数据空间标记的惯常环境技术定义
《旅游学刊》| 刘佳等:由美而乐:人的发展视角下乡村旅游从业者审美幸福感研究
《旅游学刊》| 杨茜好等:跨地方民族演艺者的社会接触与角色变迁——以佤族艺人为例
《旅游学刊》| 吴少峰等:创意型怀旧消费空间中游客的存在真实性研究——以长沙文和友为例
《旅游学刊》| 梁增贤等:恐惧还是愉悦?娱乐恐惧空间的情绪体验研究
《旅游学刊》| 张书颖等:线性文化遗产旅游意象偏差测度与评价——基于投射意象与感知意象的比较分析
《旅游学刊》| 黄竞雄等:基于视觉偏好的人流模拟及旅游线路优化研究——以鼓浪屿为例
《旅游学刊》| 王雨莎等:基于社会图式理论的目的地形象错位与调控研究——以丁真现象为例
《旅游学刊》| 孙晶琦等:旅游地环境正义研究进展与启示
《旅游学刊》| 池毛毛等:基于脚本理论的共享住宿平台价值共毁影响因素及作用机——一项混合方法研究
《旅游学刊》| 郑雪静等:旅游在线视频研究:发展、主题与趋势
《旅游学刊》| 宋 瑞等:旅游强国建设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旅游学刊》| 黄兆晖等:社会-物质视角下旅游与传统手工艺可持续发展——以东莞莞香为例
《旅游学刊》| 蒋 婷等:至味在人间:城市烟火气游客体验的探索性研究
《旅游学刊》| 杨兴柱等:场域理论视角下城市文化空间旅游化的特征与机制——以合柴1972工业记忆小镇为例
《旅游学刊》| 吴晋峰等:中国城市居民旅游活跃度研究
《旅游学刊》| 王美钰等:遗产旅游地文化传承式创新对游客行为的多重影响——整合社会和市场视角
《旅游学刊》| 王博杰等:农业文化遗产地农户传统生态意识对旅游生计选择的影响
《旅游学刊》| 罗文斌等:复杂视角下乡村旅游地农户可持续生计组态影响研究——以成都市幸福村为例
《旅游学刊》| 刘 玥等:表演理论视域下乡村旅游者的类型及表演风格研究——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
《旅游学刊》| 张亮等:基于情境实验的红色旅游恢复性效益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延安革命纪念馆为例
《旅游学刊》| 王金伟等:红色旅游政策变迁的影响因素及生成逻辑研究——基于韶山、瑞金和井冈山的定性比较分析
《旅游学刊》| 陈晨等:游客凝视的解构与再认识
《旅游学刊》| 赵锦源等:乡村旅游场域非对称权力关系下的东道主凝视
《旅游学刊》| 解佳等:“折叠”地方:平替景点生产的媒介逻辑及其影响
《旅游学刊》| 金阳等:演化视角下大运河遗产旅游利用的路径与机制 ——以中国大运河江浙段沿线城市为例
《旅游学刊》| 张野等:文化基因、文化要素和文化场景——国家文化公园建构的文化逻辑
《旅游学刊》| 孙晋坤等:典型街区旅游美食地方性指标体系建构与实证评价——基于网络数据挖掘的研究
《旅游学刊》| 贺文华等:游客体验旅程设计有效性对主题公园重游意愿的影响机理——基于双因素理论
《旅游学刊》| 陈晔等:目的地依恋研究述评:理论框架与研究展望
《旅游学刊》| 吴晓隽等:老龄化对新兴国家出境旅游需求的影响——基于跨国样本的实证
《旅游学刊》| 张江驰等:当享受遭遇恐惧:自助出境旅游者风险决策的形成逻辑
《旅游学刊》| 吴志才等: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户收入流动性的影响研究 ——基于CFPS的经验数据
《旅游学刊》| 陆 林等:地域类型视角下中国旅游学的知识体系构建
《旅游学刊》| 廖杨月等:组态视角下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类型与路径选择——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探索
《旅游学刊》| 生延超等:数字经济与旅游企业韧性——基于制度环境与股权集中度的调节效应研究
《旅游学刊》| 刘法建等:区域创新活跃度影响下的乡村住宿企业创新策略与成长差异——基于代理人模型的仿真研究
《旅游学刊》| 刘光泽等:乡村旅游住宿业本地经营者金融行为研究——对计划行为理论的调整
《旅游学刊》| 徐少癸等:乡村旅游精英公共服务动机的结构维度研究
《旅游学刊》| 孙佼佼等:基于旅游审美哲学的艺旅融合:理论逻辑与研究框架
《旅游学刊》| 陈钢华等:川藏南线自驾游客情感体验的特征与影响机制
《旅游学刊》| 涂红伟等:主客积极接触对旅游心理疲劳的预防效应与实现机制
《旅游学刊》| 高彩霞等:媒介地理学视角下旅游度假区的数字化地方营造——以秦皇岛阿那亚为例
《旅游学刊》| 翟洲燕等:中国乡土文化景观基因识别与空间意象表达 ——以李子柒短视频为例
《旅游学刊》| 王韧等:高等级景区的旅游经济效应及其空间关联机制——基于中国225个地级市的实证检验
《旅游学刊》| 赵磊等:旅游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动态新型城镇化门限效应
《旅游学刊》| 刘冰等:旅游及相关服务业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的同群效应研究
《旅游学刊》| 张圆刚等:乡村旅游地返乡从业居民“人的再生产”机制研究
《旅游学刊》| 桑森垚等:目的地原住民如何应对外来旅游从业者的群际威胁 ——基于压力应对理论的思考
《旅游学刊》| 黄和平等:社区民宿选址的最小抵抗与风险的社会放大 ——以上海地区为例
《旅游学刊》| 王丹平等:旅游异化为打卡?——社交平台语境下用户对旅游体验的认知研究
《旅游学刊》| 陈扬乐等:旅游能带给人们生命意义感吗?——旅游情境下的生命意义感生成机制研究
《旅游学刊》| 熊 伟等:酒店员工情绪劳动慢性应激的表观遗传机制探索
《旅游学刊》| 杨勇等:数字鸿沟是否加剧了旅游消费不平等?——内在机制与微观实证
《旅游学刊》| 邵雨虹等:国家旅游网络地位对旅游服务贸易市场份额分散化的影响
《旅游学刊》| 童昀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旅游资源开发的碳汇减损效应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5A级景区建设的准自然实验
《旅游学刊》| 王永明等:景区间旅游客流网络形成的内-外生机制分析 ——基于加权指数随机图模型
《旅游学刊》| 阮文奇等:文化景观照片数字修饰的双刃剑效应及作用机制
《旅游学刊》| 马悦柔等:旅游发展初级阶段乡村非正规就业的形成逻辑 ——以元阳哈尼梯田为例
◣《旅游学刊》| 谢晓如等:“网红”旅游地“好客”形象的建构 ——以淄博为例



八、2024年会记忆:旅游学人盛会‍‍‍‍‍‍‍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文旅产业的创新发展,推进现代化旅游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旅游发展环境,助推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进程,并加强旅游学界与政府管理部门及业界的沟通和交流,“2024《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系列活动于2024年10月24—27日在厦门举行。本次年会由北京联合大学、华侨大学主办,华侨大学旅游学院、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旅游学刊》编辑部共同承办。会议围绕“文旅创新发展与美丽中国”主题,讨论文旅创新发展的结构与方向,分析美丽中国建设的机制与实施,探索两者的战略互动与路径,为现代文旅产业体系建设赋能助力。

公众号平台连续发布了多篇年会专题,以下是精选节点和主题。

年会|文旅创新发展与美丽中国——2024年《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在厦门举行
年会|分论坛一:新质生产力与文旅高质量发展
年会|分论坛二: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生态安全建设
年会|分论坛三:康养旅游与健康中国
年会|分论坛四: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共同富裕
年会|分论坛五: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
年会|分论坛六:旅游企业管理变革与创新战略
年会|分论坛七:低碳绿色与负责任旅游行为
年会|分论坛八:旅游营销与旅游消费行为
年会|分论坛九:旅游安全风险、危机与应急治理
年会|分论坛十:遗产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
年会|分论坛十一:艺术、体育与旅游融合创新
年会|分论坛十二:新旅游资源观与目的地创新发展
年会|分论坛十三:文旅消费与业态创新
年会|分论坛十四:美食旅游与餐饮文化创新
年会|分论坛十五:人工智能与旅游创新发展
年会|分论坛十六:旅游大数据应用与创新
年会|分论坛十七:海洋旅游
年会|分论坛十八:神经科学应用与旅游实验研究
年会|北京联合大学校长雷兴山教授致辞
年会|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会长保继刚教授致辞

年会丨《旅游学刊》2023年度优秀论文

年会丨2024《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优秀会议论文名单

年会| 第八分论坛:旅游营销与旅游消费行为

年会| 第十五分论坛:人工智能与旅游创新发展

年会| 第十六分论坛:旅游大数据应用与创新

年会| 第十七分论坛:海洋旅游





九、2024的亮点与热点‍‍




2024年,《旅游学刊》公众号平台关注产业亮点与理论热点,向读者呈现一系列新鲜且深刻的理论学术话题。


调研报告|2024甲辰龙年春节文旅观察报告(一)

调研报告|2024甲辰龙年春节文旅观察报告(二)

调研报告|2024甲辰龙年春节文旅观察报告(三)

调研报告|2024甲辰龙年春节文旅观察报告(四)

人物访谈 | 国内会奖旅游重要开拓者——锦江旅游CEO郑蓓访谈录

《旅游学刊》| 2003—2022年我国旅游学术共同体学术成果评价

刘德谦 | 关于刘毅局长给《旅游学刊》的赐稿和题词的追忆(原稿)

书评 | 城市更新及其反思:纽约与上海的“双城记”

学术前沿丨艺旅融合:一个历史悠久的新话题(附视频)





十、2024研讨与专题






2024年,《旅游学刊》公众号平台关注理论研究与专题研讨,向读者呈现与旅游产业密切相关的研讨专题。


旅游学刊 |“数智文旅与乡村旅游”专题研讨会成功举办
旅游学刊 |“旅游学基础理论构建”专题研讨会(第一期)在京举行
旅游学刊 | “新质生产力与文旅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会在京举行
旅游学刊 | 讲好中国旅游故事——2024旅游案例研究研讨会成功举办
旅游学刊 | 旅游疗愈专题研讨会暨第二十一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专委会学术年会成功举办
旅游学刊 | “旅游创新创业与区域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旅游学刊 | 新场景 新消费 新技术——第二届中国青年旅游学者三十人论坛成功举办
旅游学刊|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重要指示学习专题研讨会在京举行
旅游学刊|北京中轴线遗产旅游管理服务专题研讨会在京举行
旅游学刊 |“第二届长城文化论坛暨长城文化传承与旅游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旅游学刊 | 区域旅游合作与伙伴关系国际研讨会成功举办




十一、2024的节庆与美学




    《旅游学刊》公众号平台坚持“融美于知”,在佳节庆典推出专属海报。


光风霁月 踏雪寻春

除夕辞岁 各美其美

甲辰新春 龙行龘龘

妇女节:致敬她力量

春风化雨  桃李满园

江山万里  月洒清辉

●风吹稻菽  共庆华诞




十二、2024全年电子刊



《旅游学刊》微信平台每月推出线上电子刊。以下是全年期刊,集中呈现,供您回味。


《旅游学刊》|2024年第1期目录及电子刊

《旅游学刊》|2024年第2期目录及电子刊

《旅游学刊》|2024年第3期目录及电子刊

《旅游学刊》|2024年第4期目录及电子刊

《旅游学刊》|2024年第5期目录及电子刊

《旅游学刊》|2024年第6期目录及电子刊

《旅游学刊》|2024年第7期目录及电子刊

《旅游学刊》|2024年第8期目录及电子刊

《旅游学刊》|2024年第9期目录及电子刊

《旅游学刊》|2024年第10期目录及电子刊

《旅游学刊》|2024年第11期目录及电子刊

《旅游学刊》|2024年第12期目录及电子刊




结语:感恩与未来






衷心感谢《旅游学刊》微信平台志愿者团队的奉献。

感谢读者们的陪伴与信任!

《旅游学刊》编辑团队在此祝您

 贰零贰伍年,

健康,平安,精彩!






责任编辑 || 梁彩荣 北京体育大学

              孙佼佼 上海师范大学

责任校对 || 曹晓 苏州科技大学‍‍‍‍

原创插画 || 孙佼佼 上海师范大学‍‍‍‍‍




Tourism Tribune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人文社科类)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权威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欢迎转载,转载请联系《旅游学刊》编辑部授权




旅游学刊
服务读者和作者,关注中国旅游研究的前沿问题,分享旅游研究的最新成果,引领中国旅游学术研究的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