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文速递 |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旅游资源开发的碳汇减损效应——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5A级景区建设的准自然实验

文摘   旅游   2024-12-07 08:01   北京  



童昀
海南大学国际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 副教授


王灵恩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副研究员

1


研究缘起

“双碳”目标是中国面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变化全球性议题,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现阶段,旅游研究文献主要从“碳源”视角出发,围绕旅游业自身碳排放、旅游业对目的地整体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等议题积累了丰富成果。但是,碳源侧推动减排与碳汇侧兼顾增汇是推进“双碳”战略不可偏废的两条关键路径,这充分说明碳汇视角下评估旅游业环境外部性之必要性。但是,基于“碳汇”视角开展相关研究属于前沿议题,并且呈现实践活动先于理论研究的格局。旅游目的地碳中和研究是一个亟待推进的前沿热点领域,而从碳汇视角考察旅游业环境外部性则是其中重要议题。基于这一研究机会,笔者尝试在宏观层面,运用地理学和经济学交叉范式,融合多源数据,探索旅游发展与目的地碳汇之间的关系,以期拓展和完善“双碳”目标下旅游发展的环境外部性研究视野。在确定主要研究议题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思考确定了如下研究细节。
第一,选择从旅游资源开发的角度切入表征旅游发展。因为旅游资源是支撑旅游业发展和开展旅游活动的基础条件,旅游资源开发是发展旅游经济的基础工作,依托垄断性、稀缺性生态禀赋和旅游资源,建设高等级景区,已经成为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继而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重要途径。
第二,探索将研究的空间颗粒度推进至县区层面的精细尺度。因为地理学强调尺度效应,这一思维使笔者在研究之初就考虑到城市层面或省份层面过大的空间尺度,可能会遮蔽旅游资源开发对目的地整体碳汇水平的影响。
第三,选择以全国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研究区域和研究样本,以进一步提升整个研究的现实重要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已经成为支撑生态文明战略坚实的国土空间基础。一方面,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实施严格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只允许发展不影响主体功能定位的适宜产业。另一方面,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具有优质生态资源禀赋,具备发展旅游业的先天优势。严格限制性开发政策下,旅游业作为环境友好型产业,对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减缓贫困、阻断返贫,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注: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网站审图号为GS(2019)1822号标准地图制作,底图无修改。

图1 研究区域


2


研究内容和发现

基于上述思考,笔者尝试将旅游资源开发与目的地整体碳汇纳入同一分析框架并推进至实证研究。具体回应以下关键问题:旅游资源开发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整体碳汇水平产生何种效应?进一步地,鉴于旅游产业关联带动性和旅游活动空间流动性,旅游资源开发对碳汇影响是否存在空间溢出?回应上述问题,不仅有利于“双碳”目标下旅游业环境外部性研究的拓展与深化,而且可为推动资源富集型欠发达地区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全新视角。

首先,笔者在理论层面构建了旅游资源开发对区域碳汇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机制理论框架(图2),并提出研究假设。


图2 旅游资源开发对区域碳汇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机制


其次,笔者融合多源遥感影像构建了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内区县层面的研究面板数据集。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5A级景区建设为准自然实验,构建了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旅游资源开发对目的地整体碳汇的影响效应。研究证实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内旅游资源开发存在显著碳汇减损效应。推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内可持续旅游目的地建设将面临的减碳和增汇双边挑战。空间异质性上,旅游资源开发碳汇减损效应更多出现于中西部。时间异质性上,生态文明战略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实施后,旅游资源开发造成碳汇减损的环境负外部性得到有效缓解。


图3 平行趋势检验和安慰剂检验结果

再次,笔者进一步构建空间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对旅游资源开发在区县尺度下对碳汇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探索。研究发现本地旅游资源开发会显著降低邻近区域碳汇水平,效应分解结果显示旅游资源开发对区域碳汇减损,主要表现为空间溢出效应而非直接效应(间接效应约占总效应85.04%),“以邻为壑”特征明显。

最后,从旅游资源开发层面、旅游目的地建设层面、区域旅游协作层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3


研究贡献和意义

第一,丰富了旅游业环境外部性研究经验证据。研究在研究议题上首次尝试在宏观层面,基于旅游资源开发视角,定量研判旅游发展对区域碳汇影响效应及其特征,深化和拓展了对旅游发展环境外部性的科学理解。第二,为碳中和目的地建设和研究提供启示。UNWTO达沃斯宣言指出全球旅游业必须在不断发展的联合国框架内迅速应对气候变化。随着越来越多国家(地区)提出整体层面的碳中和时间表,碳中和目的地建设成为旅游业响应气候危机的创新举措和研究热点。研究提示亟需修正碳中和目的地系统边界,并从更全面视角审视并扩展碳中和目的地建设框架。至少应当在“估算”环节补充旅游资源开发导致的碳汇减损评估,并将此作为“补偿”环节另一方面的依据。这也意味着,碳中和目的地研究领域,除了聚焦接待运营阶段旅游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常规议题,也有必要将关注点前移至规划建设阶段。


4


致谢

感谢《旅游学刊》编辑部给予此次分享交流的机会。本篇论文也参加了2023年《旅游学刊》年会的分会场报告,感谢会场点评专家的宝贵建议,以及匿名审稿人专业、耐心且细致地评审,为笔者进一步完善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向。同时,感谢学刊编辑老师们的严谨和辛勤工作,使本文严谨性和规范性得到了提升。



引用本文
童昀, 王灵恩.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旅游资源开发的碳汇减损效应——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5A级景区建设的准自然实验[J]. 旅游学刊, 2024, 39(11): 49-62.

原文链接
https://book.yunzhan365.com/rztl/iygp/mobile/index.html?maxwidthtosmallmode=0&maxheighttosmallmode=0#p=52

责任编辑 || 宋志伟 
责任校对 || 王   婧
技术编辑 || 毛秋琳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 
封面来源 || 作者团队
图片如有版权保护请与我们联系,E-mail: lyxk@vip.sina.com

Tourism Tribune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人文社科类)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权威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欢迎转载,转载请联系《旅游学刊》编辑部授权

(lyxkwx@163.com)

旅游学刊
服务读者和作者,关注中国旅游研究的前沿问题,分享旅游研究的最新成果,引领中国旅游学术研究的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