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灵恩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副研究员
1
研究缘起
注: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网站审图号为GS(2019)1822号标准地图制作,底图无修改。
图1 研究区域
2
研究内容和发现
基于上述思考,笔者尝试将旅游资源开发与目的地整体碳汇纳入同一分析框架并推进至实证研究。具体回应以下关键问题:旅游资源开发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整体碳汇水平产生何种效应?进一步地,鉴于旅游产业关联带动性和旅游活动空间流动性,旅游资源开发对碳汇影响是否存在空间溢出?回应上述问题,不仅有利于“双碳”目标下旅游业环境外部性研究的拓展与深化,而且可为推动资源富集型欠发达地区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全新视角。
首先,笔者在理论层面构建了旅游资源开发对区域碳汇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机制理论框架(图2),并提出研究假设。
图2 旅游资源开发对区域碳汇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机制
其次,笔者融合多源遥感影像构建了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内区县层面的研究面板数据集。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5A级景区建设为准自然实验,构建了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旅游资源开发对目的地整体碳汇的影响效应。研究证实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内旅游资源开发存在显著碳汇减损效应。推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内可持续旅游目的地建设将面临的减碳和增汇双边挑战。空间异质性上,旅游资源开发碳汇减损效应更多出现于中西部。时间异质性上,生态文明战略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实施后,旅游资源开发造成碳汇减损的环境负外部性得到有效缓解。
图3 平行趋势检验和安慰剂检验结果
再次,笔者进一步构建空间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对旅游资源开发在区县尺度下对碳汇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探索。研究发现本地旅游资源开发会显著降低邻近区域碳汇水平,效应分解结果显示旅游资源开发对区域碳汇减损,主要表现为空间溢出效应而非直接效应(间接效应约占总效应85.04%),“以邻为壑”特征明显。
最后,从旅游资源开发层面、旅游目的地建设层面、区域旅游协作层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3
研究贡献和意义
第一,丰富了旅游业环境外部性研究经验证据。研究在研究议题上首次尝试在宏观层面,基于旅游资源开发视角,定量研判旅游发展对区域碳汇影响效应及其特征,深化和拓展了对旅游发展环境外部性的科学理解。第二,为碳中和目的地建设和研究提供启示。UNWTO达沃斯宣言指出全球旅游业必须在不断发展的联合国框架内迅速应对气候变化。随着越来越多国家(地区)提出整体层面的碳中和时间表,碳中和目的地建设成为旅游业响应气候危机的创新举措和研究热点。研究提示亟需修正碳中和目的地系统边界,并从更全面视角审视并扩展碳中和目的地建设框架。至少应当在“估算”环节补充旅游资源开发导致的碳汇减损评估,并将此作为“补偿”环节另一方面的依据。这也意味着,碳中和目的地研究领域,除了聚焦接待运营阶段旅游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常规议题,也有必要将关注点前移至规划建设阶段。
4
致谢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人文社科类)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权威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欢迎转载,转载请联系《旅游学刊》编辑部授权
(lyxkw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