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新体制机制,解决“怎样融”的问题
一是创新政策措施。出台《北京市文物局关于开展“县域文物主题游径建设工作”的通知》《北京市文物建筑开放利用导则(试行)》等相关文件,加强顶层设计,打破行业壁垒,加速文物和旅游业有机契合。
二是激活市场主体。鼓励市场主体参与,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以“村集体牵头、致富能人(企业)带动、农民参与”的模式,在保护的前提下做好长城文化的展示和利用,随着长城文化带和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赋能旅游发展。西城区发布3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名单,广集社会各方智慧和资本,带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及利用,促进文商旅融合。
三是鼓励多方参与。多举措筹措资金活化利用拓宽文旅融合渠道。产权归中央的西城区国立蒙藏学校旧址,由北京市承担文物内居民腾退安置成本,腾退修缮后再由国家民委和北京市合力打造成国内首家“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成为西单商圈新的热门打卡地。
二、夯实融合基础,解决“融得牢”的问题
一是加强资源普查。全面开展区域文旅资源普查,摸清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利用的文物资源家底。千年古镇密云区古北口镇深入调查镇域内的文物资源、旅游资源、古村落资源,打造“长城古镇研学之旅”品牌,推出“国歌长城”“胜利之路”“长城古镇”“壮美山河”4条精品研学旅行线路,贯通16km长城探访路线。东城区全面梳理35处红色文化地标,推出红色文化地图,为广大市民体验红色之旅提供实用指南。
二是提升保护水平。保护是利用的基础,利用是活化的保护。在文物旅游中,要坚持文物保护第一,由注重文物本体保护向本体与周边环境、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转变,筑牢安全底线。通州区在全面修缮保护燃灯塔及周边古建筑群、燃灯塔升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基础上,成功将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创建为国家5A级景区。
三是完善服务功能。文物的保护设施是为保护服务的,往往并不过多考虑旅游的需要,有些设施承载量可能还和旅游业的要求是相反的。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加快硬件配套提质升级,提升旅游品质和体验,高标准建设开放文化遗产的服务体系,打造旅游友好型环境。昌平区将白浮泉遗址打造为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一期),进行环境整治,改善基础设施,构建生态系统,完成道路系统提升,让“龙泉漱玉”的历史古景重现,吸引了大量游客。
三、深挖文物内涵,解决“融得实”的问题
一是加强价值研究。持续挖掘文物历史内涵、旅游吸引力及两者关系,发挥文物对旅游发展的促进作用。昌平区充分研究3条文化带汇聚的区位优势,打造“居庸山月”“明文化论坛”“运河源白浮韵”三大文化品牌,全方位展现“京师之枕”的独特历史文化魅力。
二是深化内涵阐释。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阐释、呈现、展示历史文化,推动文物保护利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东城区推出“运河往事”文物主题游径,将通惠河运河历史文物进行串联展示,开发出以定制、散客为主要客群的城市漫步(city walk)文化产品,让文化旅游创新场景与文物体验进一步融合。游客可以打卡通惠河源头,探索玉河历史风貌,聆听“大运河飘来的北京城”传说,参观南新仓文化博览馆,还可以体验南新仓文物活化利用中的文旅消费新场景。
三是强化核心主题。房山区围绕西周文明与燕文化,借鉴国内优秀遗址公园经验,全力将琉璃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打造为第三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标杆。东城区利用会馆旧址众多的优势,创新空间功能,打造会馆文化体验群落。
四、增强科技赋能,解决“融得新”的问题
一是加强科技支撑。数字文旅成为激发文旅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通过科技手段达到传统技术所不能实现的文物活化利用效果。对万宁桥进行数字化测绘评估其保护状况较差后,将附着在桥体的管线全部拆除,彻底解决了桥体外挂市政管道影响文物保护及展示效果这一长期困扰“中轴线上第一桥”的问题,真正实现让游客看到、亲近到世界遗产。
二是创新互动场景。“中轴奇妙夜”是国内首个基于全新一代AI+XR空间计算技术打造的漫步式VR沉浸体验。体验者戴上VR眼镜后,从鼓楼出发,在屋脊兽“小龙仔”的带领下,回到700多年前元大都兴建的时刻,沉浸式探索中轴线的起源及其背后的中国智慧,并与身边的人实时分享探索感受,在虚拟场景中社交。
三是加强数字体验。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数字体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圆明园遗址公园打造了圆明园·720穿越飞船数字文化科技体验项目,运用了中国原创、世界首创的720°胶囊型屏幕技术、虚拟现实影像技术、飞行动感特效技术等,以故事性创作的方式深度还原了圆明园的盛时盛景。
五、拓宽活化路径,解决“融得活”的问题
一是整体活化。以点串线、以线带面、化零为整,将原本单薄的文物资源整合盘活,构建全域文旅融合的新格局。例如东城区、丰台区、海淀区连片利用革命文物资源,建成建党、抗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大主题片区,进一步擦亮北大红楼、宛平城、双清别墅等红色地标,使之成为传承基因、赓续血脉的红色文物游径。房山区以周口店、琉璃河、云居寺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三大文化组团,打造北京西南旅游精品路线。北京市、河北省打破地域堡垒,推进京津冀文物和旅游协同发展,共同打造“进京赶考之路”革命文物主题游径。通过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清华园车站旧址等重要文化遗产及丰富的展览展陈,亮出两地文物保护利用成果。
二是激发活力。激活文物活化利用创新动力和旅游产业动能,让文物“活起来”。2024年7月,北京中轴线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后,15处文化遗产点成为游客热门打卡地。中轴线相关旅游产品预订热度同比增长69%;前门大街、天坛公园等中轴线沿线景点在全市游客接待量排名中居前列;地铁8号线成为打卡中轴线的热门地铁线路。平谷区将长城的活化利用与其独特的自然资源相结合,依托首都生态涵养区,提出长城生态游概念。以着力打造世界休闲谷为目标,激发体育+文物+旅游产业发展活力,打造“环长城100国际越野挑战赛”,赛道被跑友亲切地称为“最具历史文化底蕴的赛道”,也是国内首个以“长城文化”为主题的越野赛事。通州区结合运河沿岸历史文物,将“五座古城”文化内涵、历史故事融入街区、景点、餐饮、民宿,推出一批特色精品文旅探访路线。
三是打造品牌。找准定位,因地设旅,量体裁衣,各美其美。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和品牌形成方面产出精品,打造流量大IP,推动创意“出圈”、文物“入圈”。西城区推出“白塔夜话”“宣南文化博物馆”“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三大文物会客厅。昌平区推动文物“走出去”,在南京、成都等多个城市举办定陵文物专题巡展,真正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并促进文物“引进来”,联合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举办“明定之典——定陵文物再聚首展览”,实现了64年来定陵出土的万历皇帝金丝翼善冠和孝端、孝靖皇后4顶凤冠首次齐聚展出。怀柔区推出长城小兵系列文创,长城三缺一T恤、不倒翁存钱罐、烽火狼烟杯等,用于长城IP 推广,经济效益良好。
文物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北京将继续努力打造文物科学保护典范,形成文旅融合发展示范,为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引用本文
郭京宁. 以文物活化利用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的北京实践[J]. 旅游学刊, 2025, 39(1): 5-7.
欢迎转载,转载请联系《旅游学刊》编辑部授权
(lyxkw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