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大集体后的尴尬
石滔
1963年我家再次加入老家的园子辿生产队,命运来了彻底大转变。一直到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全家靠着生产队分配的口粮卑微地活着。话说回来,也不是父母不勤劳,没本事。全村的境况基本一样,许多人家连我家也不如。
1959年,我一岁离开这里,还没有记忆。三岁离开移民村武家峁,已经依稀记着那个再没有回去的第二故乡。和玩伴狗儿打架的情景,我家阳圪塄借居的土窑洞,感受到了山里人的淳朴厚道。阴圪塄住着侯毛埃毛两弟兄。在侯毛大爷那个耳隔窑里,我多次吃过他家的饭。是我的母亲勤劳善良朴实,结拜了许多干姊妹。每当妈妈下地劳动,总有我的大娘、婶婶照看着我。可惜我无良心,走开这个第二故乡后,再也没有见他们的面。
1959年到1962年整整三年移民在王家墩公社武家峁村,过着和山里人一样的生活。那时的中国农民在吃饭穿衣上没有任何讲究。解放了十来年,农民只是经历了一个改朝换代,生活水平很难说有所提高,由于人口的持续增加,他们的吃穿水平还是非常原始落后,住房还是原来的原始窑洞。他们听到最多的话是:农民翻身了,再不用受地主富农的剥削压迫了。这只是好听的话。地主富农打到了,他们就没有了精神和生活上的枷锁了?不是这么一回事,生产队的支书和队长同样够他们喝一壶的。队干部每时每刻都盯着你。
武家峁村听的最多的是郭大维的事,他是一个光棍,按理说,这样的人生活不应该有什么问题。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饥,可惜做饭不会计划,还等不上生产队的新粮分下来,自己就断顿了。自古道:穷生奸计,富长良心。一不做二不休,偷东西吧。村子里没有一个值钱的,看到邻村有一匹好马。半夜三更起来,到喂马的石槽边解开缰绳,一个鹞子翻身,翻上马背,接着快马加鞭向北面内蒙方向直奔而去。跑了十几里,心想不对,后面留下的马蹄印子一定会让人跟踪而来。急忙下马,挽了两苗大黄蒿 拴在马尾巴上,又上马狂奔。后来把马卖在内蒙古一个小村庄里。当时能养马的生产队很少,村里岂能容忍村民如此目无法纪。县公安局出面调查案件。半个月就捉拿归案。召开了公审公判大会以后,郭大维理所当然坐了牢房。九年刑满释放,穿着崭新的囚服红光满面地出现在社员面前。看看同龄在村子里生活的社员,个个面黄肌瘦。郭大维逢人就说,监狱怎么怎么好。在南泥湾劳动改造还能吃到肉和鸡蛋。一天要求村干部给他一个再次犯罪的机会,免得让他在生产队忍饥挨饿。
回到园子辿老家以后,我家成了无根的沙蓬,没有了户口,就没有权利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当然也没有资格参与农产品的分配。
有一年多时间我家没有入队。村里的人刚开始并不欢迎我们。土地就那么一点点,人均不到一亩石坡地。好不容易走出去了,回来就是和村民抢饭碗。在当时饿肚子的年代,就是最亲近的人也是自顾不暇。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家是单干户。土地都在头顶很高的山梁上,房前屋后有零零星星高高低低的小块水浇地,那也得担着水桶挑黄河水才能浇灌。
我村繁荣了上百年的木船贩运,在大跃进期间彻底萧条。在这期间,政府组织船工把砸锅收到的废铁运往河南洛阳炼钢,一去二往走了四十天,也没挣到什么钱。
我的父亲却到了保德铁匠铺赊了人家一船瓷,在府谷柳林碛赊了一船炭,日子过的风生水起。不久就花三百块买了一孔大石窑。这下村里的队干部也看的眼红。再不让我家加入生产队,大家更不好领导了。我家就再次归入园子辿生产队。我父亲跟着船队跑河路,我妈天天到集体地里挣工分。把我和弟弟锁在房子里,怕无人照管掉进黄河里。
我父亲知道我家没有好日子过了。大集体分的那点口粮,数颗粒也不够吃。就是放羊的石坡也不允许个人开垦一点。他思思谋谋,终于在离我家十里远的黄河畔麻堰湾找到一块大石头。那块石头上有够一米厚的黄土。我父亲找了10多米长的一根原木,立在大石头边上。他向猴子一般沿着原木攀上石头,开垦出来,种了萝卜和蔓菁。那年雨水好。这两种植物长势非常好。秋季父亲又爬上原木,把萝卜和蔓菁用绳子吊下来。我家冬天不饿肚子了。驻村公社干部亲自跑到我家。批评我父亲走资本主义道路,自私自利。削尖脑袋发家致富。给全村人带了很坏的头。并严令,来年绝不允许继续种植。我父亲也怕接受生产队的批斗大会,第二年果然没有再次爬上那块大石头。这块石头在修建沿黄公路时被炸掉多一半。我每次经过这里,总是感慨万千。后来我父亲也不安分守己,常常偷偷倒猪贩羊,谋取小利。这叫投机倒把,是绝对不融于当时主流社会的。他被拉到武家庄公社学习班改造,成为我们一家的耻辱。
我说这些话,是鉴于当前经济形势不太好,有人鼓吹回到集体化时代。万万不能这么想。大集体的计划经济是一种非常落后的生产方式。如果开历史倒车,全国人民还会饿肚子的。
2024.9.27
作者简介
石滔,本名王守贵,陕西府谷人。1981年榆林师范毕业,2010年中央电大中文本科毕业,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国散文学会、中华诗词学会、榆林市作家协会会员。在《散文选刊》《海外文摘》《延河》《陕西诗词》《西部散文选刊》《安徽文学》《陕北》《榆林诗刊》《榆林老干部》《各界导报》《陕西电大报》《太原日报》《榆林日报》等报刊发表作品百余篇。多次获文学奖励。 作品入选《中国最美的散文》《府谷县志(1990-2010)》《榆林历代诗词全集》《中国当代名家系列作品选·散文卷》等选本。多次担任地方文学比赛评委,现任《府谷文艺》副总编。
作者寄语
各位读者朋友好:
是你的阅读和关注,才让我坚持下来。创作不易,如果你觉得我的诗文还有点价值,请你点一下在看或者转发一下,让更多的人了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