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上面蓝字石滔诗文,关注我
三道沟镇的大气象(1)
石滔
10月19日秋末,一个风和日阴的日子。府谷县文联,府谷县诗词学会共同举办的三道沟镇联合采风活动如期举行。时间虽然过去十多天了,经过时间的积淀,轮廓更加分明,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早晨七点,我们在府谷镇政府门前的大道上乘上早已等候的中巴。文联主席孙皓、文旅局长赵平、两位主管领导参加了这次活动。诗词学会马来宝会长和班云柴良两位副会长具体组织了这次采风活动。
中巴车的三十多个座位被采风的诗人作家挤得满满的。车子一路向西。府谷城高大的建筑急速向后隐退。孤山川的水量不大,近年来川水类似小溪。黄土高原最多的是形态各异的沟梁峁壑,在时间长河不间断的流淌中,抹上了一层深浅不一的绿色。往昔孤山川人迹罕至,今天两条高等级的一级公路在两山一川中逶迤伸展。还有一条铁路在运营。柴良老师用他特有的高音调讲了三道沟镇的工业发展、历史沿革和风土人情。车子从府(府谷)店(神木店塔)一级公路转入大(神木大柳塔)石(府谷石马川)一级公路。由孤山川进入沙梁川,不长时间就到了三道沟镇的新庙村。
新庙村由11个自然村组成,也是庙沟门工业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之所及有许多工厂,这里是传统农业向工业为主的社会转型的成功典范。巨大的厂房显示着蓬勃向上的生命力。三道沟镇党委书记云永胜,镇长王建兴,人大主席岳文华早早守候在富丽堂皇的新庙村。迎接我们这些县城来的所谓的诗人作家。老实说尽管我们中的许多人在国家及省市发表了不少作品,不少人出了文学专著,诗词学会和作家协会还是省级先进集体,但离真正的作家诗人还是有一段距离。但我们到了乡镇,真有点受宠若惊。看了新庙园区的工业建设展板,听了云书记的讲解,真是大开眼界。
半个世纪以前,我们把府谷西部四个公社简称三老庙大,三是三道沟,就是我们今天采风地方,老是老高川,庙是庙沟门,大是大昌汗。在府谷县,一提三老庙大这四个公社,就有了揶揄的意味,都知道这几个公社地下有煤。可有煤的地方偏偏土地贫瘠,难长庄稼。附近的木瓜有优良糜子和谷子,碾出来的黄米小米,金灿灿,香喷喷。同样品种到了三老庙大,就是赶不上木瓜。那时穷地方多,穷也就罢了。偏偏这四个公社靠近毛乌素沙漠,一刮风,飞沙走石,眼也睁不开。别的地方的女子不想嫁这里。人们一句,到三老庙大吃土去。把这地方贬得一无是处。这四个字顺序也有讲究,三老是指老人多,光棍多。庙大是指人烟稀少,赶庙会人也不多,庙宇格外空旷,庙宇显得很阔很大。
做梦也想不到到了八十年代,神府侏罗纪煤田大开发,这四个公社优质、低磷、低硫,高热量的煤炭一下子就爆红全国。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淘金者。村村都有了腰缠万贯的煤老板。在西安捎着买房的富豪就出现在这里。
眼前的新庙村由11个自然村组成,户籍人口523户1473人。村内有三忻、大石新材料、同巨化工等重点企业16家。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务工、运输、土地流转等。村干部详细向大家介绍了新庙村“三产”融合产业园的规划建设情况。2023年人均纯收入23000元。
更让所有采风人员激动的是,我们实地目睹了新庙村的幸福养老院。全村的老人几乎都集中在这里,有专门的服务人员伺候这些老人。室内有卫生间,暖气、空调一应俱全。不但无子女赡养的老人来了,有子女的老年人也来了。最难得的是一日三餐不花一分钱。我每每听到有人骂地方政府说话不算数。当年搞计划生育时承诺过:只生一个好,政府来养老。后来政府承担不起,说过的话不算数了。只能硬着头皮由人家骂。新庙村实现了集体不花钱养老,在全中国能找到这么几家?千百年来人们盼望的老有所依,在新庙村完全实现了。我们所有采风的诗人作家看到此情此景,都激动的不知如何是好。
作者简介
石滔,本名王守贵,陕西府谷人。1981年榆林师范毕业,2010年中央电大中文本科毕业,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国散文学会、中华诗词学会、榆林市作家协会会员。在《散文选刊》《海外文摘》《延河》《陕西诗词》《西部散文选刊》《安徽文学》《陕北》《榆林诗刊》《榆林老干部》《各界导报》《陕西电大报》《太原日报》《榆林日报》等报刊发表作品百余篇。多次获文学奖励。 作品入选《中国最美的散文》《府谷县志(1990-2010)》《榆林历代诗词全集》《中国当代名家系列作品选·散文卷》等选本。多次担任地方文学比赛评委,《府谷文库》之《小说》《散文》《纪实文稿》卷主编,现任《府谷文艺》副总编。
作者寄语
各位读者朋友好:
是你的阅读和关注,才让我坚持下来。创作不易,如果你觉得我的诗文还有点价值,请你点一下在看或者转发一下,让更多的人了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