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保两县一城(23)黄河流过我家门前

文摘   2024-07-30 23:16   山西  



     黄河流过我家门前

                    石滔


     府谷县城离我的家乡过去是40公里,30多年前没有修通公路,我们每年都要步跑几趟县城。我村在县城的南部,从家中回县城常常是步行,从县城回家中,经常是坐船。现在修通了柏油路,修路裁弯取直,两地相距正好30公里。坐车只需要半个小时。坐车虽然很快,再也享受不到坐船时的悠哉悠哉,我不免有一种失落的感觉。

    家乡人现在住在集中修建的新农村


      县城和我的家乡园子辿都在黄河畔上,县城在北,我村在南。我村的男子汉都是河路汉,一年四季漂流在黄河上。


1950年代以前,我村的船汉活动范围非常宽广,父辈驾驶木船南下佳县、吴堡,到了壶口瀑布,把货物卸在岸上,用手拉住空船缆绳,慢慢地把船从人工挖凿的船壕中放下去。然后在陆路上用板车装上货物送到下游泊船的地方再装船上,把北方的货物送在关中的潼关和河南的三门峡等地。有时送一趟货物要走几个月。船只到了河南等目的地,卖掉船只,空身子跑回来。我村的木船往北经过府谷保德的县城,然后到天桥峡 ,再到河曲、偏关县城,直抵内蒙古包头市,再往西到达宁夏石嘴山 、银川,船只在河套平原和银川平原行使,水流缓慢,但木船可以装载更多货物,有时用几头大犍牛拉船行走。船汉很休闲很惬意坐在木船上唱歌吆喝风向。往内蒙运输的有家具、服装、药材 ,因为内蒙是新开发地区,地广人稀。去内蒙宁夏我们叫走口外。木船返航叫回口里,装的是银川平原、河套平原的大米白面。船汉挣到了钱,又走南闯北,自然见多识广。解放后的一段时间里船汉的工作还是很好的。

50年前,我读书的地方


       大跃进之后,农民生产没有自主权。我出生那一年,恰好赶上大跃进。我母亲一整年辛辛苦苦在家养了两只站羊。他在生产队劳动罢了,就跑步给羊寻菜挽草。到了农历七月份,两只羊已经膘肥体壮。当时全村社员开始集体吃食堂了。我父亲被派到一百多里外的木瓜修大坝。生产队的几个青年念叨着,马上要吃我妈养起来的两只肥羊。我妈怕别人白吃了自己辛苦一年养起来的绵羊,一气之下,带着12岁的五姨远走县城。一天跑了80里路到了县城附近的张家塔村。当晚杀羊,大家打了平伙。第二天早早动身准备赶回村里。到了崇塔村的大寨沟生了我。跑了十几里路,在碛塄村喝了一点米汤,第二天跑回园子辿村。母子命大没死 ,成为几个公社的新闻。三年困难时期,许多妇女没有了例假。我村的木船几乎没有了生意。村子里的土地很少,无论怎样精耕细作,也是填不饱肚皮。我村一名李姓会计,生性直爽,不爱占生产队的便宜。粮食不够吃,还以为自己好水性,跳入黄河中捞一段木头。结果没有力气凫水,沉入黄河水中。村民们才发现 ,他家很长时间没吃过米。溺水身亡的他,身后只有半升黑豆。河畔上人家 ,由于缺少耕作的土地,听从国家的号召,移民到山里。我家移民到王家墩公社的武家峁村,乡亲们对待我们这家外来户,还是很不错的。过了三年,又搬回原来的村子——园子辿。这段历史,我的记忆是比较清楚的。1962年,刘主席提岀了“三自一包,四大自由”的口号。

小时候,我几乎天天要摆渡山西林遮峪小镇


      三自一包指的是:自由市场、自负盈亏、自留地和包田到户。四大自由:自由租地、自由贷款、自由雇工、自由交易。这是非常有创建又结合了中国实际的好思想,好纲领。这样一个好政策仅仅一年多就被叫停了,被极左思想扼杀了。但这个政策的推行,挽救了一些濒临崩溃的家庭,也挽救了一些人的生命。由于历史的原因,20年后,这些愿望才开始实行。


      我们家从武家峁回到园子辿后,赶上了中央的好政策,自由顾工拉了一船瓷器和一船烧炭,生活马上好起来了。全村也是一派兴旺景象。山里的老乡用毛驴驮着小米、黄米、绿豆、洋芋与我家交换瓷器和烧炭。我家的大瓮里储藏了很多豆子和粮食。


       重新加入生产队之后,日子越过越差了。1963年还能吃老本,一年之后,日子越来越紧张。我清楚地记着,1965年以后饿肚子了,接下来生产队年年分的粮食不够吃。一直到1978年,才结束了这段让人难堪而恓惶的岁月。


        我记得,文化革命高潮的时候,天天晚上开会学习最高指示。社员的自留羊、自留地被充公了,过年都吃不到一点肉。后来感觉这样不行,勉强给每一个人留有3分自留地种蔬菜种粮食作物。家庭特别重视这一点自留地。秋天可以腌制几大瓮白菜,收获几斗谷子,维持最低生活水准。

      家乡现在是胡桥沟景点的一部分,水潭串联,公路平展



      后来公社和生产队都对社员放松了一点。对社员的养猪养羊养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年能吃到肉了。多余的还能卖给供销社。也偷偷摸摸在黑市上交易一点。老百姓中流行说:自留羊是肉墩墩,自留地是命根根。

  黄河对岸的山西省林遮峪小镇



       文化革命高峰过去以后,我村的木船又开始动掸了。从府谷县城上游十里的小炭窑、柳林碛拉回块炭,贩卖给周边的社员。村子里的渡口活跃了。我们一群男女孩子,半大后生不安分了,天天到黄河对岸的林遮峪小镇寻草挽菜,溜街闲逛。林遮峪是公社所在地,有一个供销社。煤油,火柴也从这里往家里买。喊号子扳棹是我们年轻人发泄的手段,天天在木船上撑杆扳棹,人人也就成了河路汉。

                    作者简介


       石滔,本名王守贵,陕西府谷人。1981年榆林师范毕业,2010年中央电大中文本科毕业,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国散文学会、中华诗词学会、榆林市作家协会会员。在《散文选刊》《海外文摘》《延河》《陕西诗词》《西部散文选刊》《安徽文学》《陕北》《榆林诗刊》《榆林老干部》《各界导报》《陕西电大报》《太原日报》《榆林日报》等报刊发表作品百余篇。多次获文学奖励。 作品入选《中国最美的散文》《府谷县志(1990-2010)》《榆林历代诗词全集》《中国当代名家系列作品选·散文卷》等选本。多次担任地方文学比赛评委,现任《府谷文艺》副总编。



                作者寄语


各位读者朋友好:

       是你的阅读和关注,才让我坚持下来。创作不易,如果你觉得我的诗文还有点价值,请你点一下在看或者转发一下,让更多的人了解。谢谢!

石滔诗文
推出作者石滔的文学创作,包括诗词、诗歌、散文、杂文、小说等文学作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