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过我家门前(4)
石滔
1959年4月敬爱的国家主席刘少奇针对当时农村的困境提出新的思路。在大跃进浮夸风失败后,刘主席主持了经济调整工作,提出了“三自一包”的农村经济政策。这段时间由于粮食严重短缺,各地都有饿死人的传闻。““三自”指的是"自留地、自由市场、自负盈亏",这个有效针对农村极左路线给与对症下药,给农业注入了空前的活力。这是为了恢复大跃进之前的农村经济政策。与此同时,“一包”则是指“包产到户”,这是各地部分农村自发行为的结果。让大跃进冒进浮夸造成极端困难的中国农民走出了低谷。农民身上的沉重枷锁解开以后。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发展。但到了1962年,有人就公开指责这个无比正确又行之有效的好政策,好措施。这几年,我家生活那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园子辿距离府谷县城80里,这段距离是以步行测算的,我走过几十趟。每走10里必有一个村落。一路有丰山、高尧峁、杨家庄、碛塄、崇塔、阴塔、贾家湾、府谷县城。是千余里的晋陕大峡谷的上方的一段。晋陕大峡谷,北起内蒙古托克托,南至河津禹门口,全长1450里。在中国地图上可以看到黄河晋陕大峡谷在托克托县河口镇段形成的一个“几”字形弯的右半边,在这里黄河奔流而下,景色壮观。
我的家乡园子辿村分前后两个村落,两个村子相距仅有1000米。后辿在上游,前辿在下游。后辿正对山西保德县林遮峪乡明代古戏台,有王、李、杨三个姓,居住相对集中。我出生在后辿。前辿都姓杨,胡桥沟小河穿村而过,居住相对分散。
这段峡谷成北南走向,在我村这一段,峡谷很窄。我村背靠的大山很陡,上方的石山是相连的一架大山,相对高度达300米。下方靠黄河处稍微有一段斜坡。在离黄河水平面不到100米的嵌满石头的斜坡上零零星星修了几个院落。都是就地取材修建的石窑洞。由于受地形限制,我家的祖传住房是三间起脊房。我家离黄河水面的距离就是20米,黄河发洪水的时候,水位可以上升10米,看到黄河在院子下方不到10米的地方奔腾澎湃,一点也不害怕。因为已经习惯了黄河的涛声。黄河发洪水我们叫发山水。大人小孩都能得到一些捡来的外财,除了黄河鱼之外,河柴捞起一大堆,能烧半年。河柴里裹挟的南瓜、萝卜、土豆、红薯、也为数不少,清洗后,够一家人吃好几天。
我最爱看的是,木船在黄河里的逆流而上,或者顺流而下。在这一段行使的黄河木船两岸各个村落都有。木船一年四季都可以在黄河里行驶。只有在发洪水或者过年的时候,木船才短时间停泊在村里面下方的渡口上。春季和夏季两个季度,夏季风吹到黄土高原,东南季风在晋陕大峡谷完全转变为正南风。这两个季度逆水行舟,就不用船夫拉纤。只是需要船汉们在船舱的二夹梁之间立起一根三丈高的桅杆,吊上一片白布,用风的推力就可以直达县城。如果没有南风,船夫们只能拉纤逆水而上。河畔上很少有像样的路。在石头林,在沙滩上,都有一代代船夫走过的脚印。拉船很吃力,好在后来有了粗铁丝,铁丝有10米长,一头系在船头横杠上,一头和麻绳死死的缠绞在一块,并且绑上六个一分米长的横木棍,船夫的衩绳挎上去,6个船汉就能一起用力拉船。我干过这个活,从家中出发,一口气拉在保德钓鱼台,一天拉船走了50多里。这个没有定数。春夏秋三个季度,船汉在木船上吃饭睡觉,走在哪里算哪里。
逆水拉纤的6个船汉,有两个位置最重要。一个背头绳的,一个撩后绳的。背头绳的都是年长的老船汉,我的二爹王二红一辈子背头绳。必须根据水位高低,选择最好的线路。由于在没有路的石林里走路,这个道路选择很重要,既不能离河水太近,也不能太远。太近虽然斜度小,省力气。可是后面撩后绳那一个人就拉不成了,他的位置可能在水面上。如果离河水太远的话,拉起来太吃力。船上的老艄公还得用木杆子往外撑船,太费力了。拉船的6人和撑船的一人必须配合好。才能让木船逆水行舟。撑船不到位,船会爬上陆地或者石头上。背头绳的路线选的好,拉起来省力,撑船的也省功。
由于铁丝很长,一般铁丝是磨着地面或者石头行走。沙滩上好说,铁丝会自动跳跃,让铁丝绷紧成一条直线。在石头林里,铁丝挎在石头上锯着走。走几步后,需要解脱羁绊的石头。这时撩后绳的船汉说:“展腰”。前面一绺拉纤绳的立起腰来,前面的人放松铁丝,后面的撩后绳的往后一抖铁丝顺势往外一甩,铁丝脱离了石头,大家又一起用力往前拉。撩后绳的一般都是年轻力大的后生,技术要高超熟练。有时要把纤绳甩过丈把高的石头。没有过人的臂力,就完不成任务。就需要大家上船扳棹渡河。那个麻烦事就大了。这是一项考验船汉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