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保两县一城28 黄河流过我家门前3

文摘   2024-08-22 20:50   山西  


    黄河流过我家门前3

                石滔


1963年,受中央政策的惠顾,我家从移民村回到老家园子辿,这是一段让一家人舒心惬意的时光。家庭不缺吃喝,不缺穿戴。5岁的我还没有开始上学。每天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这段黄河向南流。向黄河上游眺望,一眼可以望到十里远的圆条湾。从远处飘来的木船,由小到大,逐渐进入我的视野。后来就飘在我家的大门口下。船汉们说话的声音一清二楚。那支船上,有7个艄公汉。有人说,河路汉夏天从来不穿衣服,其实是道听途说。春夏秋三个季度他们穿的是短衣短裤。偶尔听到一群妇女骂流下去的一支船。她们骂着:是一船毛驴,不穿衣裤,就流过人家村子里。这种情况特少。

    家乡前辿自然村在胡桥沟口


往南看,木船经过我们村的灰窖碛,那是必须要扳棹的。扳棹最有看头。如上战场,惊心动魄。从我村流下去的木船,都是重载船。船里装的最多的是石炭。木船有三个船舱,一般第一第二船舱装的是大炭。炭块像石块,比重比石块小,抱起来不及石头重,大块炭也够百八十斤重。第三个船舱装的是碎炭,拳头大小,有少量的煤面子。卖炭的时候,碎炭比大炭便宜一点。也有盐船。装的是整麻袋的红盐。红盐的颗粒类似豇豆大小的方块形。吃盐是需要在小石磨磨成盐面,或者用瓷钵子铁钵子捣碎。还有瓷船,是从保德上游的铁匠铺装上大瓮、瓷盆、坛子、罐子。也有百货船,装的是黄河两岸供销社卖的百货。我村有武家庄乡供销社的转运站,住在一个靠黄河畔的很大的四合院里。转运站里常住两名供销社的正式员工。我记着一名叫韩其昌,一位叫谭从凯。两位吃公家饭,挣工资的。都有自己的绝活。老韩擅长“牙倒算”。买东西的顾客来了,他先给说出商品价格,知道顾客购买数量后,一口清说出金额。然后才噼里啪啦打算盘,丝毫不差。惊的顾客目瞪口呆。两位国家干部兼带卖货,能说会道,算盘打的扑啦啦直响。是我们一村的骄傲。老谭的绝活会驯鸟。他把几只麻雀训练的能听懂他说的话。不知道他嘴里说什么话,食指头一伸,麻雀叽叽喳喳就站在他的指头上。有时一个大院落下一群麻雀,一点也不怕生人。他没有一点架子 ,我们一群小孩成天跟着他玩耍。

我的家乡园子辿村的后辿自然村


供销社转运站的各种货物真多。每天都有两匹大骡子往武家庄供销社送货。供应武家庄及周边几十个村子的日用品。这些日用品都是通过木船从府谷县城、保德县城装载好。通过木船运到我们村里的。


类似的转运站黄河两岸有好多个。黄河西岸府谷县有碛塄、高尧峁、园子辿、白云乡,神木县有葛富、马真、合河等村镇,山西保德县有韩家川、林遮峪、冯家川,兴县有碛口古镇等。


我家的院子里放满了大大小小的瓷器。大门下方堆得是木船装回来的大炭。每天上午都有许多大山里来的毛驴队伍。主要通道有两条。一条在我们后辿自然村,参斜爬石坡。毛驴要来来回回转弯爬上石头台阶,才能登上高山。有许多山道因势就形蜿蜒在石头坡上。


驴子很聪明,驮上重物后,走一段路后稍微站一下,喘口气继续走。这条山路走上制高点有杨家峁、川头、旧舍沟、杨塔子、南庄、郝家塔等村落。这些村虽然也是崎岖不平。也得上坡,也需下坡。但都是土山土坡,修路比较简单。道路比我们村宽广,相对好走一些。


 胡桥沟的流水和人工湖泊


第二条大道就是沿胡桥沟往西直通神木县栏杆堡。正是有这一道长长的水沟,胡桥沟小河一年哗啦哗啦,是一曲永不休止的轻音乐。有胡桥沟才有我们园子辿的车水马龙。这道沟一天十几个钟头牛驴骡马不间断跑。胡桥沟北有武家庄乡,南有王家墩乡,西有神木县的栏杆堡乡,上百个村落生活在胡桥沟两旁。栏杆堡稍微往西走就是神木县城。这条骡马大道那是非常红火热闹的。去武家庄供销社的骡子。膘肥体壮。在胡桥沟里要走20里,然后在李家庄村翻山10里到达武家庄供销社。骡子力气大的惊人。一驮要驼200多斤。赶骡子的王臭和二富都是绑捆驮子的高手。各种货物打捆在骡子脊梁上。30里奔波,一点也丢失不了。他们两人早上在武家庄出发,空走30里,中午在我村吃一顿饭,下午早早启程,到晚上就返回武家庄,整整60里,天天都是如此。两个人两头骡子满足全乡几千人的日常生活用品。


  家乡的现在的新农村


这条官道上走的最多的是毛驴。毛驴力气没有骡马大,但一笼驮也能驼100多斤,最大不能超过200斤。毛驴的最大好处是脾气温顺,不踢不咬。大人小孩都能驾驭。一个村里最少也有二三十头毛驴。牛虽然力气大,但走路太慢,一般不用牛驼东西走路,但牛可以耕田拉车。


骡马脾气大,妇女小孩驾驭不了。有时它会撩后蹄,把人踢一蹄子,有生命危险。但年轻胆大的后生可以驾驭骡马。骡马几十里长途跋涉,200斤的驮子不在话下。特别是骡子,力气更是惊人,需要特别训化。让他服气了的年轻后生,它会俯首帖耳。供销社的王臭和二富是驾驭骡子的高手。他两个跑武家庄到园子辿的货物运输十几年。两匹大骡子,一直伴随。听说哪匹大黑骡子死了,他二人如丧考妣,二富的眼睛都哭肿了。后来又买了一头大叫驴和那匹红骡子一起跑。叫驴是公驴,力气也很大。再后来武家庄通了孤(孤山)王(王家墩)公路。府谷县城用汽车往武家庄供销社运送货物,我村到武家庄的骡子运输才划上休止符。


                作者简介


       石滔,本名王守贵,陕西府谷人。1981年榆林师范毕业,2010年中央电大中文本科毕业,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国散文学会、中华诗词学会、榆林市作家协会会员。在《散文选刊》《海外文摘》《延河》《陕西诗词》《西部散文选刊》《安徽文学》《陕北》《榆林诗刊》《榆林老干部》《各界导报》《陕西电大报》《太原日报》《榆林日报》等报刊发表作品百余篇。多次获文学奖励。 作品入选《中国最美的散文》《府谷县志(1990-2010)》《榆林历代诗词全集》《中国当代名家系列作品选·散文卷》等选本。多次担任地方文学比赛评委,现任《府谷文艺》副总编。



                    作者寄语


各位读者朋友好:

       是你的阅读和关注,才让我坚持下来。创作不易,如果你觉得我的诗文还有点价值,请你点一下在看或者转发一下,让更多的人了解。谢谢!

石滔诗文
推出作者石滔的文学创作,包括诗词、诗歌、散文、杂文、小说等文学作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