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过我家门前(2)
石滔
1963年,我家经过三年时间的移民,又回到老家园子辿村。这个主要得益于中央刘主席的好政策。主要原因是三年极度困难时期度过去了, 农民不饿肚子了。“三自一包,四大自由”显示出它的无与伦比的威力。仅仅一年多的时间 ,农村普遍恢复了生机活力。
如今从府谷县城沿黄河顺流而下,车子行驶30公里,就是我的家乡——园子辿村——胡桥沟景点入口处
武家峁村在园子辿的西南十几里的地方,父母亲把全部的家当搬在大陕沟河畔,乱七八糟的破烂家什上了船,扬起风帆,木船逆水而上,不多时就到了园子辿渡口。我家的老房子就在渡口上方的大山脚下。一切都是那么新鲜,一切都是那么熟悉。这毕竟是我家祖祖辈辈居住的地方。我家那三间坐北向南的起脊房仿佛一位几年不见的老友,等待着我们的归来。木船就停泊在房子下面20米的地方。一条沿黄河的山路朝南往北通往很远的地方。山路往上,登上10米石头台阶,进了我家没有大门的小院。山路往下10米就是那条昼夜不知疲倦的黄河。河水泛起的涟漪、漩涡,在院子里看的一清二楚。我常常看着宽阔的河面发呆。
30年前,晋陕大峡谷常见的木头帆船。
这一段黄河上下只能看到10多里远的地方。上方从圆条湾方向飘来的木船,船里装着像石头一样的黑炭,船堰被压到离水面不到一尺,慢悠悠漂来。这段黄河水流动的慢。船汉没事干,他们在船上有说有笑。时间如果是春夏秋三季,船上的火炉升起乌白色的烟。那个火炉其实是一个半人高的瓷瓮打造成的。船汉用斧头在瓷瓮口上相对砍出两个豁口,在瓷瓮的底部开一个方口,方便吸入空气,存贮炉灰。在瓷瓮里摆放一圈石片,放上几根拇指粗的铁棍炉齿条,再用兑水红胶泥一抹。火炉做成了。到了造饭的时候,一名年龄最小的船工就开始燃柴烧炭。熊熊炭火顷刻就能让一铁锅河水沸腾,一锅香喷喷的土豆小米粥就焖好了。老艄公暂时不能和大家一起吃饭,他的任务是把握方向,让船顺水漂流。他像平常一样,眼睛死死地盯着河面,别人吃完饭了,有人接替他的工作,他才能吃饭。沿着河路顺水漂流,有时木船离河岸十几米远,船汉说话听得一清二楚。船汉长得什么模样也是一清二楚。我盼望着自己快点长大,也就能当一个能扳棹、能自由喊叫的船汉了。
木船分成三个船舱,头舱、中舱、尾舱。老艄站在中舱与尾舱的二脊梁上,把握木船漂流方向
木船流过我家门前后向仅有3里远的灰窖碛快速飘去,这是极其凶险的一段河道。原因是在陕西这一边有胡桥沟支流汇入黄河。胡桥沟平时看来温文尔雅,青青的溪流发源于神木县栏杆堡公社。沿途接纳了许多溪流,它冲刷出长沟,两边大山绵延几十里,沟壑中悬崖绝壁掉下来的乱石星罗棋布,一旦到了汛期,洪水真是无比彪悍的猛兽,能把两层楼高的巨石像小孩滚铁环一般在河道里推滚而来。胡桥沟洪水把一些大石头移动在黄河口主航道,就形成了灰窖碛。灰窖碛是黄河主航道最为凶险的一架大碛,经过这道大碛,船工最担心害怕。一不留神,木船遇上河道中的石头,木船四分五裂,船工是九死一生。
经过我村灰窖碛的木船,险象环生
解放后,政府组织专门人员在灰窖碛进行爆破,炸掉许多巨石,安全系数大大提高。但我还是亲眼目睹了一些不走运气的船只在灰窖碛解体为破碎的船板片,所载货物瞬间消失在黄河的波涛滚滚之中。
木船经过灰窖碛时,掌舵的老艄承受了极大的压力,有些老艄把船只先靠在我村的岸口上,几个人步行经过灰窖碛,仔细查看水情,然后几个人共同分析判断木船该怎样运行,才能顺利通过这个险滩。
黄河里的木头货船,一般是3--4丈长,由7个艄公汉操作。其中一个是老艄,负责掌舵(实际是摇尾棹)把握方向,也是一只木船的总指挥,老艄的责任最大。木船分为三个船舱,分为头舱、中舱、尾舱,尾船舱船堰板上安装着一只长长的尾棹,大概有十几米长。尾棹的上段延伸到中舱和尾舱的夹板上,下段一直延伸在水里。老艄站在几厘米宽的船板脊梁上来回摆动长长的尾棹,就能控制木船的方向。老艄说一声“放里”,6名船工分两拨开始扳棹。一支棹三人的分工不同,一人坐在长坐板上往怀里扳棹,二人站立弯腰拼命往外掀棹。这一搬一掀三人配合一定要得当。这两杆棹挂在木船两帮的船堰板上,叫作腰棹。插在一根叫围子的坚硬木棒上。以这根木棒为轴来回摇棹。两边的两杆棹也要配合得当。一边的棹插入水中后,那一边的棹恰好在空中;反之这边的棹划水之后悬空,那边的棹恰好放入水中用力划水。只有喊上号子,6个人既能一起用劲,也能方便和另一支棹互相配合。远处没见过扳棹的山汉,总以为这6个人分两拨在打架。你把我摁倒,喊一声,我把你按倒,又喊一声。其实不这样“呦——呀,呦——呀”呼喊,根本无法配合扳棹。
前后园子辿现在都建成新农村
我常常站着院子里,一动不动,用半个小时的时间,看着北来的货船一直消失在南去的视野里。心里想着,这个游戏实在是世界上最好看的游戏。比我们一群小孩捉迷藏、打牌、踢毽子有趣的多。心里想着,我长大一定要当一个河路汉。
作者简介
石滔,本名王守贵,陕西府谷人。1981年榆林师范毕业,2010年中央电大中文本科毕业,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国散文学会、中华诗词学会、榆林市作家协会会员。在《散文选刊》《海外文摘》《延河》《陕西诗词》《西部散文选刊》《安徽文学》《陕北》《榆林诗刊》《榆林老干部》《各界导报》《陕西电大报》《太原日报》《榆林日报》等报刊发表作品百余篇。多次获文学奖励。 作品入选《中国最美的散文》《府谷县志(1990-2010)》《榆林历代诗词全集》《中国当代名家系列作品选·散文卷》等选本。多次担任地方文学比赛评委,现任《府谷文艺》副总编。
作者寄语
各位读者朋友好:
是你的阅读和关注,才让我坚持下来。创作不易,如果你觉得我的诗文还有点价值,请你点一下在看或者转发一下,让更多的人了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