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保两县一城32 黄河浪上捞河柴

文摘   2024-09-11 19:31   山西  


    黄河浪上捞河柴

              石滔

50年前的黄河,和今天大不一样。那时的黄河水量浩大,一年四季水位保持稳定。夏秋洪水季节,浊浪排空。雨季过去风平浪静,狂怒的猛兽恢复了平常容颜。晋陕大峡谷木船北上风帆点点,南下重载负货漂流。真正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府谷的木船可以扬帆北上至包头银川,南下潼关洛阳。几千里的航道不但有木船南来北往,后来还有小型轮船上下穿梭。

黄河里的木船


30年前由于黄河水量骤然减少,几乎所有的船舶停止顺流逆流抵达。只有极少的木船横渡往返。水清澈,鸟飞翔,就是不见那梦牵魂绕的帆船、轮船漂浮其间。大峡谷昼夜流淌的黄河少了灵魂主宰,让我不禁叹惋惆怅。

     晋陕大峡谷黄河里曾经有过的小轮船



当年发洪水时浪尖上捞河柴的情景浮上眼前。过去的农村,做饭是用炉灶来进行的,是用石头或者砖头垒砌而成。一般前面炉子有通风道连着灰坑,上面放炉条。后面的炉子上的铁锅是前面炉子的火苗来加热的。这种炉灶既可以烧柴草开水,也可以用炭块来做饭。


我村除过河路来的石炭外,生火做饭就用河柴。黄河发大水了。浑浊的泥浆突然从上游涌来,越来越近,在原来的河面上齐刷刷奔来千军万马。水位一下子提高了几米。两岸黄色的沙滩被洪水一口吞下,整个晋陕大峡谷刹那成了洪峰的天地。巨大的黄河排浪连接两岸,响声如雷。哪里来了这么多洪水?谁也说不清。我村的黄河上游有两三千公里长,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也可能是离我村并不远的黄甫川、清水川、孤山川或者是山西省的某一道支流。洪水来了,仿佛天崩地裂,各种声响汇聚而来,形成吹枯拉朽的态势,荡涤着地面上所有的有形物体。各种柴草、树木、枯枝,树叶漂浮在广阔的河面上,形成一绺自北而南的黑色带子。那就是河柴。是两岸老百姓烧水做饭的极好燃料。

    黄河边上的人家


河畔上居住的人家,一般以搬船贩运为业,耕种的土地明显比山里要少。多数情况是男人在外面跑河路,女人在家里耕田地,既能熬受一部分口粮,又能挣钱贴补家用,所以普遍比山里的庄户人家生活要好一些。特别是用河柴取暖做饭,那是就地取材的好燃料。


我村每家每户在发洪水的时候,大人都要捞河柴。一般穿一个裤衩,赤脚去捞河柴。我们家家户户有几把河舀子用于捞河柴。河舀子像一把放大的笊篱。砍一根直径一寸有余的弯曲树枝。盘一个一尺有余的圆形铁丝圈,穿过类似牛轭的✔弯曲木料。再来回编几道铁丝,留出一寸见方的均匀眼子,再给接上一丈多长的木头把子,河舀子就做成了。我们站在黄河边的大石头上,用河舀子把河柴捞出来,用最大力气甩到高处。一两个钟头就能捞出一大堆河柴。这个活,男女青年都能干,要的是力气。但要小心谨慎,不要掉进黄河里。

    陕西府谷山西保德的黄河大桥


即使在后来的人民公社的生产队里,一旦发山水,队长都会心照不宣给社员放假,让大家捞河柴。捞河柴还有其他收获。黄河里飘来的南瓜、土豆、红薯,红果子也不少。你把这些捞起来,拿回家中,用清水洗净,就可以当晚餐来吃。捞的土豆、红薯太多,一两天吃不完,要提前用菜刀切成薄片晒干,可以磨面来吃。运气好的话,还可以捞到几条鱼。洪水来临的时候,会把河里的鱼灌晕,鱼儿会不自觉地浮在水面。我们让鱼儿进入河舀子,把它用力甩在岸边的远处。等待捞起足够的河柴回家时,用一根长长的芦根穿过鱼鳃,把鱼背会家。如果鱼很大,河舀子里盛不下,就把河舀子高高举起,用力向鱼的头部猛砸下去,鱼的脑部受伤后,就半死了。鱼也不沉河底,再慢慢把鱼捞起来。我记着,我的两个邻居用这个办法捞住十几重的大绵鱼(学名黄河鲶鱼),这就走了天大的运气,黄河鱼是皇家贡品,炖鱼的香味可以弥漫整个村子。

         黄河里的排浪(作者摄)


捞河柴的主要收获还是河柴。过几天后,我用特制的大背笼,把吹干的河柴逐步背回来,晾晒在大院子里,然后拢成很大的河柴堆,一个冬天烧河柴取暖做饭。我村由于有木船,并不缺乏烧炭。主要是河柴烧火做饭方便,填入炉口几次,就能做成一顿饭。


大集体后,山里面的老百姓没钱烧炭,需要整天去捡柴。能捡到的发热量高的柴很少,就去山坡上用镢头刮黄贝,这个其实是非常有害的,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特别是冬天放的羊就没有吃的。所以那时的大山其实是光秃秃的。后来种植了柠条,才解决了烧火做饭的问题。


我村在大集体时虽然产粮不多,但山里的姑娘还是愿意来,全村没有打光棍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我村不缺柴炭。这柴就是黄河里捞到的河柴,炭是从府谷县城附近用木船搬运回来的。黄河是我们全村养育生命的母亲河,一点也不夸张。


家乡园子辿新村


                  作者简介


       石滔,本名王守贵,陕西府谷人。1981年榆林师范毕业,2010年中央电大中文本科毕业,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国散文学会、中华诗词学会、榆林市作家协会会员。在《散文选刊》《海外文摘》《延河》《陕西诗词》《西部散文选刊》《安徽文学》《陕北》《榆林诗刊》《榆林老干部》《各界导报》《陕西电大报》《太原日报》《榆林日报》等报刊发表作品百余篇。多次获文学奖励。 作品入选《中国最美的散文》《府谷县志(1990-2010)》《榆林历代诗词全集》《中国当代名家系列作品选·散文卷》等选本。多次担任地方文学比赛评委,现任《府谷文艺》副总编。



                   作者寄语


各位读者朋友好:

       是你的阅读和关注,才让我坚持下来。创作不易,如果你觉得我的诗文还有点价值,请你点一下在看或者转发一下,让更多的人了解。谢谢!

石滔诗文
推出作者石滔的文学创作,包括诗词、诗歌、散文、杂文、小说等文学作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