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谷保德两县一城(19)天桥电站镶明珠

文摘   2024-07-18 23:53   山西  



      天桥电站镶明珠

                  石滔

       前天在去忻州的路途上,遇到天桥电站的职工,我有意和他攀谈,向他了解电站的发电情况。黄河通年清澈见底,输沙量明显减少,我深感欣慰。这是从小就萌生的期盼。遗憾的是黄河水量减少,通年不见汹涌澎湃,温柔的如同十几岁的小姑娘,如此弱不禁风,让我耿耿于怀。电站老员工告诉我:电厂现有300多名职工,是省属企业。工人们的工资比山西保德别的厂子高。工作稳定,退休待遇好。我听了他的一番表白,心里很高兴。他又针对我的问题回答说:现在虽然黄河水量不大,但四台机组可以满负荷发电。可以发出13万千瓦的电流。他说的不错,4台发电机可以发出功率为12.8万千瓦的电流。电站现在有职工和技术人员300多名,还办了一所子弟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不但满足职工子弟还能满足义门镇周边孩子念书的需求。我知道了我最想要知道的。很感激这位素不相识的电站老职工给我提供的信息。因为在我生命最辉煌的年代里,我在天桥电站做一年民工。那是我青春的挥洒,那是我永远难以泯灭的记忆。

   生态环境改善后白天鹅在黄河天桥电站戏水
       1975年刚过元旦,我终于高中毕业。高中二年的学习生活我很沮丧,教材内容精简的不能再减,少的可怜。学习张铁生、黄帅,让老师教书心有余悸。我印象最深的是借到了学校图书室几部刚刚出版的小说。是全国唯一的作家浩然写的《金光大道》《艳阳天》《西沙儿女》。之前除过《三国演义》,《水浒传》之外,这是我最早接触的当代作家写的作品,其余的作家大部分被打倒了,学校图书室里再没有其他作家写的任何作品。说来也怪,就是这几部作品成了我热爱文学的种子。

    晋陕大峡谷的天桥水库

      没有学到多少知识的高中生,回乡务农成了我们唯一的选择。当时我们村正在轰轰烈烈地学大寨运动中。和我同龄的人多数念书只到小学,还有许多不识字的,我知道和他们缺乏共同语言。生产队恰好需要一名建设天桥电站的民工。社员们没人愿意去天桥工地,派去的人前前后后当了逃兵。我向生产队长报了这个名。

          我走过的电站吊桥

      1976年,三个伟人相继与世长辞。我们天桥电站的民工举办了不同形式的哀悼活动。电站已经完成了七年的建设工期,剩下最后的一年。横跨两岸的吊桥拆出了 ,黄河左岸山西保德一方混凝土重力坝建立起来了。紧挨着重力坝是巨大的厂房 。发电机和水轮机来自东欧友好国家罗马尼亚的转口贸易。其实这些产品的产地来自前苏联。由于中苏关系紧张,我们只能走曲线救国的路子。清华大学的教授带领学生奋战在安装机器的第一线。我对他们充满了莫名其妙的敬意。第三部分是泄洪洞,巨大的闸门控制着黄河的流水。我去的时候,正赶上陕西府谷一方建造土坝。在天桥电站上方山头上,皮带机上的黄土像河水一样从山上往下流。我们民工是部队建制,我被分配在府谷营第六连。 连部在离工地十里远的杨家沟村。我们实行三班倒,一天24个小时不停歇。在规定的八小时的工作时间内,简直就像上战场一般。山头一个又一个被削平,大坝一天一天在增高。

当年民工劳动场景(下同)

      参与建设天桥电站的有八个县。陕西省有府谷、神木、榆林三个县参加建设。山西省有保德、河曲、偏关、五寨、兴县五个县。杨家沟那个土窑洞我住了整整一年。和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一起居住,我睡在一顶躺柜上。我们有空的时候,就给老人家挑水扫院子。我们在连队的大灶上吃着高粱米饭和洋芋糊糊。想的是是怎样才能把天桥电站早一点儿建设好,早一点造福两岸的广大老百姓。由于生活的寡淡,加上过重的体力劳动。我感冒卧床不起,连队派了四个人把我用担架抬在府谷医院治疗。特别是我村的老民工杨怀心,把我当他的亲弟弟看待,在府谷医院伺候我吃药打针。几天后转危为安。又回到杨家沟连队参加了黄河大坝建设的伟大工程。我劳动不怕吃苦,受到了连部领导的赏识,直接上报到营部和第一分指挥部。得到了建设天桥电站二等奖的奖励。一分部奖励了我一条线裤,让我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一直到快过年的时候,我才回到家中。突然在广播里听到:我被任命为武家庄公社的民办教师。从此在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没有脱离讲台。后来取得大学文凭,晋升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建设黄河天桥电站,在艰苦的环境中仅仅淬火一年,第二年就传来天桥电站成功发电的喜讯,两省八县的工农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神木府谷两县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都离不开天桥电站的奠基作用。天桥电站对我的品格养成起了很大的作用。从此以后 ,在生活的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我都是挺身而出。走过崎岖的山间小路,总有一天会进入人生的宽广旅途。


       我现在居住的府谷县城,离天桥电站仅仅十几里的路程。我经常看到:电站雄伟高大的厂房屹立在黄河的碧波上。上游一望无际的水库如放大的镜面,倒影着两岸的高山。晋陕大峡谷的这一美景吸引了无数的游人。两岸的游人行驶在黄河两边的公路上,形成一幅天堑出平湖的壮丽美景。

感谢《府州文苑》编辑发表拙文

                   作者简介


       石滔,本名王守贵,陕西府谷人。1981年榆林师范毕业,2010年中央电大中文本科毕业,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国散文学会、中华诗词学会、榆林市作家协会会员。在《散文选刊》《海外文摘》《延河》《陕西诗词》《西部散文选刊》《安徽文学》《陕北》《榆林诗刊》《榆林老干部》《各界导报》《陕西电大报》《太原日报》《榆林日报》等报刊发表作品百余篇。多次获文学奖励。 作品入选《中国最美的散文》《府谷县志(1990-2010)》《榆林历代诗词全集》《中国当代名家系列作品选·散文卷》等选本。多次担任地方文学比赛评委,现任《府谷文艺》副总编。



                       作者寄语


各位读者朋友好:

       是你的阅读和关注,才让我坚持下来。创作不易,如果你觉得我的诗文还有点价值,请你点一下在看或者转发一下,让更多的人了解。谢谢!

石滔诗文
推出作者石滔的文学创作,包括诗词、诗歌、散文、杂文、小说等文学作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