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的的蓝字石滔诗文关注我
庙沟门的大手笔2
石滔
2024年11月9日上午我们参观完庙沟门生活污水处理厂后,载着三十多人的大巴接着赶往国能三道沟煤矿。煤矿坐落在离镇子不远的川道里。背依青山,怀抱长川。国能是国家能源集团的简称,是妥妥的大型国企——大型国有煤矿。进了煤矿既看不到井口,也看不到拉煤的火车和汽车。感觉走进一个很大的公园。楼房不高,建筑物的外表却是流光溢彩,很有艺术感染力。到处都是鲜花、草坪、垂柳、杜松,这个矿区实际上是个厂区。人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那才叫舒心惬意。看不到边际的大院,处处充满艺术构思。巨大的石头有龙飞凤舞的雕刻大字,玻璃幕墙隐藏着五花八门的门窗,上面又是飞檐斗拱。进了这个院子,你不接受这里的艺术熏陶是不可能的。我惊叹设计师的匠心独运。
时光倒流五十年,我曾经见过府谷县城北面黄河畔上的柳林碛煤矿,小炭窑煤矿,也见过天桥电站附近的杨家沟煤矿,都是石崖上挖开一个石洞,矿工们钻进去采矿。有讲究的只是在外面接一个半圆形的石头口子,类似一孔石窑的样子。我几次探头矿洞,想进去空走一段,始终没有这个胆量。洞里铺着一尺多宽的铁轨,装煤炭的一人高的铁斗子在上面滚动,铁斗子下面装有四个铁轮子。矿工们边拉边推。一斗子可以装一千斤煤炭。矿工翻到铁斗子倒下煤炭后,再把铁斗子翻在铁轨上,推一把,靠惯性,铁斗子自动滚出很远,我想那轮子上一定安有滚珠。感觉很先进。矿工们冬天也是夹衣或者单衣,头上箍着一个矿灯,冬天走出矿洞,能看到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白气。据说当时已经很先进了。
过去30年前,普遍落后的煤炭开采
有些农村的煤矿,纯粹是人拉坨子,上面放一个红柳条笸篮。没有铁轨,就在石洞里靠人的拉力滑行。矿工们的脸和黑炭一个颜色,只是眼珠外面白眼球是一点白色。不过他们下班洗澡后。矿工们肤白貌美,那是终年不见太阳的缘故。煤矿工人工资虽然高,人们也不羡慕,这个活有危险,瓦斯爆炸、塌方经常发生,是典型的高危行业。
花园式煤矿——国能三道沟煤矿
今天在国家能源集团三道沟煤矿,根本看不到这一切。也见不到一个正在生产的矿工。我们走进一个大型操控室,阳光从落地玻璃中射进来。一个很长的巴台上放着十多台电脑。坐着几个青年男女在看电脑,有一个女讲解员给我们介绍这个三道沟煤矿。对面是很大的显示屏,把井下的生产状况全部显示出来。煤矿一天二十四小时在不停生产,现在矿洞里采用的是割煤机,为了防尘,还用水管喷水。矿洞里空气污染不严重。割煤机采下来的煤块落在下边的皮带机上,自动流动到很远的井口,接着流动到煤台上,在高空中漏装在火车和集装箱卡车上,发往渤海湾的黄骅港。也有发往西安及南方各地的。总之不必手工劳作,全是自动化作业。
我问了一下井下生产情况。矿洞里工人很少,一人看管几台割煤机。检查一下皮带机,负担不重,工资很高。这就是工业的现代化和智能化。社会进步日新月异,让我们瞠目结舌啊。
国能三道沟煤矿的总控室
在我的认知里,国企代表效率低,人浮于事。靠行业的垄断获取高额利润。比如中国烟草,一包香烟成本不到几元钱,却要卖出几十元乃至上百元的天价。譬如茅台酒,一斤成本应该不到一百元吧,能卖到两千五百元。这不是剥削又是什么?这样高额利润的经营,企业竟然出现了亏损。实在是滑稽于整个天下。
看了国能三道沟煤矿。这个固执了多少年的看法,有所改变了。全体员工始终创新争优,实干担当,始终开拓进取、勤勉奉献。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之路。现在国能三道沟煤矿仅有一千人,就可以年开采煤炭九百万吨。因为煤矿采用的是智能化开采,一个煤矿就超过了30年前整个铜川市七百万吨的开采量。这样的规模和速度,不佩服不行。他们还有更高的目标,就是建立世界一流矿井。我们期待着,这样的目标早日实现。因为自动化、智能化将有无限的可能。
我们国家的人均GDP还是落后
作者简介
石滔,本名王守贵,陕西府谷人。1981年榆林师范毕业,2010年中央电大中文本科毕业,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国散文学会、中华诗词学会、榆林市作家协会会员。在《散文选刊》《海外文摘》《延河》《陕西诗词》《安徽文学》《陕北》《榆林诗刊》《榆林老干部》《各界导报》《陕西电大报》《太原日报》《榆林日报》等报刊发表作品百余篇。多次获文学奖励。 作品入选《中国最美的散文》《府谷县志(1990-2010)》《榆林历代诗词全集》《中国当代名家系列作品选·散文卷》等选本。多次担任地方文学比赛评委,《府谷文库》之《小说》《散文》《纪实文稿》卷主编,现任《府谷文艺》副总编。
作者寄语
各位读者朋友好:
是你的阅读和关注,才让我坚持下来。创作不易,如果你觉得我的诗文还有点价值,请你点一下在看或者转发一下,让更多的人了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