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古刹——胡桥寺
石滔
神奇秀美的胡桥沟——我的家乡,一条水泥路穿沟而卧
胡桥寺,这是一个在一般行政地图上无法找到的地名,现在除当地的部分村民对他的前世今生有所了解外,大概很少有人知晓它的掌故。平时,只有一座孤零零的古戏楼守望在那里,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向路人诉说自己的平生遭遇。只是到了每年农历三月十八,当地几个村庄集资在此唱戏,外面的游子借机返乡,它才重入众人视野,成为广受关注的焦点。
现在还有清代康熙年间修建的古戏楼,已经是府谷旅游风景区,人工湖鳞次栉比。
“胡桥”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在我个人的成长记忆中,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胡桥寺位于府谷城南70华里,黄河以西7华里的一处三沟交汇之地,为清代康熙年间所扩建。当年康熙大帝前往新疆平叛,路过此处,感于当地民风淳朴,和尚念经有功,而百姓生活凋敝,寺宇破落陈旧,遂生恻隐之心,回京后专函陕甘督抚,要求拔库银修缮胡桥古寺。寺成之后,寺院里常住数名吃斋念经的和尚,一年四季香烟缭绕,大小和尚诵读经书的嗡嗡之音和“铎铎”的木鱼声回响在空旷的山谷里,吸引了远近香客前来敬奉。一时之间,胡桥寺声名大振。
我的家乡园子辿在胡桥沟风景区沟口
寺院坐落在虎头山下的一处斜坡上,两边沟深崖高,甚是险要。这虎头山其实是一块三层楼高的天然巨石,在方圆十多里之内都能看到它的雄伟概貌,而无论从哪个方向看它都酷似老虎头。你看它额头大书“王”字,巨眼斜视,呲牙咧嘴,威风八面,仿佛人工雕凿。它不分昼夜,风雪无阻俯视着古色古香的胡桥寺院,给古寺增添了神秘、森严的色彩。寺院倚卧在这山坡上,实为一个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整座寺院上下有数十层,近百间居所厅堂。座座建筑飞檐斗拱,精雕细刻,梁、檩、椽皆为松柏木料,我惊奇那时是从哪里运来这么多珍贵木材。印象中的大厅里,一丈多高的泥塑形态各异,熙熙攘攘的香客把焚烧的黄香插在每一位塑像前,恭恭敬敬地作揖、磕头后,才倒退而去。香炉是生铁铸就,由于太多的冒烟黄香插在上面,人走近香炉,便有火灼的感觉。
最高处就是惟妙惟肖的虎头山
排在各类建筑前下方的是古戏楼。戏楼分为两层,底层有两个石窑洞,供演员演戏期间居住。而要登上戏台还需要梯子才行。戏楼内外用木质屏风隔开,屏风的每一个格子里都画有古典名著里的典型人物。观众席位设在倚坡建筑的石头台阶上,一层又一层,每一层有两米宽,共有十来个台阶,可容纳数千人看戏而互不影响。农历三月十八有寺庙古会,而古会活动也往往不是一日便止,能持续好几天。
我年轻的时候,曾经使用的黄河木船
每逢古会,前来赶会的人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原本清寂的寺院会一下子沸腾起来。早在过会的前半个月,陕西府谷、神木,山西保德、岢岚、兴县,内蒙准旗、包头的商贾就出动了,各种商品都是通过黄河水运先行运至我的老家——园子辿,然后再雇用人畜,沿着溪流,搬运至胡桥寺。我在幼儿时,每年的这天都会在大人的带领下去赶庙会,那人山人海、欢歌笑语、桃红柳绿、莺歌燕舞、怪石嶙峋、溪水潺潺的热闹景象,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胡桥沟既有天然美,也巧妙地人工打造,我曾经和同学每年夏天在这里游泳
胡桥寺自清之后,几百年间,声名远播,影响重大,堪为当地文化重镇。在一般人心目中,那是极神圣的地方。在今天的《陕西旅游指南》里,“武家畔石窑”赫然在列。其实,武家畔石窑和胡桥寺实为一体。胡桥寺上百座石窑成雁阵排列,寺院是主体,石窑是两翼,两者互为依托,互相映衬,共同构成了府谷南部的历史文化景观。
胡桥沟的栖鷹石,千奇百怪的石头比比皆是
遗憾的是,“文革”期间寺院曾惨遭破坏,仅古戏楼和石窑禅房幸免一劫。七十年代,在寺院旧址上建起了一所中心学校,古戏楼分隔后做了教师办公室,所有窑洞做了学生宿舍,我就是在这所学校上初中的,我的知识积累、人格形成和这所学校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八十年代初,学校被调整,寺院重归佛地,家乡人集资新建了两座庙观,并请能工巧匠重塑了塑像。开光点眼,烧香拜佛,场面虽不及往日阵容辉煌,但是老百姓心中的偶像又有了栖身之地。
胡桥沟是游玩的乐园
此外,古戏楼也恢复了过去的功能,每年三月十八,传统的庙会还是照例举行,乡亲们仍然自发集会,敬佛赶会,讨个平安,求个痛快。胡桥寺的外围景观堪称绝佳。在沿河公路的园子辿下车,或乘车,或骑脚踏车,或步行沿胡桥河往沟里行进,只见树木葱笼,清流不断。趴下喝几口溪水,甘甜爽口,沁人心脾,这丝毫不惊奇。
胡桥沟里的红枣树 ,我曾经爬树吃枣
碛塄乡以南,神木府谷两县辖区的十多个乡镇无工业企业污染,加之近年封山禁牧,这里自然是动植物栖息生长的天堂。所以,蓝天碧水该是自然常态。溪流在山沟里面不断转弯,人要走进胡桥就得随山沟转七八道弯,过七八回河。你可别担心,这石沟里布满大大小小的鹅卵石,大如房舍,小似指肚。
胡桥沟盐奶河是家乡人扫盐碱的地方
这几年,河道没有大洪水,踏石嵌在别的石头里,牢固的很,人在石上走,鞋底不沾泥,过河踩踏石,清水石缝流。左一迈,右一拐,三四步也就过去了。前几年,我引朋友经过此地,他一路激动得不知如何是好。在这深沟里行走,即使七八月间,由于沟深山高,草木茂盛,常常凉风习习。早上、下午,太阳隔在大山后,遍地是阴凉处。只有在正午,一段路有直射的阳光,另一段路又是阴凉处,人不怎么感到燥热。真要感到燥热,就跳进流水冲出的深潭(一般深不过人)洗个痛快。
家乡园子辿的沿黄河公路,有山有水的地方才能叫“辿”。
我们小时在胡桥寺读书,夏季天天要到一个碧波荡漾的大深潭去游泳、跳水。深沟两边靠着悬崖存有泥土的地方,都生有枣树、桃树、杏树等,通年无人照看,秋熟季节,可自由采撷果实,不过得小心遍地都是的枣圪针丛。春花秋果,招蜂引蝶,那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靠近胡桥的墓虎湾、二郎塔有上百亩集中成片的枣林带,酒枣、糖枣、乌枣每年产值逾万,那是府谷南部的特色产业。我的语文老师曾经用这样两句诗描绘过这里的山水:“三山环抱三水流,虎头山下尽朝晖。”可惜我那时文化太瘦,糊涂地认为“穷山恶石头,黄河往南流”。
胡桥沟的巨石标志
后来,我看了反映湖南张家界奇山秀水的电影,一点也激动不起来。其实这景象我的家乡何尝没有?遗憾的是无人去发掘,“养在深闺人未识”啊!直到“郝家角避暑山庄”建成,巨大广告牌耸立在县城繁华路段,我的眼睛为之一亮,心情激动了好长时间。现在沿河油路开通了,南部的浓郁文化、沧桑古迹、秀美山水已经构成府谷的后花园。黄土文化,黄河文化交汇积淀,离这里并不远的京津环渤海人士前来观光旅游,一定不虚一行。胡桥寺,值得一游!
作者简介
石滔,本名王守贵,陕西府谷人。1981年榆林师范毕业,2010年中央电大中文本科毕业,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国散文学会、中华诗词学会、榆林市作家协会会员。在《散文选刊》《海外文摘》《延河》《陕西诗词》《西部散文选刊》《安徽文学》《陕北》《榆林诗刊》《榆林老干部》《各界导报》《陕西电大报》《太原日报》《榆林日报》等报刊发表作品百余篇。多次获文学奖励。 作品入选《中国最美的散文》《府谷县志(1990-2010)》《榆林历代诗词全集》《中国当代名家系列作品选·散文卷》等选本。多次担任地方文学比赛评委,现任《府谷文艺》副总编。
作者寄语
各位读者朋友好:
是你的阅读和关注,才让我坚持下来。创作不易,如果你觉得我的诗文还有点价值,请你点一下在看或者转发一下,让更多的人了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