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保两县一城30 黄河流过我家门前5

文摘   2024-09-03 21:58   山西  



     黄河流过我家门前


                        石滔


        1962年,我家从移民地武家峁回到老家园子辿。武家峁在王家墩乡,离园子辿才十多里路。武家峁在山上,也有木船。村子里耕田多, 跑河路是捎办。在武家峁村的一些生活情景,至今依稀记得。感恩武家峁的村民对我家这个移民小户没有歧视,允许我母亲半夜扛上镢头掏地,秋天那沉甸甸的谷穗,让全家人吃饱穿暖。


和我家一块儿移民走出去的有好多户,远的走了口外内蒙和山西岢岚大山,更多的是在附近山上的农村安家落户。这是府谷县政府为了挽救村民,采用的迫不得已的新政策。


生产队吃不开大锅饭食堂以后,开社员大会动员村民移民墙头乡的段寨村,据说这里地广人稀、土地肥沃。段寨离我村近200里,村民们没有想去的。他们想的是:活不下去,要么走口外(长城以外的广袤地区),要么爬岢岚(过黄河不远的大山里,从来山大人稀)。这是几百年来的传统。墙头乡段寨还在本县范围之内,鸡窝倒腾在燕窝,起什么作用?村民想的和政府想的不一致,来了一个折中,想走内蒙山西的——自由。想移民附近村庄的,政府提供方便。我家选择了半山半河的武家峁村,是因为这个村子里有船,我父亲可以发挥一技之长,又且武家峁姓郭的比较多,我妈姓郭,村民怎么也不能欺负姓郭的女子吧!于是我家在1959年离开了祖宗一直居住的园子辿,移民到了武家峁村。过了三年整,三自一包政策发挥了威力,农民居住相对自由了。尽管武家峁村待我家不薄,父母还是压抑不住那颗急于发家致富的心,一家四口人又搬回园子辿。

我的家乡园子辿


这么折腾完全是大跃进造成的。大跃进让全县的农村青壮年去百里之外的海则庙炼铁,荒芜了人民公社化以后的大集体农业。再加上半饥不饱的吃食堂,许多乡亲在园子辿生活不下去了。园子辿本来没有多少土地,以办船贩运维持生活,山里面的老乡连肚子也填不饱了,哪有闲钱买炭取暖烧饭?全县大炼钢铁,完全是一场闹剧,我专门问过我村煮过铁的李大爷,他后来和我家一个院子居住。


府谷县经过地质勘探,发现只有海则庙乡有铁矿,就在天桥电站附近的东山、西山、杨家沟的山沟里。这铁矿并不多,是含铁量不高的贫铁矿。后来我在天桥电站做工居住的杨家沟。见到村民们在山沟里挖出来的铁矿石,零零星星,根本不够配套机械化开采。此时到了1976年,府谷县建有两座现代化炼铁高炉,就在府谷县一中西边,隔着一个机械厂。用的铁矿石绝大多数是河北省汽车拉来的。海则庙的贫铁矿只能掺和一点 勉强使用。杨家沟村民把费了很大周折刨出来的零碎铁矿石卖给府谷县铁厂,也只能换一个买煤油火柴的零用钱。当时的大炼钢铁,根本不讲究什么效益。用24个人轮流拉动的木制大风箱来鼓风,我问李大爷,那铁炼的怎么样?李大爷两手一摊说:“好铁,好铁!就是让虫搜了。”我更不明白了:“虫子还能搜了铁片?”大爷长叹一口气说:“害人哩,铁水和黑炭瓷瘤子分离不开,把铁片砸烂,到处都是窟窿眼子,那生铁没有半点用处。”我慢慢知道了大跃进大炼钢铁原来是如此劳民伤财的荒唐事。

今天的园子辿新农村


后来我和我村的许多老年人谈论起过去。他们都非常怀念以前的自由生活。稍微像样一点儿的人家,积攒一点儿钱财,买几棵大柳树、大杨树,雇佣一个专门的打船木匠,一个月之后,就有了自己的木船。再雇几个水手,就能搞木船贩运。一支船养活两三户人绰绰有余。


1962年,我家能返回老祖宗居住地,实际上是托了中央“三自一包”的福。“自负盈亏”让农村的小手工业发展起来了。你自己去生产社会上需要的产品,你怕产品不合格,卖不出去,就一定会生产深受消费者青睐适销对路的产品。“自由市场”让农民生产的粮食蔬菜和一些手工业产品进行自由交换,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又繁荣了集市贸易。“自留地”更是让千千万万个农民有了生产的积极性。更进一步的“包产到户”,让农民有了自主经营的主动权。真可惜这么伟大的创造,推行了不到三年的时间被人扼杀了。


从武家峁回到园子辿后,我父亲用他的影响力买了一船瓷,当时没有钱,保德县铁匠铺的烧瓷厂先赊给我家,等我们把瓷器卖出去给他们还款。一船瓷器实在是太多了。我家院子里全是大瓮、大坛、小瓮、小坛、瓷盆、瓷罐。又买了一船炭,放在下面的路畔上。农村的经济活跃了。牛驴骡马队伍整天络绎不绝。我们村做生意的可不止我们一家,全村人家家如此。我母亲除过收现钱外,还进行瓷器煤炭与粮食的交易。这种以物易物,大大拓宽了流通渠道。我家贮藏了十几大瓮豌豆、绿豆、小米、黄米。我家午饭常常一次就炒十几个鸡蛋,我看到那一锅子鸡蛋就发愁。黄米捞饭就豆面拌汤都不想动筷子。父母接着买了马连坪白姓家的大石窑。好日子仅仅过了一年,就被迫加入了农业社,饿肚子接近20年。


终于迎来了改革开放。1984年,武家庄人民公社彻底解体,全家才摆脱了食不果腹的尴尬局面。我一直感恩党的英明伟大,党让农民终于翻身做了自己的主人。(感谢郭玉英支书的核对)


           谢谢《府州文苑》纸刊采用我的散文作品



                         作者简介


       石滔,本名王守贵,陕西府谷人。1981年榆林师范毕业,2010年中央电大中文本科毕业,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国散文学会、中华诗词学会、榆林市作家协会会员。在《散文选刊》《海外文摘》《延河》《陕西诗词》《西部散文选刊》《安徽文学》《陕北》《榆林诗刊》《榆林老干部》《各界导报》《陕西电大报》《太原日报》《榆林日报》等报刊发表作品百余篇。多次获文学奖励。 作品入选《中国最美的散文》《府谷县志(1990-2010)》《榆林历代诗词全集》《中国当代名家系列作品选·散文卷》等选本。多次担任地方文学比赛评委,现任《府谷文艺》副总编。



                        作者寄语


各位读者朋友好:

       是你的阅读和关注,才让我坚持下来。创作不易,如果你觉得我的诗文还有点价值,请你点一下在看或者转发一下,让更多的人了解。谢谢!

石滔诗文
推出作者石滔的文学创作,包括诗词、诗歌、散文、杂文、小说等文学作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