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枣滩话古今
2012年9月28日,府谷文库一行人到府谷县最南端的白云乡村采访。过去从白云乡村到府谷县城一路都是坎坷不平的羊肠小道,沿黄河有一百二十华里的路程。现在沿黄公路裁弯取直已经不到一百华里。我们的车行到大陕沟(往王家墩翻山处)继续一路沿河南行,不多时就到了白云乡村。
白云乡村是我县南部较大的一个村子,过去有八九百口人。改革开放后,尽管有一部分人出外打工谋生,在村里长期居住的仍然有四五百人。
在白云乡村口,村党支部书记白三三等热情接待了我们。这个地方集中了黄土高原特别让人赏心悦目的风景。头顶是呈正方形的五龙山,山的四周刀劈斧削,仅在北端有一盘旋小道可通山顶。五龙山顶地势平整,整座山像一张放大了的办公桌。山顶有巨大的古建筑群遗址,脚下是奔腾的黄河。此时的黄河虽然水量较小,但从神木县流来的大沟河从此处汇入黄河。大沟河的洪水常把河道中的巨大石块裹挟着冲入黄河主河道,形成了著名的五龙碛。黄河在此处落差有十米之高,河水从高处急速地冲下去,形成“卷起千堆雪”的壮观场面。
白云乡村对面隔着黄河是山西省的冯家川乡,那里也有沿黄河枣林带。远远望去是横亘南北的吕梁山支脉,山河险要,气势非凡。
向南瞭望,白云乡村近两千多亩的枣林带呈现在眼前。这里的枣年产近百万斤,味道甘甜,品质优良,是府谷县优质红枣产地。
我们在白支书的带领下,先攀登五龙山。山脚下的枣林带里有古戏台,从外表看经历过的时间已经很长了。高大的木头柱子斑斑驳驳,檐头松柏木椽子呈现出腐朽剥蚀的痕迹,岁月沧桑,世事无情,生活的刀霜剑影不但磨灭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也在这没有生命的实物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我们跟着白支书小心攀岩上山,山虽不很高大,但很奇特。上山只有一条路,行成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态势。山顶上有较厚的黄土层,一些多年不管理的旱枣树在微风中摇曳。成熟的软绵小枣带着枯黄的小枣叶从树上掉下来,和坍圮的五龙山遗迹遥相呼应,让人顿生苍凉之感。
据村民讲,原先的五龙山庙与佳县白云山庙规模基本一样,是修建白云山庙的工匠完工后转移到五龙山修建的。除了一些石窑洞、石碑之外,凡是木质建筑基本不存在。从遗址来看,可知此处是庞大的庙宇建筑群。
据年老村民讲,此建筑群毁于1942年,当时日寇占领山西的吕梁山,隔着黄河不断有炮弹打过来,这一巨大建筑群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当时为了抗日,边区政府响应党的号召,接受上级组织的指令,忍痛拆毁了庙宇上的木质材料,把这些椽、檩、柱、柁煨成木炭,制成了黑火药,变成了杀伤敌寇的武器。由此可知五龙山寺庙对抗战还有不小的贡献哩。这一拆,多少年就没有恢复。现在,白云乡及附近村落的民众对恢复寺庙景观呼声强烈,他们希望政府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支持,也渴望社会贤达解囊相助。文物古迹复原,对发展府谷南部的旅游业,帮助南乡脱贫致富是有好处的。
站在高耸的五龙山顶,向南瞭望,是一片枣树的海洋。白云乡村两千亩枣树地,座落在黄河畔上,这里一年可产鲜枣近百万斤,但由于红枣深加工不足,没有延长产业链,仅以鲜枣出卖,价格偏低,村民每年人均枣的收入两三千元。府谷南部又没有矿产资源,鲜有其他致富项目,仅靠红枣一项收入,很难过上富裕的生活。面对白云乡村的村干部,我们坦诚交流,希望白云乡村的党支部和村委会把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放在工作的首位,根据我们所掌握的信息资源,向两委会领导班子提出如下建议:
一.充分利用当地红枣资源,做大做强红枣产业。白云乡村是枣树适合生长区,应淘汰一批树龄长,挂果少的老枣树,及时在全国各地引进一些新型品种。如梨枣、骏枣、冬枣、壶瓶枣等水果型品种,这些引进枣产量大、价格高、市场前景广阔,应改变当地以油枣为主栽品种的单一现状。我县红枣专家郝殿明、郝彦飞也有此动议,并作过尝试。
二.充分利用白云乡村枣树面积广大,红枣产量高的优势,积极向外宣传,提高红枣的知名度,引领外地商户前来定点购买。在条件成熟时,应在九、十月红枣成熟的季节,每年举办一次红枣文化节(艺术节),积极向外进行拓展宣传,可以把外地的剧团、二人台等艺术团体请来在表演节目时穿插入红枣生产、红枣加工、红枣产品的介绍。必要时,可邀请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介扩大宣传影响。以后的红枣生产应逐步向绿色无公害发展,少使用化肥农药,提高红枣品质。同时应与白云乡村不远的吴堡县,佳县等中国“红枣之乡”“红枣名乡”多进行联系,学习他们的先进管理经验,争取在白云乡村建设一两个红枣加工龙头企业,增加科技含量,切实提高红枣附加值。
三.积极对外联系,逐步恢复五龙山庙宇建筑群,把黄河晋陕大峡谷旅游纳入白云乡村农家乐旅游项目。争取集资建设一个较高档次的宾馆,实施观光旅游,采摘、品尝、购买等一条龙服务,尽力满足游客的心理,打造以红枣观光、五龙山庙会双核心为主导的观光产业。暂时资金难以筹集,可通过两委会向村民以入股形式发展产业集群。第一步先绿化五龙山顶,投资少,见效快,引进适生松柏树,为发展旅游产业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以后积极争取县乡支持,逐步恢复庙宇群。
四.还可以在五龙山脚下石沟内做一石坝,(或者在黄河漫滩挖池塘)抽取或者引进黄河水,专业养殖黄河鱼。这项产业已在我县墙头农业园区收到明显经济效益,是独特的新型产业。打上“皇家贡鱼”招牌吸引食客(清朝时,黄河鱼是贡品),现在墙头园区人工养殖黄河鱼。白云乡村在墙头农业园区以南二百多里处,墙头年积温、无霜期都不及白云乡村,墙头能搞成功,白云乡村条件比墙头乡好,一定会比墙头乡搞得更好。
我们的建议看起来好像是书生意气,但实际上都是有根据的。我们勉励村党支部、村委会积极带领全村村民脱贫致富,让他们也深受感动。他们表示认真考虑我们提出的建议。
我们从五龙山上下来,正好遇到了府谷县律师事务所的王顺狮律师。他带着一名加拿大籍归国华侨在白云乡村采风写生,面对白云乡村无污染的自然环境,优美的山水枣林,那位华侨艺术家赞不绝口。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到农村旅游的人将会越来越多。白云乡村应未雨绸缪,积极做好开发旅游这篇大文章。我们两个采风组还一块儿找到一位96岁的老奶奶,这位老奶奶依然是“三寸金莲”,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好奇,我们给她照了很多像。即使在农村,这样高龄的老人确实少见,她的畸形小脚是封建社会压迫的见证。我们都为妇女们争取到解放而高兴,也祝福老人家身体健康,年过百岁。
在白云乡村我打听到我高中时的一位同学,他现在正患脑疾,儿子在读西交大研究生,家庭经济较为困难。我专程看望了他,给他放了三百元钱。看着他的病态,想他的年龄也就是五十来岁,遭遇让人同情,但我又没有足够的力量从根本上帮助他,深感内疚。
在告别白云乡村时,村委会的干部让村里的群众给我们每人送一小纸箱红枣,我们再三推辞,但难以拒绝他们的盛情,依依不舍告别了白云乡村的乡亲们。
接着我们驱车来到白云乡村上方的马家焉村,这里有一块宋代的石碑。碑文上明确写着:主人是北宋中郎将,生活在熙宁年间。碑文字迹清晰,内容是一般的文言文。墓碑主人早年是一位武士,有一次遭遇西夏进攻,他一人射伤“夏贼”18人,受到皇帝嘉奖。碑文上表明他的上级是范公经略,我们推断此人就是范仲淹。前些年村民把此碑拉到县文物管理所。文管所的管理人员说:“无保存价值”。村民又把此碑拉回去,放在一处磨房里。在我们看来,此碑对了解北宋的政治经济、社会形态有一定的意义。希望有关部门能收集保存这一较珍贵的文物。石碑记载,白云乡村原名“小没”,和民间传说一致。
离开马家焉村,沿着新建的乡村水泥公路绕半个圈回到王家墩办事处。我们感到这些年来我县新农村建设,乡村道路建设,乡村饮用水工程建设都取得了可喜得进步。但我县的山川地貌荒芜较多,地面植被较少,和延安地区相比较有很大差距。不能把我县天气干旱降水少作为种草种树不能成活的理由。我们在沈家峁村的山梁上发现了一棵百年老榆,树干直径一米以上,树冠覆盖地面达三四亩,树枝虽有干枯,但这棵“榆树王”现在尚没有死亡迹象。据此推断,绿化府谷县全县山川大地是完全可以办到的。绿化任务任重道远,望各级政府和全县人民一起共同努力,打造一个山川秀美的新府谷。
在夕阳西下时,我们从王家墩办事处启程,经过白家峁村下山进入沿黄公路,返回县城。(写于2012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