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美景大河收(5)

文摘   2024-07-16 19:53   山西  


石马川里故事多

                     石滔
     1958年大跃进并成立人民公社 ,府谷县南部成立了五个公社。分别是傅家墕、碛塄、田家寨、武家庄、王家墩。位于碛塄公社的石马川村地处五个公社的中心位置,成立了石马川区公所。这是比公社高一级的行政单位,也是县上的派出单位。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各个公社进行行政管理。
     位于石马川花坞村的乡村牌楼

      我出生的1958年,是1953年包产到户后的一个转折点。当时实行了土地集体公有制,在解放战争期间及夺取政权后搞得土地改革。许诺分给贫农雇农的土地又通通收回来归集体所有,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核算体制。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想当然拍板的“左”的错误。如当时推行的“一平二调”的共产风,对生产力的发展有一定破坏作用。一平”是指在公社与公社之间、公社内部社员与社员之间搞平均主义;“二调”是指上级单位无偿调拨公社的集体财产,公社无偿调用农民的个人财产,用于国家建设。这是典型的穷过渡以及不讲多劳多得的平均主义。这些极左做法极大地伤害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今天看来,当时的做法是荒唐的。但在当时的政策下,劳动人民不敢怒也不敢言。只能忍气吞声被动接受一次又一次的折腾。人们说的三年自然灾害,其实是给老天推卸责任,饿死那么多人,全部归给老天,实在有失公允。我本来不愿提起这段心酸的往事,看到现在依然有那么多人在网上歌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才在这里给年轻人提个醒。那是一种很糟糕的制度,实际上类似于奴隶社会的井田制。要吸取这个沉痛的教训,社会才能不断进步。

      利用当时的“一平二调”政策,府谷县无偿调用南五个公社的民工,修通了孤山到武家庄的公路。又利用石马川的流水修了一条类似红旗渠的十几里长的自流灌溉渠,把附近几个村子的部分旱地变成水浇地。这个做法虽然有争议,因为来的农民都是自带口粮,无偿劳动。客观上还是给石马川村做了大好事。石马川的交通和农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为建立区公所打下基础。后来在石马川村陆续修建了医院、学校、供销社、信用社、派出所、法庭。
     石马川景区的农家乐及民居

      特别是石马川每旬逢三、逢八的集市贸易。那可是盛况空前。我1974年上高中时目睹见证了赶集过会的热闹场面。农民从周边几个公社赶来,把供销社门前的露天广场围得水泄不通。特别是这里的牛驴骡马大牲口的交易,吸引来河北山西等外省外县的商贩。

      每到星期六中午放学,我们一群男女高中学生,常常沿着石马川大峡谷回家,石马川是榆林市的一道大川。从石马川村沿着流水向东南走,我记着有这么几个村落。杏湾、李仁庄、王家洼和老庄分别在石马川南北两侧的山坡上。走出离石马川五里的老庄村地界,就进入真正的石马川大峡谷。
       石马川大峡谷的飞瀑流泉
      这个峡谷有十几里长,左右两面都是比较整装的石头山。山崖很高很陡,峡谷很深很窄。如果只是我一个人,我没有胆量通过这十几里的无人区。两面山崖上有人工凿出的石窟。据说元明时代,这一方土地兵荒马乱,周边的老百姓为了躲避战乱,来峡谷的石窟里安身立命。峡谷里有瀑布,可以看到石马川溪流从高处的石头上跌落在下方的深水潭里。夏天我们经过,不敢过分长时间逗留。害怕突发而至的洪水。我们知道,太阳红堂堂的,洪水也会汹涌而来。一旦洪水来临,两边都是高高的山崖,连一个藏身之处也找不到。现在上游有了许多大坝,石马川基本没有洪水泛滥。

      五十年前,我们走过的石河滩记忆犹新。今天是否在这个大峡谷有了水泥路不得而知。即使没有车辆做交通工具,步走通过,也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出了峡谷,有一个折家河村。这里整个村子都姓折。居住在一个背风向阳的石湾里。折氏后人,府谷县政府原副县长、教育局长折吾彦先生,广结善缘修成折家河博物馆。馆内各种藏品丰富,是进行爱国实物教育的良好场所,来参观的人不少。南面的山梁上有王家洼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我多次去这里采风。这个村早在1947年11月,在晋绥分局的领导下,成立了中共府谷县委,开展了府谷解放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在1948年1月把县委机关迁回现在的府谷县城。这里成了府谷文物保护单位,供社会各界人士参观瞻仰。
    景区折家河的折家将博物馆
       出了折家河,实际已经走出石马川大峡谷。折家河到黄河入口处的高尧峁村十多里已经改名叫大堡川。这里是府谷南五乡的白菜心,川道宽广,土地肥沃。有郝家寨、大寨、官道坡、念河滩、郝家角、高尧峁等好几个村落。

       郝家寨村大人多,50年前依靠集体力量,修出一条人工水渠。那水渠向村子上方延伸好几里,上游用石头拱坝把石马川流水聚起来,抬高水位后流水进入人工渠道,经过石崖,穿过隧道,流水进入一个四四方方的大水库。这个水库有六七十米长,十几米深,水库里聚集着蓝格茵茵的清水,郝家寨的年轻小伙子正在水库里游泳。郝家寨连片水地够大几百亩 ,天旱的时候,就开启水库的闸门,昼夜不停把干渠的大水分解到支渠,灌溉这几百亩有枣树的水地。
景区郝家寨红色文化博物馆
      今年我去郝家寨采风,郝家寨的风景已经不是石马川的自来水渠、水库。企业家郝志林修建的红色文化博物馆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里面富丽堂皇,展品囊括了黄土高原几乎出现过的所有物件。有讲解员绘声绘色给大家解说。
      景区名山鏊子山及人工景点

      离开郝家寨,四个自然村合并的花坞村就在眼前。高大的牌楼上方“石马川大峡谷”几个大字熠熠生辉。民国时期的花坞镇改为花坞村,其实眼前的景象让人耳目一新。沿黄河的柏油大路一直通往关中平原的华山脚下。黄河畔上的蔬菜水果长势喜人。特别是这里的红枣、海红果树大叶茂,让这个村子掩映在密林深处,呈现出一派鸟语花香的景象。花坞村上方的鏊子山作为府谷的名山吸引着游人攀登游览。

       石马川大峡谷,我深深眷恋着你。你的本来面目是乡村旅游。在这个主题下,你已经进入了应该扮演的角色。
           写于2024.7.16





                    作者简介


       石滔,本名王守贵,陕西府谷人。1981年榆林师范毕业,2010年中央电大中文本科毕业,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国散文学会、中华诗词学会、榆林市作家协会会员。在《散文选刊》《海外文摘》《延河》《陕西诗词》《西部散文选刊》《安徽文学》《陕北》《榆林诗刊》《榆林老干部》《各界导报》《陕西电大报》《太原日报》《榆林日报》等报刊发表作品百余篇。多次获文学奖励。 作品入选《中国最美的散文》《府谷县志(1990-2010)》《榆林历代诗词全集》《中国当代名家系列作品选·散文卷》等选本。多次担任地方文学比赛评委,现任《府谷文艺》副总编。



                     作者寄语


各位读者朋友好:

       是你的阅读和关注,才让我坚持下来。创作不易,如果你觉得我的诗文还有点价值,请你点一下在看或者转发一下,让更多的人了解。谢谢!

石滔诗文
推出作者石滔的文学创作,包括诗词、诗歌、散文、杂文、小说等文学作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