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保两县一城34 黄土高原翻绿浪

文摘   2024-10-05 21:40   山西  


      黄土高原翻绿浪

                 石滔


40年前,每年夏秋季节,黄河中上游总有洪水袭来。我的家乡园子辿在黄河畔上。大集体时代,农民除过过年那一个月之外,几乎天天在战天斗地。男人们一年四季在外面跑河路,妇女和老弱病残在生产队种地生产粮食。六七十年代的大集体也提倡植树造林,那只是在一些路畔或者河槽里。农村由于没有钱买炭,社员常常去砍柴,破坏了植被,黄土高原的山丘基本是光秃秃的。农民一年中再没有个专门休息的时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农民的常态。新政权给了农民翻身的机会,但他们不同于市民,更不同于工人。虽然打江山的时候死了许多农民,坐江山的是少数人,享受自然轮不到农民。农民一直都是社会最底层。中国社会从来都是分等级的。那些年月,农民的后代几乎没有改变身份的可能。大自然有时还会让农民在一年的辛苦劳作中获得一些安慰。黄河一年365天都是黄颜色,那是因为河水里有黄土的缘故。黄河发洪水的时候,捞河柴特别是捞鱼,还是既有趣又收获美味的难忘时刻。


每年五六月开始,太平洋的东南季风,掠过了美丽富庶的江南,缠绵的梅雨,塑造了南方人温婉柔和的性格。东南季风进入黄河流域以后,正是雨热同季的时候,庄稼得到了太阳辐射的高温,最需要老天喜降甘霖。如果风调雨顺,一年的丰收就是板上钉钉。反之天旱无雨,老百姓就只能吞糠咽菜。整个黄土高原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是不友好的。

现在的府谷保德两县城有三座黄河大桥连接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加入了联合国,这是举国欢庆的大事件。接着有一批联合国专家前来考察。我记着他们走遍了陕北的山山水水,每一个县乃至很多村庄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考察的结果让当地的官员大吃一惊。黄土高原不适合人类居住,建议中国政府把这里的居民迁移出去,让这片土地休养生息,逐步恢复植被,才能有效预防水土流失。可是已经有一亿六千万人生活在这片广袤的黄土地上。往哪里迁移?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当时全国在搞计划生育。这些专家无奈了。他们认为黄土高原的生态只能恶化下去了。可中国人偏偏不信这个邪,没有大规模迁移人口,而是大规模在沙漠、荒滩、山坡植树造林。40多年过去了,黄河水变清了,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毛乌素沙漠,库布齐沙漠成为绿洲,沙漠里面种植的粮食作物和土豆西瓜实现了高产优质。沙尘暴不见了,绿色长城向北推进了几百公路。“三北”防护林工程彻底改变了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这是中国人对全世界的贡献。这是我们最值得自豪的。


这张图片来自网络


1979年,我在榆林师范学校上学,从府谷到榆林沿途经过新民、神木、高家堡、金鸡滩等乡镇。汽车一路颠簸,大概要七八个钟头才能到达。如果在冬天放寒假,沿途基本没有树木,弥望的是黄土或者黄沙。暑假来去看到有一些绿色,那也是庄稼。看到的是荒山和沙漠,绿色稍微点缀一点点。我推测,野草或者野生灌木应该有吧,哪里去了?那时每个生产队都要养几群羊,八成被天天来来回回的羊群啃食完毕。每年冬春季节,总有几场大风,沙粒打在人的脸上,真疼。我们北方的居住环境和水乡江南相比,差距太大了。

过去黄土高原的农村,各个村庄大同小异


80年代开始,农村搞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大集体的捆绑,村民的生产积极性很高。各家各户打的粮食自己吃不完,养猪养羊有了额外收入,集市贸易更加活跃。特别是1984年取消人民公社以后,农民可以自由选择在县城居住。多数家庭告别了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劳作,许多家庭在城里买了房,过上城市人的生活。是改革开放让农民活的有了尊严。

府谷高庄子村农民别墅


农村多年的封山育林。让黄土高原彻底改变了面貌。绿色覆盖了原来的土山。水土流失减少了 ,黄河的水清澈了。现在从府谷到榆林,一路青山绿水。以往寸草不长的毛乌素沙漠,现在是林木茂盛,果树飘香,多年不见的野生动物活跃其间。我多次去过府谷的高寒岭和保德高地堎。两地已经成了一望无际的林海。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让府谷保德县城基本没有了污染。高速公路和铁路的建设,一下子拉近了县城与大城市的距离。现在生活在县城,也不感到有什么不方便。

现在的府谷火车站,可以直达大同、西安等城市


我小时候居住在黄河畔上,最大的乐趣是观看北上的白帆和南下的木船。现在依然住在县城的黄河畔上,观看几座黄河大桥的火车和汽车,同样舒心惬意。府谷保德两县城隔着黄河的河滨公园,是我天天光顾的地方。哪里有锻炼的老年人,看到他们健美的身姿;有喷泉和假山,同样让我流连忘返;有鸟语花香,感觉到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我是芸芸众生最普通的一分子。大千世界的喜怒哀乐都记录在我生活的里程碑上,为社会的进步摇旗呐喊,为眼前的一些歪风邪气痛心疾首,都是我的本能反应。相信我的祖国会一日千里向前迈进,我们普通百姓的生活也会芝麻开花,节节高升。


                     作者简介


       石滔,本名王守贵,陕西府谷人。1981年榆林师范毕业,2010年中央电大中文本科毕业,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国散文学会、中华诗词学会、榆林市作家协会会员。在《散文选刊》《海外文摘》《延河》《陕西诗词》《西部散文选刊》《安徽文学》《陕北》《榆林诗刊》《榆林老干部》《各界导报》《陕西电大报》《太原日报》《榆林日报》等报刊发表作品百余篇。多次获文学奖励。 作品入选《中国最美的散文》《府谷县志(1990-2010)》《榆林历代诗词全集》《中国当代名家系列作品选·散文卷》等选本。多次担任地方文学比赛评委,现任《府谷文艺》副总编。



                   作者寄语


各位读者朋友好:

       是你的阅读和关注,才让我坚持下来。创作不易,如果你觉得我的诗文还有点价值,请你点一下在看或者转发一下,让更多的人了解。谢谢!

石滔诗文
推出作者石滔的文学创作,包括诗词、诗歌、散文、杂文、小说等文学作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