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过分突出英语

文摘   2024-07-09 15:48   山西  


 不该过分突出英语

                         石滔
        英语作为世界性通用语言,强化其在中国教育中的地位是必要的。但什么事也有个“度,一旦超过了这个“度”,那就会变利为害。

        在五六十年代,由于我国的意识形态不同于西方国家,由于受朝鲜战争的影响,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围追堵截,英语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被削弱了。后来由于和苏联同属社会主义阵营,俄语作为主课,在中国城市的初高中课程中作为外语课开展教学。六十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再后来,俄语也退出外语教学舞台。文化革命时期,外语在中小学教育中几乎处于空白。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我在1971年上初中时,根本没有听说有个外语课。到了74年上高中时,有了英语课。尽管教学内容少的可怜,薄薄的几十页,大家学的很有趣味,突然反教育回潮,仅仅有学生提出:我是个中国人,何必学外文。不会ABCD,照样能当接班人。事实上,是被人利用了。接着就砍掉了我们的英语课,英语课生命短暂到仅有一个学期。其他课由于受“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影响,半年学的内容大概有两周就学完了。学生无所事事,上课就睡觉。如此惨痛教训,不该汲取吗?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唤醒了沉睡麻木的国人。刚开始那几年,高考不考英语,后来逐渐加大比分,再后来,竟然和语文、数学并驾齐驱,成为三大主课,高考占到150分。与此同时,先初中,后小学,从小学三年级就开设英语课程。尽管社会上对英语成为必修课,和占高考考分的大比例,颇有微词。但胳膊拧不过大腿。每年的高考一直不改变,可见上面规则的制定者玩弄这个游戏,下面执行者无能为力。

        我在教学中悟到,中国人至少80%以上没有出国的条件,国内平时交流丝毫用不着英语。为何要这样让全国人民的孩子劳民伤财学习英语?平时没有学习英语的环境,只是在课堂上学英语,结果学过的英语都成了哑巴英语。古人云:学以致用。我们现代人竟然完全违背了这条原则。

      英语不是不能学,只是不该把它设置为必修课。据了解,全世界只有我们这一个国家这样学英语。应该把英语作为选修课,有条件又想学的让他们学英语。不想学的完全可以不学,不能设置为中考和高考的必修课。要知道,学习英语太浪费中国孩子的精力。学以致用永远都是教育颠簸不破的真理。既然绝大多数人一辈子用不到英语,为何要浪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学习英语,实在匪夷所思。

      现在,终于有人对这个视而不见,又关顾青少年健康的大问题提出来了。这是社会的进步。正常的社会应该让人全面发展,让人学以致用。

      改革开放40多年,恢复高考是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的目标是消灭绝对贫困,减少相对贫困。实际上在后来的具体操作就背离了改革开放的初衷。资本屡屡出来薅羊毛,让普通人欲哭无泪。普通人的孩子包括农村的孩子,在学英语方面有先天的劣势。而城市里的孩子,占绝对优势。特别是富人的孩子都要出国。从骨子里崇拜西方及美国,所以把英语抬高到和母语一样的地位。富豪的孩子学英语,可以请家教。穷人有这个条件吗?实际上穷人家的孩子,就成了陪太子读书的尴尬境地。如果让穷人孩子把学英语的精力花在学别的科目上,不定有新的突破。现行高考制度实际上不利于穷人家的孩子。也影响了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

       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同时把截然不同的两种语言拿来学,学生实在负担太重了。我国学生注重知识积累,轻视创新能力培养,已经埋没了不少人才。学校学习知识又偏重于做题训练,轻视动手操作。我们初高中的实验课几乎都是老师在讲台上演示一下,接着让学生记过程,记结论。这个就是我国和先进发达国家在教育方面的差距。已经让包括钱学森、杨振宁、丘成桐等许多科学大师的善意批评。

       中考和高考是中国基础教育的指挥棒。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其中的导向作用。事实上,早就应该淡化应试教育了。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发展状况,取消中考正当其时。学生学了一堆死知识,真的对社会发展进步作用不大。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培养后代的良好综合素质才是最重要的。

       最近网上又吵着要砸烂教师的铁饭碗。我觉得首要的还是要提高教师的综合待遇。看看现在的幼儿园、小学、初中老师,女教师占比太大了。孩子的阳刚之气女教师是无法培养的。关键是教师待遇低,男子汉当教师难以养家糊口,我有亲身体验。看看日本的幼儿教育,在男教师的示范下,孩子个个生龙活虎。我们的初中生早早戴一副眼镜,被课程压的已经未大先衰。希望我们的政策制定者多倾听一点民意,多看看欧美发达国家。看看人家是如何办教育的。包括亚洲的新加坡、日本、和以色列的教育。不能夜郎自大,不能坐井观天。要好好学习先进国家的制度和文化。才有赶上的希望。把学生总量减少后的一个班级,分成两个班级,实现小班级教学。具体一点每个班级一定不能超过30人,向香港、澳门每班不超24人最好。在这一点咱们赶不上人家,就不能因材施教,就不能个性化教学。希望各级领导痛下决心,书写出教育新的篇章。

                    作者简介


       石滔,本名王守贵,陕西府谷人。1981年榆林师范毕业,2010年中央电大中文本科毕业,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国散文学会、中华诗词学会、榆林市作家协会会员。在《散文选刊》《海外文摘》《延河》《陕西诗词》《西部散文选刊》《安徽文学》《陕北》《榆林诗刊》《榆林老干部》《各界导报》《陕西电大报》《太原日报》《榆林日报》等报刊发表作品百余篇。多次获文学奖励。 作品入选《中国最美的散文》《府谷县志(1990-2010)》《榆林历代诗词全集》《中国当代名家系列作品选·散文卷》等选本。多次担任地方文学比赛评委,现任《府谷文艺》副总编。



                   作者寄语


各位读者朋友好:

       是你的阅读和关注,才让我坚持下来。创作不易,如果你觉得我的诗文还有点价值,请你点一下在看或者转发一下,让更多的人了解。谢谢!

石滔诗文
推出作者石滔的文学创作,包括诗词、诗歌、散文、杂文、小说等文学作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