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的教学设计如何立足核心素养?

文摘   2024-10-14 15:41   山东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一、教学设计整体构想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组诗,共五首(一本做六首),第三单元选的是《归园田居》(其一·少无世俗韵)。主题是“归隐”。荣格说,人在进化中,大脑携带着人类所有历史,即集体性的“种族记忆”,这些“种族记忆”被凝固在大脑结构之中,形成了各种“原型”。“归隐”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原型”,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世外桃花源。

初中教材选入了陶渊明的《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桃花源记》,加上补充篇目(《归园田居》(其一)也有可能作为补充篇目在初中学过了),学生对陶渊明知之甚多,因此,如果只从内容分析、手法鉴赏上学习《归园田居》(其一),就有些简单了,而且重复性的学习容易让思维窄化。如何讲解《归园田居》(其一),才能推陈出新,既符合课程标准,又聚焦核心素养呢?

《归园田居》共五首,自成一体。教学设计可以将初中篇目、《归园田居》的五首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整体鉴赏,以陶渊明的思想为核心,通过探究形成对陶渊明思想流变的认知闭环。

教学整体设计:

1.将《饮酒》(其五)、《归园田居》(五首)、《桃花源记》印发给学生,自学,诵读,理解文意。

2.探究的问题:

(1)你喜欢陶渊明吗?将理由用散文化文字写出来。

(2)以《归园田居》为例,试着探究陶渊明的作品,写的到底是生活的真实,还是艺术的虚拟?是田园的孤寂,还是心境的欢愉?是诗意的栖居,还是无奈的独处?

二、我们是那么的爱着陶渊明

试问,谁不爱陶渊明?

鲍鹏山对庄子的喜爱到了“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地步,我们阅读陶渊明也会经常被吓到。在世俗的官场与清洁的自我这一两难选择中,陶渊明清醒、理智而又决绝,当他吟诵着“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拂袖而去时,我们真的被惊吓出一身冷汗,尬在那儿无地自容。我们的愤世嫉俗在陶渊明面前,灰飞烟灭不值一提,只是图一时之快的过嘴瘾,哪能与勇武勇毅勇敢的陶渊明相比?我们翻阅陶渊明,总会被深深吸引,你看他那误入桃源的真淳,他那环堵萧然的世俗,他那采菊悠然的超脱,他那种豆南山的辛苦……这一切所呈现的丰富、博大、真实,把我们拨弄得手足所措。不知为何,我们那么无来由地喜欢陶渊明,有时还亲切地称呼他为靖节先生,充满人间烟火气的陶元亮,最抚我们一众凡人之心。但我们深知,误落尘网的陶渊明与我们绝非同类,在道德层面和艺术高度上根本不能相提并论,但我们就那么心甘情愿紧紧跟随。

我们喜欢陶渊明远远超过喜欢庄子,庄子的高冷峭拔无人能及,他可以尽情逍遥而游无穷,可以持竿不顾而曳尾于涂,这些我们都做不到,只能远观而不可亵玩,只能躲在千里之外以手抚膺坐长叹,而陶渊明不会让我们这样狼狈,我们可以坐上时光机,与他一起走进盛气凌人的杂草丛,看着垂头丧气的豆苗,进行无数次的精神对话。

我们深爱着陶渊明,陶渊明给我们所有人提供了最后的精神避难所。

确然,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春天,像秋天,读出了百般滋味,读出了万般感慨,读出了脱俗,更读出了世俗。人性的悖论,令我们汗流浃背,坐卧不安。

三、陶渊明的思想至少隐藏着三个二元对立

是生活的真实,还是艺术的虚拟?

《归园田居》中,环境描写的笔墨着实不少。以《其一》为例,有三分之二的文字落笔自然环境和生活状态:“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如果让我们选择一种朗读方式来读这一部分,我相信,我们都会选择踱着步子背着双手轻轻吟诵,还必须得摇头晃脑,脸上洋溢着淡淡的喜悦,喜悦的表情一定是山水写意式的,不能细笔勾勒,工笔太正式了,拘谨不说,郑重其事的样子,就有了冠冕堂皇的刻板。

离开官场的陶渊明,并没有选择与世隔绝,而是结庐在人境,他一会儿“开荒南野际”,一会儿“时复墟曲中”,怡然自乐。“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安适平和,隐藏了多少东坡居士般的“人间有味是清欢”,再者,“草盛豆苗稀”不也正说明他不是真正的乡村野夫吗?如果是,不就又回到了滚滚红尘,永远也脱离不了那明明暗暗花花绿绿的官场衙门?陶渊明要的是悠远淡漠的灰,纯净,平和,能够令人轻易地找到自我。正是这份与世俗社会若即若离的关系,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鲜活真实的陶渊明,我们能够感受他的鼻息,能够听懂他的心曲,我们既相信这是生活的真实,也相信这是艺术的虚拟。

当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虚拟难舍难分,无法辨析,那就让它们融为一体吧。这个世界,有多少文人墨客,把生活过成了艺术,把艺术植入了生活,如李清照,喜酒,甚至嗜酒,但我们从来没有觉得酒精是她的敌人,让她醉醺醺地失去了优雅与品味,反倒是东篱把酒的李清照,有了诗人的魂。我们品诗,更是品人,咂摸人性,历史的河流滚滚远逝,大浪淘沙,留下的不就是人性的善恶美丑?沈从文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陶渊明不也如此?当那份动人心魄的美直达灵魂时,一切都可抵消,只留下回味无穷。

是田园的孤寂,还是心境的欢愉?

陶渊明作为田园诗的开山鼻祖,《归园田居》便是送给华夏文明最好的礼物。“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静谧悠闲;“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自在坦荡。“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任性和谐;“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惬意自足。陶渊明把世俗化和诗意糅合在一起,呈现出一种接地气的遁世情趣。陶渊明最初并不厌恶鄙弃尔虞我诈的世俗官场,其祖父官至大司马,其父官至太守,陶渊明是仕宦之后,做过江州祭酒,后归隐,后做过参军,在出任彭泽县令八十余日,宣称“不愿为了这五斗米的官俸,去向那种势利小人鞠躬作揖”而弃官归隐,与独立精神和逍遥自我相拥,直至终老。

你看,陶渊明的人生轨迹跌宕起伏,在入世和出世间自我博弈,最终选择了“守拙归田园”。

好一个“拙”字?我们是否意会?

竹林七贤的横空出世,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响亮的精神品格,穿越历史长空,化为不朽。他们越礼教而任自然,硬生生把自己长成一根刺,刺破时代的黑暗龌龊,让人性的光辉穿透历史,让我们目眩神迷又清醒无比,甚至夹杂着痛苦。魏晋风度问世之后,直至陶渊明,将自由洒脱、不拘礼教的情怀发展到极致。他们人格独立,精神自由,以一种自我牺牲的方式与政治决裂,但是,他们摒弃了官场,并没有躲避社会,桃花源折射着社会的痛与反思,慢慢发展成为后来所有人心中的乌托邦,这不正说明政治即使逼迫陶渊明们只能选择放浪形骸的生活,但也无法改变他们骨子里“位卑不敢忘国忧”的情怀?他们傲岸地活在文学的世界里,与那段历史一起,虚构着诗意的栖居。

他们必然是孤寂的,磨刀霍霍地抵御着来自政治的威压逼迫,再强大的心灵也只能如同狂风暴雨中的一根树枝,一压就断。精神的伟岸让他们选择了一种自我保全的方式,远离世俗,遁入自我构建的山水田园。鲍鹏山说:“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陶渊明虽没有庄子的决绝与冷眼,但是,当一个人一旦选择了与政治坚决不合作,他的社会使命也会慢慢萎缩。即使选择了捍卫自我,与田园相伴,与山水共舞,你看,在“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永恒追求中,看守月亮的欢愉与躬耕南亩的孤独,彼此交织,从来没有分开过。

是诗意的栖居,还是无奈的独处?

田园诗歌如同浊世的一股清流,荡涤着世人之心。海德格尔有一句名言:“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陶渊明在两千年之前,就选择了诗意的田园作为自己的精神归属。陶渊明曾经问自己“问君何能尔?”是啊,明明久住人间,开荒南野,狗吠深巷,这看得见听得着的烟火气,不就是尘网吗?但是,陶渊明却说,“心远地自偏”。这份根植于灵魂深处的“诗意”,让陶渊明找到了精神的“栖息之所”。

陶渊明在彭泽任上,忽然就想通了,“五斗米”何足贵?后来,鲁迅说过,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我们能够想见,当时的陶渊明,如同一头囚于牢笼的猛兽,做过怎样的挣扎?阅读陶渊明,总是不自觉地想到鲁迅《伤逝》中的子君,两人时代不同,性别不同,但在人生选择上,却似乎商量好了一般,尤其是“出走”的勇气,竟然跨越时空,如出一辙。子君呐喊:“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句话不正是当时陶渊明的心声?但这种“只为了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的人生选择,是否就是最佳选择?值得商榷。

东坡是深爱陶渊明的,他在《书李简夫诗集后》中这样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率性而为、坦荡自在、不拘礼法的陶渊明成为东坡的心头爱,也成为古今贤者的倾慕者。《归园田居》中,我们发现,陶渊明的确在自己建立的精神田园独享人生之乐,而且一再强调“但使愿无违”。不过,《归园田居》组诗中的田园世界,除了陶渊明,其他人是虚的,远离的,是衬托陶渊明的背景。远远望着“墟里烟”的陶渊明,完成的是自我的超越,仅此而已。

叶嘉莹说:在诗人里面,陶渊明可以说是一个自我实现的人,他完成了自己最超越的、最美好的一种品格。不过,陶渊明的自我完善是消极的、内向的,真正是只完成了自我。这个观点我深以为然。庄子也完成了自我实现,但是庄子与陶渊明不同,庄子是哲学大师,没有烟火气,他的汪洋恣肆,瑰丽奇谲,哪个后人能及?庄子活在寓言里,不带有任何世俗之气,但是陶渊明不这样,客观地说,他虽然给自己建构了一方桃花源,但是,他总是走出他的梦境,向路人询问“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他厌恶政治,痛恨官场,但是他仍然依恋世俗,与世俗有着说不尽的纠缠。

陶渊明远离官场,回归到自我的精神田园,然后,用纸笔构建了明净的田园世界,完成了自我的超越,但这种完成“是可悲哀的。因为陶渊明并不是一个不想向外去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人,可是在这一方面他是失败了”,叶嘉莹说出了我们所有人的心声。

 四、可以提出的几个问题

1.用三种颜色“黑、白、灰”中的一种解读陶渊明。

2.结合《归园田居》,对陶渊明的世俗化和诗化进行说明。

3.你赞成叶嘉莹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4.《归园田居》中“复得返自然”中的“自然”,如何解读?

五、是“二元对立”还是“思辨统一”

二元对立,是基于陶渊明的世俗与脱俗的文学世界和人性品格进行的假设,实则是去探讨陶渊明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这是一次破冰之旅,打破常规的教学构想,让思维燃烧起来。星火燎原是为了回归核心素养,聚焦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的生成,让我们的思维逐渐登顶,有了一览众山小的格局。

课堂探究的结果并没有统一答案,我们的评价标准受到了挑战,这也正是我想要的结果。

思维能力的养成与一味寻求答案,哪个更重要呢?



超然台上看
发布关于语文学习的心得、感悟,致力于书写心声,启迪心灵。
 最新文章